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望公元二千年台灣經濟

孫主委談台灣農業發展與挑戰

【本刊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孫明賢日前在一項瞻望二○○○年台灣經濟以「台灣農業發展與挑戰」發表專題演講,其全文如下:

一、未來農業發展的挑戰

(一)加入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的衝擊。

我國積極爭取加入關貿總協等國際組織,必須遵守其規範,部分有競爭力的農產品,將有更寬度的空間可在國際市場拓銷,但部分缺乏競爭力的產品將面對外國農產品開放進口競爭,乃至產業退化的危機,短期間對於農民權益與產業的衝擊效應,在所難免。因此,國際義務、產業成長與農民權益的均衡調適是現階段以迄將來農業施政的一項艱巨工程。

(二)自然資源劣化與環保意識抬頭。

由於人類科技發展迅速,大量開發破壞自然資源,導致自然資源品質劣化、日漸枯竭,許多物種包括野生動植物在人類過度利用及棲地改變下瀕臨滅絕,使原本穩定之生態系因生物歧異度減低而日漸惡化;山坡地、林地被不當開發與超限使用,影響其涵養水源與水土保持功能;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降;產業及民生廢水之不當排放造成水質劣化及土壤重金屬污染。凡此種種,均對大自然造成嚴重戕害,引發環保意識抬頭及環保抗爭轉趨激烈,長期間也使農業生產力下降。

(三)兩岸關係發展

自民國七十六年政府開放大陸探親後,兩岸民間接觸日漸頻繁,引發不少爭議。在農業方面,農產品間接貿易、投資與技術交流雖有互補作用,但部分產業赴大陸投資及技術轉移,已形成對台灣農產品的競爭關係,甚至取代我國在國際市場之地位。

(四)社會福利需求殷切

農漁民階層是低收入的族群,且農業經營有生產風險、意外與疾病風險及老年失養的風險,其福利問題最為各界關切。尤其未來加入關貿總協之後,自由化的衝擊可能導致農民與非農民所得差距更加懸殊,政府有責任透過各種福利措施,安定農民生活才能確保農業永續發展。

二、近遠程農業政策目標

(一)近程目標–改善農業體質

(1)提高農業經營效率,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2)改善農村生活品質,增進農民福利。

(3)維護農業生態環境,調和農業與環境關係。

(二)遠程目標–邁向永續農業

(1)發展科技農業

透過高科技產銷技術之配合,使農業具備技術密集之產業型態,以帶動農業產銷結構之改善,提升產銷效率。

(2)發展經濟農業

使農業成為具備生存發展的活力與具競爭能力的經濟事業,並提高農民所得,保障農民生活與利益。

(3)發展環境農業

農業經營必須兼顧國土保安、生態保育與農村文化等社會公益,以維護人類永續生存之環境資源。

三、公元二○○○年的農業發展展望

原則上,未來我國農業生產佔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將繼續降低至三%左右,與先進國家相當。產業政策將引導生產政策與所得政策逐漸分離,使生產自由化,所得公平化。產業結構將以發展在生產、消費習性、儲藏及運銷上具有本土優勢的產品為主,國際性競爭的產品將結合企業與小農加盟方式爭取國內外市場空間。除國民傳統主食外,其餘產品在經營一段期間輔導產銷後不再對個別產品實施補貼。農民方面,農業就業人口佔總就業人口的比例將由目前一一.五%降至八%左右,留農意願較低的農民將予輔導轉業。核心農民將為主要的輔導對象,農民社會安全制度將趨於完善。農業用地將有計畫的釋出,除目前已計畫釋出的十六萬公頃外,部分農地將規劃為綠地,使農地兼具休閒與生態及保育的功能,農地的所有者將不再限於農民,農企業也可以取得農地,參與農業經營。農業資源如森林、漁業,將有計畫的保育利用,以維持其再生能力。坡地資源將強調其國土保安及涵養水源的功能,避免超限開發。野生動植物的保育將加強相關法規的研訂及執行,並引進國際保育技術。以平衡生態環境。農業科技將強調整合性、地區性及重點性,以加速開發生物科技及量產技術,促進產銷機械化、自動化,並調和資源利用和生態平衡,美化農村環境,確保農業發展的永續性。

回首頁回本期索引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
有,非經本公司及該雜誌社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
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