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業的挫折與轉機

( 第九屆歐洲華人學術研討會,農委會余玉賢主委演講內容摘要 )

 

【本刊訊】台灣自光復以來,農業發展有目共睹,如果以民國42年為準,民國79年的農業生產指數是民國42年的386.9%,其中以畜產及魚產的平均年增加率7.2%為最高。但隨時間的變遷,台灣經濟順利工業化之後,卻使農業變成了一種弱勢產業,農民也成為一群弱勢團體,面對這種環境,農業發展路上出現了許多挫折,例如:

(一)人力與土地的夾擊

目前台灣農業的產值僅約占國內生產淨值的5%左右,但農業就業人口仍有106萬人,約占總就業人口之12%。農業人口仍嫌太多,而且有逐漸高齡化的現象。

農地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要素,農業區內的土地,不能隨意買賣或轉變用途,致使農業區內的土地與區外的土地價值差距鉅大。部分鑽研法律漏洞的企業,則在農村從事土地投機,嚴重影響農民的務農意願,更使純樸的農村社會充滿短視膚淺的功利主義氣息。同時在農地價格偏高下,導致農民擁有農地之意願高,而從農之意願低,使有意擴大農場規模者無法擴大,農業生產報酬與效率均顯偏低。

()經濟自由化腳步的催促

經濟自由化國際化是未來必走的政策方向,農業受到自由化與國際化的衝擊日漸加劇,農民紛紛要求政府限制農產品進口,加強保護國內農業,使政府陷於開放與保護的兩難之中。

()農業生產環境的惡化

在生產環境方面,農業所面臨的困難更非農民所能完全解決。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空氣污染等對農漁業的傷害很大,而農業對環境所造成污染也構成龐大的社會成本,值得重視。最使農民感到無奈的,恐怕是天災所帶來的災害,每年都使農漁民遭受數億元甚至數十億元的損失。

()農業競爭能力的消退

台灣由於勞力密集產業發展的結果,近年來已出現勞力不足的現象,促使工資巨幅上漲,農村工資亦受到波及,其上漲幅度有過之而無不及。致使農業生產成本雖在農業機械化之下,仍居高不下。不但使許多外銷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敗陣,同時在國內市場上也難敵進口農產品。

()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多變性

自民國42年至79年,台灣平均每人每年國民所得由159美元增加至7,332美元,而恩格爾係數由55.4降為27.7。顯示每人每年糧食消費支出增加緩慢,其在家計支出中之比重已顯著下降。事實上不僅如此,隨著食物所得彈性之不同,食物結構也在改變。稻米等傳統性食物的消費量大減,而蛋白質食物之需求則繼續增加。今後稻米之消費量仍將逐年減少,魚類及豆類之消費將呈緩慢增加,肉類、乳品、水果、蔬菜及糖之消費則將繼續穩定上升。

糧食消費結構之改變,已使台灣傳統的農業生產無法滿足國內消費需要,部分食物須依賴進口補充。此項消費結構之改變對農業所造成的衝擊,主要有下列三項:

  1. 市場需求之變化較快而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緩慢,因此常導致產銷脫節的現象。
  2. 傳統的農產品如稻米,由於市場需要不斷顯著降低,發生生產過剩,價格偏低現象,普遍影響農家所得水準。
  3. 雜糧與部分水果因台灣生產不足,必須自國外大量進口。由於進口農產品價格低廉,以致影響國內農業生產與農家所得,引發農民對政府的不滿。

今年我們已進入民國80年代,行政院郝院長在226日,向立法院施政

報告中指出,民國80年代是「脫胎換骨的年代」,我國將由「高所得經濟」,轉變成「高品質的社會」。農業是國家建設重要的部門,在國家建設的大方向下,以追求生產、生活與生態三方面的平衡發展,作為政策目標,期以改善農業體質,促進農業升級:

在當前國家社會不斷進步,經濟社會結構面臨重大改變,以及經貿國際化、

自由化的大環境中,今後農業的生存與發展,必須根本做起,全面予以革新。

政府要利用未來的六年,有效調整農業資源的利用與管理方法,使其達成

合理化與制度化,進一步發展精緻農業,降低產銷成本,強化農產品的競爭力,以提高農民所得。

為配合上項策略,農業調整的重點,包括:

而發展高附加價值與高市場潛力的產業。同時推動生態農業,發展休閒

農業,使農業充分發揮生態保育及休閒旅遊的三級產業功能,將農業的

領域由生產事業擴大至服務事業。

我們預期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將會成為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 GATT )的盟

員,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是必然的的走向。展望未來的農業發展,政府將減少對個別農產品的保護或干預,儘量讓市場發揮價格機能。政府的責任主要是作好公共投資,維護公共環境,訂定法規,建立制度,在比較利益原則下,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形成企業化的農業經營體制。

未來的農業是有活力的農業,是自強的農業。我們認為輔導農民轉業,

培育核心專業農民及擴大農場經營規模,是人才革新的方向。導引生產政策與所得政策逐漸分離,生產自由化,所得公平化,堅持農地農用政策,但適度放寬農地買賣的限制,是土地革新的方向。獎勵生產具有高所得彈性的農產品,依據市場導向,調整資源利用,改善農業結構,依據比較利益原則從事農業生產,是市場革新的方向。培育核心農民,提昇農民的知識與技能,發展技術或資本密集的精緻農業,推廣休閒農業與有機農業,是技術革新的方向。此外,加強防治公害污染,健全農漁民組織,建立天然災害救助制度,辦理農村社區更新,重整農村社會倫理文化等,都是重要的工作,各級政府責無旁貸,必須全力以赴。總之,未來台灣的農業發展,須有正確的政策領導,並須有農民求精求新的企圖心,再配合農民組織與農業科技的支持,才可以持續成長,重締佳績。( 第九屆歐洲華人學術研討會,農委會余玉賢主委演講內容摘要 )

回首頁回本期索引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
有,非經本公司及該雜誌社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
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