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 雞 快 訊
甘保羅病(IBD)正確認識和最新保險的疫苗用法
台灣愛拔益加股份有限公司 技術部 提供
最新的甘保羅病控制法是利用油性死毒疫苗使種雞群產生極高的抗體,並藉種蛋使孵出的小雞帶有高度的移行抗體,保護小雞的早期免疫系統重要器官 — 滑氏囊免受甘保羅病病毒之侵害至少三週以上,因而讓小雞在各種疫苗計劃最關鍵的時期 ( 0 ~ 3週齡 ),對新城雞溫、傳染性支氣管炎、雞痘等病疫苗病毒可以產生最佳之抗體反應,達到免疫計劃的目標,同時也讓馬立克病疫苗發揮最大的保護性效果。
小雞在 0 ~ 6 週齡主要靠滑氏囊對疫苗病毒產生免疫抗體,如果小雞沒有移行抗體之保護或者本身在早期沒有適當之甘保羅病免疫計劃,則小雞極易遭受甘保羅病病毒 ( IBD 病毒 ) 之攻擊,使滑氏囊發病受損而產生免疫壓抑現象。小雞對許多疾病或疫苗之免疫反應能力受到嚴重損害,因而雞隻容易發生再生不能性貧血、壞疽性皮膚炎,並遭受嚴重死亡率,同時對馬立克疫苗、新城雞瘟疫苗及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無法產生良好之疫苗效果。
此外,目前不論在美國或者是在台灣,許多雞場尤其是肉雞場,雞群在 5 ~ 6 週齡即常發生氣囊炎 ( Air Saccretis ),原以為最主要病因是麥可菌 ( MG 或 MS ) ( 引起 CRD 或麥可菌關節炎 ),可是無麥可菌之雞場雞群 ( MG FREE , MS FREE ) 照常發生氣囊炎,而且每次分離總有大腸桿菌存在,所以目前確定是大腸菌性氣囊炎。為什麼會發生呢?經過深入研究結果,原因是雞群在 3 ~ 5週之間,均曾經發生臨床性或者是不顯性之呼吸系統傳染病,例如新城雞瘟或傳染性支氣管炎,致使雞群受到極大之緊迫而使大腸菌有機可乘。再深入探究發現徵結原因是雞群早期遭受甘保羅病之 IBD 病毒感染,使雞群疫苗反應不佳,無法抵抗呼吸系統傳染病之侵犯,所以這些錯綜複雜關係的一個關鍵是在甘保羅病之控制。
一、甘保羅病的特徵
1.病史及分佈:
本病最初於 1957 年在美國達拉瓦州甘保羅市確認,但是感染雞滑氏囊之病原體到 1962 年仍未確認。起初因為見到腎臟病變,本病被 Gosgrove 在 1962 年稱為“家禽腎病”。同年 Winterfield 及 Hitchner 自發生呼吸器病並有腎臟破壞現象之雞群分離一種病毒 ( i. e. Gray ),將此病毒試驗接種於健康雞隻中發現雞有腎臟病變,和 Cosgrove 所見十分相似。因為如此,最初認為 Gray 病毒是甘保羅之病原體。
不過後來研究發現將已經由 Gray 病毒免疫的雞隻,以從 IBD 分離出來之另一感染性病原體接種,結果會在滑氏囊發生特異性病變。這一感染性病原體到後來經過接種胚胎分離,確認是一種病毒,是 IBD 之致因。Gray 病毒後來發現是傳染性支氣管炎之一種病毒,具有發生腎臟病變之傾向。
本病分佈極廣,全世界各地均發生,不論是南北美洲、非洲、中東、遠東及許多歐洲國家均已確定此病存在。
2.重要性:
本病所致死亡率一般不高,但肉雞方面因成績不良而遭受之經濟性損失 ( 例如:飼料效率、增重率 ) 則相當嚴重。
IBD 病毒對滑氏囊及胸腺性淋巴之破壞可對雞隻造成顯著之免疫壓抑作用 ( immuno - suppression ),特別是小雞時期為然。大雞群、種豬群,以前雖未曾發生臨床之甘保羅病,表示本病不顯性感染症已廣為散播,小雞時即遭受 IBD 感染;不論是臨床或是不顯性,均導至疫苗效果減低,特別是 ND、IB、馬立克病及雞痘更顯著。同時,IBD 亦影響雞隻對麥可菌 ( MG、MS ) 之血清反應。Wyeth 曾證實小雞時期發生過 IBD 感染後,雞群有較大之大腸桿菌 ( E. Coli ),沙門氏菌 ( S. typhymurium ) 死亡率發生。Rosenbegr 等則報告小雞帶有 IBD 移行抗體時,內含體肝炎 ( IBD ) 及壞死性皮膚炎之發生率亦較無移行抗體之小雞為低。
3.根據 Benton 等研究,雞舍內雞群出清後 122 天之久仍可分離出 IBD 病毒存在,這表示 IBD 病毒具有穩定性,很難有效之消毒法,所以在同一雞場中感染經常頑固地發生。Smedecker 等亦證明發生甘保羅病後,甲蟲 ( beetles ) 可保容具感染力之 IBD 病毒約達 8 週之久。
4.傳播:由於本病毒之抗性強,主要之散佈模式是員工經由設備及用具之機械性傳播。農場與農場之間之散播甚少發生。
5.病因學:IBD 病毒是一種中型之 RNA 病毒,和其他任何已知之病毒均無抗原性之關係,所以目前無法分類。本病毒對有機溶劑、熱及酸均有抗性。本病毒只有長期受福馬林及碘素作用才會遭受破壞,對其他各種消毒劑均有抗性。這事實說明本病毒之堅強並解釋何以本病毒能夠在已污染之雞舍內長期活存。
6.病原性:
本病之嚴重性受一些因素包括攻擊病毒之毒力及數量,移行抗體量及感染時雞隻年齡等之影響極大。
較常見之甘保羅病是不顯性的,一個雞群遭受感染之證據只是血清學變化 ( seroconversion ) 及滑氏囊損壞而已,見不到其他任何臨床之症狀。
至於臨床性甘保羅病通常在 3 ~ 10 週齡之間可見,發生時症狀出現很快,潛伏期非常短,只有 2 ~ 3 天而已。雞隻呈現無食慾、壓抑、白色水樣性下痢,隨後是死亡或是快速康復。個體雞隻病程通常延續 5 ~ 7 天,整個雞群來看則可能持續 2 週左右。
死亡甬常自感染後第 3 天開始,漸高峰然後 5 ~ 7 日內下降,死亡率自 0 到 60%不等,較常見是 2 ~ 8%之間。小雞死亡率一般不高,但是滑氏囊的損壞將來雞群之成績的影響則很大。本病之特色是突然而且很高的發病率,呈釘狀死亡曲線,以後雞群迅速復原。
死亡的雞隻可見脫水現象,胸肌變暗色。大腿肌肉常可見出血現象。死雞或病程末期雞隻,腎臟有腫大、尿酸鹽沈著等變化。
滑氏囊是本病毒的最主要目標器官,因此滑氏囊遭受侵犯後之變化程序十分重要,起初滑氏囊腫大,到感染後 4 天至最大程度,為正常重量之 2 倍,之後漸縮小並且重量減輕到感染後 8 日,僅及正常之 1/3 而已。感染早期,滑氏囊呈乳酪狀 ( cream ) 色澤,表面常可見線狀變化,有時候也可見壞死點及表面有出血現象。
7.血清學:受到 IBD 感染之雞隻在感染後 7 ~ 14 天內即會產生可測出之病毒中和及沈降抗體,之後則終身持續存在。抗體可自種雞經蛋傳給小雞做為移行抗體。沈降性移行抗體通常在小雞 2 週齡後即測不出來,而病毒中和性抗體則可測存至 6 週齡。
8.診斷:按雞群病歷,滑氏囊屍解病變經組織學檢查確認。
二、甘保羅病的最新控制法
經驗告訴我們,雞隻必須加以保護對抗臨床性及不顯性 ( 如免疫壓抑性病 ) 之甘保羅病。事實上,1 日齡到 2 週齡之間經常發生之不顯性甘保羅病遠比臨床型甘保羅病更具重要性,理由是 IBD 病毒破壞正在發育之免疫系統,使受感染雞隻對各種傳染性之病原體如雞腺病毒 ( 內含體肝炎 )、嫌氧性菌 ( 壞死性皮膚炎 )、大腸桿菌 ( 氣囊炎 )、ND 病毒 ( 新城雞瘟 )、IB 病毒 ( 傳染性支氣管炎 )、雞痘病毒 ( 雞痘 ) 等更具感受性,抵抗力減低,極易遭受侵犯發生傳染病,同時也減弱雞隻對各種疫苗之反應能力,無法產生高度免疫抗體,因此,不顯性甘保羅病的結果是……活存率差、生長成績差。在台灣肉雞方面,尤其是仿仔雞,IBD 病之不顯性感染與對後來“必到”之大腸桿菌症,所扮演之導引角色,實不容忽視。
怎樣預防這些經濟性損失呢?要防止雞群不受接觸 IBD 病毒或要徹底撲滅 IBD,此時此刻是不可能的,所以唯一實際之控制方法為疫苗計劃。IBD 疫苗計劃之兩個基本著眼點是:
(1)疫苗接種種雞群,經由移行抗體方式保護子代小雞。
(2)用相當無毒性之 IBD 病毒株接種有感受性之子代小雞。
將來最重要方法是第一種方法。
疫苗接種種雞群經由移行抗體方式保證小雞方法已行之有年,成效也不錯。起初之計劃是以活毒接種雞隻或讓雞隻發生自然感染。例如常使用之方法是 6 ~ 7 週齡時測替換雞群之 IBDV 沈降性抗體,若是陰性雞群則在 10 ~ 12 週齡時用 3 倍量 Bursa 疫苗。另一法是 10 日齡時 1 倍量 TAD Gumboro 疫苗飲水,10 ~ 12 週齡時再一次,38 週齡時 3 倍量飲水,不過這種活毒法之主要缺點是雞齡增加時,抗體力價有日漸降低之現象,造成移行抗體也較低量,使得這虐孵出之小雞較易遭受 IBD 免疫抑壓現象。此外,38 週齡時做效果亦不易十分確實,因為雞群多少有後天獲得以及年齡相關之抵抗性因素存在。
在這種狀況下,最佳選擇是注射非活化 IBD 疫苗 ( IBD 死毒疫苗 )。這種“補強”用疫苗使雞群有更高均勻及更長存之抗體力價,使得移行抗體更均勻而且保護小雞之期間更長。死毒疫苗在 18 ~ 20 週齡之間接種乙次即可刺激種雞終生產生充分保護小雞之抗體力價。這種非活化疫苗對肉種雞及肉雞之成績之影響,試驗最近已由 Rosenberger 報告,以 60,000 隻肉種雞及其小雞進行田間試驗結果,疫苗接種雞群來之肉小雞有較佳之活存率,飼料效率及較低之屠宰廢棄率。這一個方法從 1980 年元月起在美國廣為使用,到現在 15 個月,幾乎所有肉種、蛋種雞場均已採用為制式方法,同時所有愛拔益加之種雞場除台灣因疫苗尚無法得到外,均已改用此法。至目前為止,最早得美國 FDA 接受許可證而行銷之甘保羅死毒疫苗是威蘭公司出品 VIBURSA - K 疫苗,將來台灣地區亦有機會使用此種油質死毒疫苗。今簡介其免疫計劃如下:
A. 種雞 IBD 免疫計劃
(1) 12 週齡 — 自雞群任選 20 隻中雞,採血,收集血清據品,以 Agar gel 沈降素試驗測甘保羅病抗體狀況。
(2)若這些樣品 80%陽性反應,則表示此雞群以前已接觸過 IBD 病毒,同時可以接種 VIBURSA - K 疫苗。
(3)若這些樣品陽性反應在 80%以下,則以飲水法,用一種較強之甘保羅病活毒疫苗 ( 史特溫之 Bursa - K疫苗 ),進行整個雞群疫苗接種。
(4) 18 ~ 20 週齡 — 以頸背部皮下注射方式,接種每一隻中雞 0.5 ml 之 VIBURSA - K 疫苗。
1.用 18 號針頭,1/2 ~ 3/4"針。
2.使用前先將疫苗瓶充分搖盪使乳劑保持懸浮液狀。
注意:因為 VIBURSA - K 主要是做為“補強”用疫苗,因此,種中雞以前曾接觸過 IBD 病毒十分重要,不論是以活毒疫苗方式或田間毒株感染方式均可。
當然,此疫苗也可用於陰性之雞群,但抗體產生效果較陽性雞群差很多。
B. 種雞已接種 VIBURSA - K 甘保羅死毒疫苗後,其子代之免疫計劃:
(1)替換用小雞 ( 子代將來用做替換用種雞群 ) 3 週齡一整群雞以飲水方式,使用甘保羅弱毒活毒疫苗 ( LUKERT STRAIN ) 疫苗。因為移行抗體過 3 週齡後即始下降,因此小雞要接種活毒,以刺激中雞時期更長久及活性之抗體產生,務必要用弱毒。
(2)肉小雞:一般不必做任何甘保羅疫苗;但在甘保羅病嚴重污染地區則應在 3 週齡時以飲水方式使用類似 LUKERT 株之疫苗。
三、甘保羅病死毒疫苗法抗體及移行抗體關係試驗
1.種雞群接種甘保羅死毒疫苗後,病毒中和力價比較。
2.接種種雞血清中及蛋黃內 IBD 病毒中和抗體力價。( 見表 2 )
表 1:平均中和抗體力價
種 雞 群 | 接 種 前 | 接種 5 週後 | 45 週齡 | |
A | 接種組 * | 34 *** | 316 | 208 |
對照組 ** | 56 | 39 | 23 | |
B | 接 種 組 | 49 | 512 | 446 |
對 照 組 | 39 | 34 | 45 | |
C | 接 種 組 | 37 | 478 | 446 |
對 照 組 | 45 | 42 | 32 |
*接種福馬林非活化油性疫苗 0.5 ml/劑量。
**不接種非活化疫苗。
***中和抗體力價 60 以上才有保護力。
表 2:接種甘保羅病死毒疫苗致種雞血清中及蛋黃內中和抗體力價
種雞號 | 血 清 | 蛋 黃 * |
( 接種 9 週後 ) | ( 接種後 9 ~ 10 週 ) | |
1 2 3 4 5 |
256 256 256 512 512 |
256 128 128 512 256 |
*血清中力價可全部或一半以上可傳入蛋黃中,形成高力價
移行抗體。
表 3:1 日齡小雞 IBD 病毒中和抗體力價及 Agargel 沈降素反應 ( AGPT )
種 雞 群 | %陽性 AGPT | 平均中和抗體力價 | |
A | 接 種 組 對 照 組 |
100 74 |
181 * 26 |
B | 接 種 組 對 照 組 |
100 94 |
169 * 28 |
*母雞群接種疫苗後 10 週之種蛋孵化
表 4:1日齡小雞 IBD 病毒中和抗體力價及 Agargel 沈降素反應 ( AGPT )
接 種 組 | 對 照 組 | ||
AGPT | 中和抗體力價 | AGPT | 中和抗體力價 |
+ + + + + + + + + + |
256 512 512 512 32 256 256 128 256 256 |
+ - - + - - - + + + |
64 16 8 16 16 8 8 32 64 64 |
*母雞群移種疫苗後 10 週之種蛋孵化。
3.種雞接種甘保羅死毒疫苗後與未接種種雞之子代 ( 肉小雞 ) 比較:
方法:
(1)接種組及對照組 38 週齡時及 56 ~ 66 週齡間所生種蛋孵出之小雞於 1 日齡時採血,血清分析 IBD 病毒沈降及中和抗體。
(2)肉小雞以人工接種方式用強毒株攻擊。
(3)接種組及對照組 38 週齡及 56 週齡時所生之子代關在同一雞舍比較生長成績。
現代畜殖第十五卷( 70年 1 ~ 6月 )、70年5月號 ( 66 ~ 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