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水產報導

 

海帶“單克隆”育種育苗技術在威海通過驗收

        近日,一項動用細胞工程進行海帶育種育苗的科技項目––海帶“單克隆”育種育苗技術在威海順利通過國家級專家組驗收。

        海帶“單克隆”育種育苗生產技術是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山東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計畫項目。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藻類專家吳超元研究員等人進行多年研究探索,獲得了室內實驗成功。為將這項技術在生產運用中推廣開來,1998 年 3 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威海水產開發公司共同承擔它的生產性實驗課題,在與普通海帶育苗同等條件的育苗車間內,投入 9 個苗簾,通過 50 天實驗後,普通海帶採孢子苗 4 毫米 ~ 5 毫米,“單克隆”海帶達到 20 毫米 ~ 25 毫米,長勢比普通海帶提高 5 倍。它的實驗成功,標誌著海帶細胞工程運用於生產的成功,是對海帶傳統育苗的一次革新。

        中國每年生產海帶乾品 40 萬 ~ 50 萬噸,是人工養殖產量最高的藻類。海帶“單克隆”育種育苗技術大規模運用於生產推廣中,必將對中國海帶生產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98.10.23. 中國海洋報 )

工廠化養殖名貴魚蝦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專家預言,隨著基因工程、克隆技術等高新技術的運用,中國將迎來第四次海水養殖浪潮。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相建海研究員說,第四次海水養殖浪潮的主要標誌是工廠化養殖名貴魚蝦,經營方向將從粗放型向集約化轉變,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將是海水養殖業追求的新目標。

        中國海水養殖業的前三次浪潮分別是以海帶為主的海藻養殖,對蝦養殖和海灣扇貝養殖。( '98.11.5 漁建漁業報 )

此地螃蟹不會橫行    通州發現一種原因不明蟹病

        江蘇省通州市 6,000 畝河蟹染上了“顫抖病”,目前損失已超過 1,000 萬元。

        生“顫抖病”的螃蟹不能爬行、連續顫抖、無食慾,從發病到死亡往往只有 15 ~ 30 天。今年 5 月開始,該市部份河蟹 ( 主要是成蟹 ) 染上此病並迅速蔓延。到目前,該市河蟹平均染病率 30% 左右,主要集中在沿江地區,染病河蟹達 12 萬公斤。染病原因目前仍未查明,也無特效藥醫治,只能以預防為主,多餵水草,保持水質肥活。( '98.11.5. 漁建漁業報 )

魨蝦混養可防蝦病

        據《人民日報》報導,中國對蝦萬噸縣縣之一的遼寧省庄河市,採用魨蝦混養技術,魨蝦雙受益、雙增產。

        自 1993 年至今,中國沿海養蝦業遭受嚴重的蝦病災害,庄河市觀駕山鄉養殖基地與全中國蝦病防治口心庄河市網站攜手,1996 年開展魨蝦混養,歷時三年,純、蝦產量逐年上升,而附近非混養蝦池仍處於絕收狀態。實踐證明,凡是魨、蝦混養池,都獲得好收成。

        據蝦農介紹,河豚的排泄物及身上粘液,對蝦池有消毒、濾毒作用。蝦吃鮑的排泄物可抑制蝦病害,此外,因感染桿狀病毒而死亡的蝦,能被魨魚及時吃掉,可防蝦病蔓延。( '98.11.5. 漁建漁業報 )

埃及羅非魚    落戶膠州市

        日前,從埃及引進的 2,000 尾純種奧利亞羅非魚和 3,000 尾純種尼羅羅非魚,全部在膠州市的國家級青島羅非魚良種場安家落戶。這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從原產地引進的羅非魚,也是中國與埃及政府第一次政府與政之間進行的魚種引進。

        中國自 50 年代末代引進羅非魚,目前產量居世界首位。但是,由於引進時基礎群體小,引進渠道不一,再加之生產過程中未嚴格提純複壯、近親交配,使現有的尼羅羅非魚和奧利亞羅非魚種質退化,生長速度、成活率、抗病力等明顯下降。這次魚種的引進,將有助於扭轉不良局面,促進中國羅非魚養殖業的發展。( '98.11.13 中國海洋報 )

福建首家民營    海洋水產研究所成立

        福建首家民營海洋水產研究機構––閩東金鼎海洋水產研究所日前在福建省寧德市正式成立,由該所創建的中國首個互聯網水產專業網站《中國水產資訊網》同時開通對外服務。

        閩東金鼎海洋水產研究所將致力於海洋生物工程技術研究、水產苗種開發、水產養殖生產、水產自動化機械的研究與開發。

        該所創建的《中國水產資訊網》闢有中國水產企事業博覽、漁業法規政策大全、全國魚價行情、漁業 BBS 等樣目,並與世界上著名的水產專業網站聯網。( '98.11.13 中國海洋報 )

 

養魚世界(p.89∼90)─本社、九九年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