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12月台灣地區白肉雞生產成績簡訊

 

許正和、施義燦、陳保基

        【本刊訊】本次資訊是蒐集 1999 年 10–12 月,台灣地區白肉雞之生產資料,並加以分析、評估,期望能提供業界參考之用。本次資料共蒐集 421 批次,共 11,034,753 隻白肉雞,經整理後有效資料為 402 批次,共 10,407,583 隻白肉雞。有效資料中,宜蘭地區共 32 批次,佔 7.96%;桃園、新竹、苗栗地區共 112 批次,佔 27.86%;台中、彰化、雲林地區共 109 批次,佔 27.11%;南投地區共 51 批次,佔 12.69%;嘉義、台南地區共 50 批次,佔 12.44%;高雄、屏東地區共 48 批次,佔 11.94%。飼養規模自 4,400 隻/批至 123,000 隻/批,平均為 25,890 隻/批,標準偏差為 15,299 隻/批。

        刪除之資料共 19 批次,計 627,170 隻白肉雞;其中 10月份 3 批次、70,870 隻白雞,11月份 8 批次、267,800 隻白肉雞,12月份 8 批次、288,500 隻白肉雞。資料刪除原因為飼料換肉率低於 1.65,共計 19 批次,佔總剔除批次的 4.51%。

        由於季節變化,第 4 季氣溫漸漸降低,是近 3 年來溫度較低的一年,其中 12月份下旬更受到近年來最強的寒流。本季的生產成績,如往年一樣是一年中最佳的一季,原因為氣候溫和、穩定,適於雞隻生長。1999 年第 4 季飼養成績與 1998 年同期及上季相比較有大幅的進步,在飼養日齡、育成率、出售體重、飼料換肉率、生產指數及飼料造肉成本等生產性能上都有不錯的表現。其中 10月出售雞隻,皆為歷經 9 月 21日大地震之在養雞隻,其所受到的影響,將稍後討論。

        本季單月平均表現差異不大,育成率以 10月份最高,飼養日齡以 12月份最佳,而生產指數則以 11月份較好。10月份育成率較 1998 年同期提高 1.67%、飼養日齡降低 1.45 日、飼料換肉率降低 0.05、生產指數升高 18.6,皆為歷年同期最佳成績。11月份育成率較 1998 年同期升高 0.68%、飼養日齡降低 1.07 日、飼料換肉率降低 0.04、生產指數升高 18.1,亦皆為歷年最佳成績。12月份由於飼養日齡降低、出售體重提高、飼料換肉率下降,雖然育成率較 1998 年同期稍微降低 0.17%,但生產指數仍提高 14.1。若 12月下旬沒有受到寒流影響,則可預期生產成績將會更好。

        在育成率方面,1999 年 10–12月平均育成率為 94.52% 較上季的 92.66% 升高 1.86%,較 1998 年同期的 93.81% 提高了 0.71%,亦較前年同期的 93.86% 提高 0.66%。本季育成率高於 95%的 47.51%,與上季及 1998 年同期相同,皆為所佔比例最高之飼養規模。本季並無表現特佳之飼養規模,各飼養規模在各項生產性能之間各有高低。育成率以飼養規模在 60,000 隻/批以上的場最高,達 95.03%,但飼養日齡、出售體重也以該飼養規模最高,分別達 41.75 日、1.95 公斤。其生產指數為 246.5,反而較其他飼養規模略為降低,但差異不顯著。飼料造肉成本則以 15,000 隻/批以下的場表現較差,為 12.99 元/台斤,而以飼養規模 30,000–44,999 隻/批表現較佳,為 12.17 元/台斤。是否因提高出售體重、延長飼養日齡,有更多的經濟利益,業者應自我評估。

        由 10–12月飼養規模在各育成率所佔的比例觀察得知,育成率高於 95% 以上的場,以飼養規模 30,000–44,999 隻/批所佔比例最高,達 69.66%,而以 15,000–29,999 隻/批的飼養規模表現最差,僅有 49.74% 的場育成率在 95% 以上。但育成率低於 85% 的飼養規模以 45,000–59,999 隻/批所佔比例最高,達到 10.35%,較其餘飼養規模高出甚多。在育成率前 5% 至前 30% 的批次中,以飼養規模大於 60,000 隻/批所佔比例最高,而以 45,000 隻/批至 59,999 隻/批的飼養規模表現最差。

        在飼養地區方面,本季以台南、高雄、屏東地區育成率較低。各地區育成率在 95% 以上的場以中彰雲地區最高,達 66.06%,其次為桃竹苗及南投地區,分別為 59.82% 及 58.82%,高屏地區為 45.83%。宜蘭地區最差,僅為 37.50%。在育成率低於 90% 的場方面,以嘉南地區的 24.00% 最高,其次為高屏地區的 16.67%。

        本報告特別就 9 月 21日地震時在養雞隻於 10月份出售白肉雞生產性能加以分析。災區育成率 95.53% 反而較非災區的 94.60% 為高。此點可以想像,30日齡以下之雞隻,因體重仍未達肥育階段,地震的緊迫死亡所造成的影響可能較小。出售體重均為場所佔比例為 56.22%,較 1998 年同期的 55.91% 微幅升高 0.31%。育成率介於 90%–95% 之間的場所佔比例為 33.58%,較 1998 年同期上升 4.01%。本季育成率高於 90% 的場比例總計 89.80%,較 1998 年同期的 85.48%、1997 年同期的 85.09% 皆有所上升。本季 10、11兩個月份育成率皆為同期歷年最高,其中 10、11月份育成率分別為 94.99%、94.87%。

        在飼養日齡方面,本季平均飼養日齡為 40.00 日,較 1998 年同期的 41.18 日大幅降低 1.18 日,亦較上季的 41.60 日降低 1.60 日,為近年季平均日齡最低一季。10月份平均飼養日齡 40.85 日,較 1998 年同期的 42.30 日,大幅降低了 1.45 日。11、12兩月平均飼養日齡 39.79 日、39.43 日,為月平均飼養日齡首次低於 40.00 日,且 12月份平均飼養日齡亦為歷年最低。本季平均飼養日齡降低,但其出售體重反而上升,飼料換肉率明顯改善,表示本季白肉雞飼養業者已有達到國際水準的能力。其原因為氣候溫和適於雞隻生長外,飼料品質的改善,飼養業者的技術提升,都是重要的因素。

        本季飼養日齡多集中在 38–40 日齡出售,佔所有批次的 54.73%,較 1998 年同期的 39.25% 提高 15.48%。飼養日齡低於 40 日的批次共佔 62.94%,較 1998 年同期的 40.33% 大幅提高 22.61%。與 1998 年同期相比較,本季飼養日齡變異係數有擴大的現象,為 4.98%。顯示業界飼養日齡的差異擴大,即表示業者間的飼養成績差異變大。

        在飼料換肉率方面,本季平均飼料換肉率 1.82,較 1998 年同期的 1.86 大幅下降 0.07。10、11、12月分別較 1998 年同期下降 0.05、0.04、0.03,且本季三個月份飼料換肉率皆為歷年最低。飼料換肉率受到飼料品質改善的影響最大,但育成率亦會影響飼料換肉率的變化。本季育成率大幅提高,飼養日齡降低,飼料換肉率明顯改善,彼此間的互動不言可喻。

        在出售體重方面,本季平均出售體重為 1.92 公斤,較上季平均 1.88 公斤、1998 年同期平均 1.89 公斤微幅上升。但本季 12月份平均出售體重為歷年最高。在飼料造肉成本方面,本季平均飼料造肉成本為 12.53 元/台斤,較 1998 年平均 12.78 元/台斤降低 0.25 元/台斤,較上季平均 12.85 元/台斤降低 0.32 元/台斤。飼料造肉成本降低應為育成率提高、飼養日齡下降、飼料換肉率降低的結果。

        本季飼養規模多集中在 15,000–29,999 隻/批,佔所有批次的 1.92 公斤,但災區的飼養日齡 41.03 日較非災區的 40.92 日,相差 0.11 日,但差異並不顯著。災區的飼料換肉率 1.86 較非災區的 1.80,相差 0.06,且差異著。其原因可能因地震後幾天,因災區交通問題影響,飼料供應延誤所致。

        總體而言,本季生產成績為歷年來較佳的一季,除了氣候溫和適於白肉雞生長之外,飼養技術進步及無重大的疫情發生亦為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在提升家禽產業競爭力有明顯的表現,值得欣慰。但是在整體肉雞產業經營中,只依賴氣候條件良好下,才有好的生產成績,則在家禽產業競爭過程中,仍是警訊。我們期待在氣候條件不佳時,仍能維持好的飼養管理,發揮生產潛能,以因應外來雞肉產品進口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