台灣地區養豬飼養標準(下)
台灣養豬科學研究所
台灣位於亞熱、熱帶地區,具高溫多濕環境之特性,故豬場經營、豬隻飼養管理、育種……等均和其他地區迥然不同。雖然國外的飼養標準亦具有參考價值,但無論就學術或經濟觀點看來,不可能理想的直接應用,因此訂定台灣地區豬隻飼養標準具有重大意義,證明我國畜牧科技已能和美、英、法、日等國並駕齊驅,亦可降低飼養成本,提高豬隻生產效率與產量,俾使消費者及業者獲得更多利益。
五、水 分
哺乳動物體內之水分與溶質 ( 營養分、氣體及代謝產物等 ) 形成膠狀液體,並分佈於細胞內、組織間隙間及血管內。成熟哺乳動物體液之總容量,在正常狀況下約佔其體重之 50 ~ 70%;視其肥瘦度而定。初生仔豬體內含水量更可高達 82%,而逐漸減少體重 100 kg豬隻的 53%。體液在動物體細胞內外流動及交換,攜帶營養分供應各組織及細胞所需,同時也攜出其代謝產物。體液在流動之過程中也經由身體各種管道持續地流失水分。體內所喪失的水應即刻予以補充,不然會影響動物正常生理的運作。水的需要量主要決定於體液水分喪失的多寡及體積的變化而定。其他生理因素也會影響動物之水份代謝及需要,例如:生長、發情、懷孕時,部份組織需要較多的水分以便進行各種代謝機能;泌乳期中母豬,其乳房也需額外之水分以供乳汁之合成。
水是重要的營養分之一,幾乎是一日不可缺。若水供應不足,所有生產性能即刻受到影響。水的重要功能在於維持豬隻生理功能的正常,如營養分和代謝廢物的運輸,體溫的調節,潤滑和乳生產等。
在正常生理狀況下,動物體內水分喪失的方式可分為無意識及有意識兩種。其喪失主要管道為皮膚、呼吸道、腺體、消化道及腎臟。水分從皮膚及呼吸道表面擴散出體外為無意識之喪失;其餘之水分喪失皆歸屬於有意識之形態。無意識水分喪失主要係依物理規律進行,其水分擴散之方向及數量受體表與大氣間水汽壓的差異及氣體對流的速度的影響。
動物各種腺體在分泌時大部是無感覺的,但分泌本身受生理機能控制,具有生理意識,故經腺體分泌而造成之水分喪失,仍歸有意識類。腺體之水分,主要由各種體表腺、乳腺及消化腺三種管道流出體外。豬雖不會由汗腺喪失水分,但仍可由鼻部、鼻腔、足底、眼腺及體表油脂腺等腺體喪失微量水分。
動物喪失體內之水分後,必要時即刻補充所失,以維持體液平衡。補充之來源不外為下列三種:
(1) 飲水,(2)飼料中之含水,(3)體組織氧化及營養分代謝 ( 蛋白質、脂肪及碳水化合物 ) 所產生之代謝水。
(一)哺乳仔豬的需要
母豬乳平均含 80%的水。乳中乾物質經代謝後所產生之代謝水等於乾物質量之 98 ~ 99%。故仔豬飲入 1 l 母乳,便可產生約 980 ml 之體液代謝。在正常狀況下,仔豬在吮乳前三週內,每日可分別攝取 240 ~ 260 ml/kg體重的乳汁,而其水分代謝量亦以此數據。仔豬之最適溫約為 30 ~ 33℃,除非酷熱 ( 38℃以上 ),仔豬不會再飲額外的水。豬的水分代謝率,以仔豬為最高,而後隨著體重增加而減少;仔豬之體液每日要替換 33%,方能達平均約 250 ml/kg之代謝率。
(二)離乳仔豬的需要
母豬在哺乳三週後,泌乳量漸減。養豬作業大都在仔豬二週齡開始教槽,四週齡離乳。仔豬在離乳後必須建立起各自的攝食及飲水行為模式,而水分代謝及需要之個體差異也在此顯現。仔豬在 10 kg時之水分代謝或需要平均約為 200 ml/kg體重,但個體間變異頗大。
(三)生長豬的需要
豬從 10 ~ 100 kg 止,若餵飼一般風乾飼料及飲水,其水分代謝率及需要由 200 降至 100 ml/kg 體重。若溫度升至 30℃以上,則水代謝增加 20 ~ 30%。飼料採食量高低對水代謝的影響不明顯。在任食飼養時,豬飲水夠其需要量。若限食者,飲水量超過其需要量。部份原因是由於滿足其飽滿的感覺,或是無聊以飲水消遣。
(四)種豬的需要
成熟的種豬水分代謝及需要為 50 ~ 80 ml/kg,成熟的種豬由於其最適溫較低,故氣溫對其影響頗為明顯。氣溫從 25℃升至 35℃時,體重 200 kg之種豬其水代謝率會增加 100%。
(五)懷孕及泌乳母豬的需要
懷孕母豬的水代謝及需要量僅略為增加,或是根本不變 ( 表 8 )。從懷孕至分娩前水代謝及需要仍保持於 80 ~ 100 ml/kg體重。但開始泌乳時,則急驟上升。泌乳第三週時可達每日 150 ml/kg 體重,此表示一頭泌乳母豬 ( 體重 200 kg ) 每日需攝取超過 30 l水。
影響營養分需要的因素
一、品種和性別
台灣豬隻品種主要是進口大型豬藍瑞斯 ( L )、約克夏 ( Y ) 和杜洛克 ( D ),母豬 70 ~ 80%為雜交第一代,其中以 LY 為主。肉豬則以一代雜交母豬配上純種公豬 D 為主要的 LYD 三品種,其具雜交優勢,生長快、效率高和產肉性能良好。尤其中央檢定站和核心豬場相繼成立,以及民間種豬場的加入,肉豬在遺傳上已傾向於屠體高瘦肉產量的品種結合。對於營養需要和遺傳改變二者交互作用的研究不多,以荷蘭 Lens & Metz ( 1981 ) 報告稱,二十年來的育種進步使豬隻生長快、效率高和瘦肉產量增加,導致離胺酸需要量的提高。如以荷蘭標準之離胺酸用量為 0.76%,在體重 23 ~ 60 kg豬隻之飼料離胺酸提高至 0.96%均有顯著地改善效果。雖然體重 60 ~ 110 kg豬隻對離胺酸提高的反應較緩和,但提高至 0.86%尚有 4 ~ 5%之改善效果。雜交母豬 LY 趨向於母性好,產仔較高和泌乳能力強的多產特性,亦需要較高的能量和胺基酸量。
遺傳上的差異導致各品種豬隻在體型結構和繁殖能力上的不同,性別上也有相同的差異。由於台灣尚未採用年青公豬供作肉用的飼養制度。故一般年青公豬在離乳前去勢,與肉女豬分欄或混欄飼養。去勢的閹公豬食慾提高,任食飼養時的生長優於肉女豬,但屠體瘦肉率 ( % ) 較低。限食飼養能改善閹公豬屠體瘦肉產量,但生長速率降低,這因限食程度而有異。至於營養分的需要,研究集中於閹公豬和肉女豬蛋白質和胺基酸需要的差別。表 1* 為閹公豬和肉女豬營養需要量之平均,如果閹公豬和肉女豬分欄飼養,則閹公豬和肉女豬在體重 60 kg以後,肉女豬之營養分需要應高於表 1* 建議用量 10%,而閹公豬則需低為建議用量 10%。如果年輕公豬供作肉用,則其需要量更要約 15%高於表 1* 之建議用量,特別是體重 50 ~ 60 kg以後的肉公豬。
品種和性別影響營養分的需要量甚大,但二者單獨或相互影響的變異亦大,飼養管理又影響不同品質和性別豬隻的生長和屠體反應,故需要量差異之設定相當困難。
二、管理和環境
環境因素甚多,其影響到飼養管理。物理環境因素有溫度、濕度、風速、光照噪音等,這亦因畜舍所在位置和建築有關。台灣地形為南北長和山地多,介於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氣候因素中的溫度最受到重視。台灣南部年平均溫度 24.1℃和北部為 21.7℃。夏季長由五月至九月,天氣炎熱,白天的溫度在 27 和 35℃之間。冬季短由 12 月至 2 月,天氣涼爽。
各生產階段豬隻所需要的環境溫度不同。一般而言,仔豬體重 1 ~ 5 kg最適溫度是 25 ~ 35℃,體重 5 ~ 40 kg是 18 ~ 24℃,體重 40 kg以上是 12 ~ 22℃,懷孕母豬是 14 ~ 20℃和泌乳母豬是 5 ~ 18℃。故台灣養豬的環境因素中以高溫為最重要的考慮項目。高溫的飼養環境使豬隻飼料採食量較適溫時減少和生長速率降低。整合短期的試驗資料顯示,溫度由 21 提高至 32℃,每增加 1℃之豬隻的每日飼料採食量減少 60 ~ 100 g,而每日增重減少 35 ~ 57 g ( NRC,1981 )。實際飼養下 Hazen and Mangold ( 1960 ) 稱,體重 20 ~ 100 kg豬隻處於 18、20、32℃之飼養環境下,每增加溫度 1℃之豬隻的每日飼料採食量減少 30g 和每日增重減少 7g。體重愈大受高溫的影響愈嚴重。高溫的飼養環境下,豬隻飼料採食量減少而可能在營養分的需要量方面應加以調整,特別是蛋白質 ( 或胺基酸 ) 的用量 ( NRC,1981 )。
由於高溫飼養環境,管理上對保溫、通風、光照和畜舍絕緣均依豬隻生產階段之不同而加以調整。每欄的飼養頭數因欄面積大小而定。仔豬為每頭為 0.3 m2,生長期 ( 體重 45 kg ) 為 0.45 m2,肥育期 ( 體重 90 kg ) 為 1.0m2。飼養密度過高導致生長和飼料效率變差。
化學環境因素中,除飼料外,空氣和水的供應是管理上的重要項目。畜舍之空氣中,如有高濃度的氨、硫化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產生影響到豬隻的飼料採食量和生長,甚至引起呼吸道疾病。通風良好和豬舍清潔曾減少空氣污染所引起的損失。水為營養分之一,為代謝之所需。飲水量不足引起豬隻飼料採食量的降低,特別在台灣高溫環境下飼養之豬隻,清潔飲水的充分供應更為必要。
生物環境因素為病原菌和濾過性病毒等有害生物對豬隻的影響,有關這部分將於後討論。綜合物理、化學和生物環境中的各種因素非常多且複雜,這些均影響到豬隻管理,而影響到飼料採食量和可能要提高營養分需要量。
三、飼料和加工
飼料的營養分受其種植的土壤型態、施肥程度、和氣候影響。飼料收割時成熟度、貯藏和加工等均會改變豬隻對其適口性,因而影響其採食量。飼料的黴菌、沙門氏桿菌和其他抗營養因子 ( anti-nutritional factors ) 如單寧、抗胰蛋白因子 ( trypsin inhibitor )、皂腳素 ( saponins ) 和異硫氰酸鹽 ( isothiocyanate ) 等均影響到豬隻生長、飼料採食量和疾病發生,因而可能改變營養分的需要。
各種蛋白質飼料和穀物的胺基酸消化率 ( digestibility ) 和可利用率 ( availability ) 之研究中,大部分工作偏重於迴腸末端胺基酸消化率的測定上。雖然這種測定並非表示一定可被豬隻完全利用於蛋白質的合成比例,但在胺基酸可利用率發展到可採用之前,迴腸末端胺基酸消化率為一較可信表示胺基酸優劣的資料。幾種常用飼料原料之離胺酸、色胺酸、羥丁胺酸和甲硫胺酸的迴腸末端消化率列於表 6*。
除能量和胺基酸外,磷是添加到豬隻飼料中較昂貴的營養分。但飼料原料中磷的可利用率 ( avaiability ) 差異甚大 ( 表 7* )。磷酸氫鈣、去氟磷酸鈣、動物和乳類副產品均有很高磷的可利用率,而玉米、高梁和大豆粉中磷的可利用率不高。
飼料中各種營養分的可利用率差異甚大,表 6* 和 7* 所列數值表示各種飼料原料中幾種必需胺基酸和磷的利用,飼料業者可利用這些資料進行原料的選擇和使用量的決定。未來在這方面的發展將改變營養分需要量的表示方法。
另外,飼料的加工處理亦會影響到豬隻生長,飼料效率和飼料採食量,甚至加工處理亦影響到豬隻的健康。
加工處理如冷處理的粉碎、壓碎和細切等,和熱處理的蒸煮、打粒等。穀物經冷處理產生較高表面積,易於混合和消化,故應依豬隻年齡不同而有適當的加工處理,以提高豬隻生長和飼料效率。但穀物過細的處理會使適應性低下,胃潰瘍和呼吸道疾病的增加。一般而言篩網在 2 ~ 3 mm以下者較不適宜,但篩網愈大者,豬隻生長和飼料效率愈差。
加水蒸煮或加熱打粒可除去有害物質 ( 如抗胰蛋白因子 ) 和病原菌,和提高飼料採食量。但過度加熱使蛋白質變性和胺基酸可利用性降低,應避免之。
故飼料加工改變其營養分的含量和飼養豬隻的適口性和消化率,影響到營養分的需要。
四、疾病和免疫
前述生物環境因素中的病原菌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對豬隻健康的影響,主要在於破壞紅血球、組織和器官。要恢復和修補受損害的細胞,必須增加對營養分的需要。所以,對生病或處於惡劣環境下的豬隻應該額外的添加營養分。疾病影響營養分需要的例子很多,例如:下痢或嘔吐導致豬隻對營養分吸收能力的減弱,因此提高營養分的需要量。因下痢而死亡的動物很多是受到細菌和毒的侵襲所引起的,主要原因是脫水和電解質的流失。電解質、額外的蛋白質和其他營養分可能對付這類疾病有所幫助。
任何導致小腸壁出血的疾病會增加營養分從血液中的流失,促進血液再生的營養分如鐵、蛋白質、某些維生素和其他營養分的補充可能有效。導致食慾減退的疾病須增加每單位飼料營養濃度以滿足豬隻每日需要的營養分。有時,也可以在飲水中添加營養分或直接注射營養分才能促使感染某些疾病的豬隻快速地痊癒。
飼料中胡蘿蔔素在小腸壁被轉變為維生素 A。如有干擾腸壁轉變能力的任何疾病發生時,也會提高維生素 A 的需要。營養分的缺乏導致體內上皮組織不正常而後使器官受損。以正確方法飼養豬隻和供給適當營養可增加其對疾病的抵抗能力,特別是某些寄生蟲和細菌性的疾病。
許多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提供足以使豬隻達到正常生長、飼料利用效率、懷孕和泌乳的營養分用量,對達到最高免疫能力和疾病抵抗能力仍嫌不足。鎂、磷、鈉、氯、鋅、銅、鐵和硒均已被認為能促進動物對付疾病感染的能力。𠕇胺 ( 維生素 B1 )、維生素 B12、菸鹼酸、泛酸、况哆醇 ( 維生素 B6 )、葉酸、膽鹼和維生素 C 的缺乏將使豬隻免疫能力變差。蛋白質和胺基酸用量亦影響免疫反應。
顯然的,強調以飼料營養分攝取的適當用量為基礎而建立的良好豬隻保健制度,將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
五、飼料採食量
豬隻飼料採食量影響其營養分的需要量。但飼料採食量卻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可歸納為環境和飼料二大因素。環境因素如前述,包括有環境溫度、光照、社會行為、畜舍、疾病和其他因素如採食飼料和飲水的距離等。環境溫度高,豬隻減少飼料的採食。光照長飼料食量較高。社會行為和畜舍設計中的群飼豬隻的飼料採食量高於個飼,以及疾病通常減少豬隻飼料的採食。
如果環境因素固定,則飼料因素如能量和蛋白質量和其消化率,胺基酸缺乏和不平衡,某些飼料營養分的過量或缺乏,特殊的口味、飲水量、絕食、飼養次數和外觀的顏色等均影響豬隻的飼料採食量。飼料採食量因飼料中不消化物質的增加而提高,但隨可消化能量的增加而減少。在改變飼料成分特別大時,補償作用就無法滿足豬隻需要,例如飼料中粗纖維高的原料大量使用,豬隻受消化道容積之限制而無法獲取足夠的能量來源。
飼料中蛋白質和胺基酸用量的稍微改變並不會影響到豬隻飼料採食量,但過高或過低用量會使採食量降低。飼料中缺乏一種或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亦會引起豬隻對飼料採食量的降低。至於因各種飼料的色、香、味,影響適口性而使飼料採食量不同之情形,僅發生在豬隻有選擇飼料的機會時,如豬隻無法自由選食時則並無差異。
水的攝取與飼料的採食有關,環境溫度和豬隻生理亦影響飼料的採食和水的攝取。例如環境溫度高,水的攝取量增加而飼料採食量減少;母豬在泌乳階段對水的攝取和飼料的採食量均增加。
六、飼料添加物
飼料添加物之使用目的在於促進豬隻生長和維持健康外,尚有飼料的保鮮、營養分的保持和豬隻的醫療效果。台灣所使用的飼料添加物分:
(1)含藥物飼料添加物:抗菌類、抗寄生蟲類、抗黴菌類和荷爾蒙類,以及
(2)一般飼料添加物:乳酸菌類、酵素類和飼料保存劑類。一般認為飼料添加物有促進生長和提高飼料效率之作用,在於其能夠改進營養分的吸收和控制疾病的發生,但即使飼料添加物已被使用近 40 年,其真正作用原因仍未完全明瞭。
飼料添加物之使用,由於能抑制或控制潛伏性感染或非特異性疾病,故健康良好、飼養於清潔豬舍的豬隻就難以發揮其功效。另外,飼料營養分中的蛋白質 ( 或胺基酸 ) 或維生素供應較差時,其促進生長和提高飼料效率的效果就較明顯。
豬隻年齡大小亦影響到飼料添加物的使用效果,體重 20 kg 以下之仔豬的反應優於 20 kg上的豬隻。畫分體重 60 ~ 100 kg豬隻的營養分需要,在於配合“ 飼料添加物使用規範 ”中的停藥期規定,體重 60 kg以上的豬隻不能使用卡巴得 ( carbadox ),待美嘧唑 ( dimetridazole ) 和歐來金得 ( olaquindox ) 三種添加物,其他亦應先瞭解用途、用法和確實執行停藥期。
飼料添加物之使用亦應考慮到飼料中某些維生素之添加,例如某些廣效性抗生素和磺胺劑之使用將引起維生素 K 等的缺乏。
七、預期生產效率
表 1* 和 2* 曾就不同體重的豬隻生產階段作一預期的每日增重、飼料採食量和飼料效率。假如一個豬群的平均性能高於此預期數值,表示飼料營養分供應充分和飼料管理良好。反之,則豬場的飼養和飼養管理應重新加以評估。
表 1 ~ 5* 中數值為綜合國內外的研究資料加以確定,如這些營養分的需要量的測定,大都是以傳統飼料大豆粉和玉米為主,或少許的魚粉、脫脂奶粉、油脂或麩皮之添加。另外,飼養環境較一般豬場為佳。台灣氣候高溫多濕,影響到體重 50 ~ 60 kg以上豬隻和泌乳母豬的飼料採食量,故預期的豬隻生長較溫帶地區的國家制訂飼養標準之生產效率稍低。飼料採食量減少,延長飼養時間可能導致豬隻維持成本的增加,故建議稍提高營養分需要量,以期提高豬隻生產效率。
使用飼養標準應注意的事項
一、營養分需要量之調整
本飼養標準為綜合國內外有關研究成果之初估,為提供飼料業者最佳豬隻生長和繁殖所需營養分之指南。
營養分需要不但標示飼料中應有的含量,亦考慮到台灣高溫環境下豬隻飼料採食量降低,故又將每日營養分需要量列於各表中。表中各數值是以平均值表示。豬隻個體間的差異和環境溫度的高低均改變增重、蛋白質或脂肪蓄積量而可能有 10%程度的變異存在。
二、使用飼料之種類和品質
台灣養豬所採用的飼料原料並不複雜,一般以玉米和高梁作為能量來源,大豆粉為蛋白質來源。其他如魚粉、肉骨粉、乳副產物、麥副產物、油脂和米及米糠亦少量使用。有關這類飼料原料之一般成分、可消化能和代謝能、胺基酸、礦物質和維生素的含量均詳列於台灣飼料成分手冊 ( 1987 )。
雖然,養豬飼料原料之使用較單純,原料營養分含量尚受很多因素之影響。故原料營養分或參考台灣飼料成分手冊 ( 1987 ) 或自行化驗分析,而有關飼料營養分可利用率如胺基酸迴腸末端消化率列於表 6* 和磷利用列於表 7* 均可供參考。
表 8 豬之水代謝量及飲水量 (1)
體 重 (kg) | 體液/體重 ml/kg |
每日水代謝 (2) | 飲水量 (3) l ( 或 kg ) |
|
ml/l 體液 | ml/kg 體重 | |||
1 - 5 5 - 10 10 - 30 30 - 60 60 - 100 100 以上 懷孕 ( 150 kg ) 泌乳 1 週 2 週 3 週 4 週 |
820 750 680 640 600 550 550 550 550 550 550 |
320 - 350 230 - 320 200 - 250 150 - 180 120 - 180 90 - 120 120 - 180 250 300 330 300 |
260 - 280 180 - 240 140 - 170 100 - 120 80 - 100 50 - 70 70 - 100 130 - 140 160 - 170 170 - 180 160 - 170 |
–(4) 1.5 2.0 3.0 4.5 6.0 8.0 15.0 20.0 25.0 22.0 |
(1)在任食和涼爽之適溫情況下。
(2)為飲水、飼料含水及代謝水之總重;
(3)飲水量約為總代謝量–乾料採食量 ( kg ) X 0.5。此飲水量可視為一般飼養條件下之建議用量;若環境溫度升至 30℃以上時,飲水量應增加30%。
(4)哺乳仔豬之水代謝量即為乳液攝取量,在此期內之飲水量極微,可略而不計。
飼料佔養豬總成本的比例甚高,考慮飼料原料的成本、營養成分組成和可利用率,配合養豬飼養標準,利用電腦之線型設計 ( linear programming ) 將提高飼養效率和降低營養成本。
* 表 1 ~ 6 請參閱本刊 1989 年 3 月份第 47 ~ 53 頁。
表 7 請參閱 1989 年 4 月份第 55 頁。
飼料營養雜誌第五冊合訂本
1989年元月號至1989年第六期
八九年.第五期 ( 84 ~ 92 )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
有,非經本公司及該雜誌社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
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