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畜牧學會70年度研討會專輯之1

從育種觀點看肉豬上市體重的研討

台大畜牧系教授     池雙慶

 

        豬隻上市體重的探討,涉及到豬隻在生長過程中,那一個階段屠宰對生產者最為有利。生長是一種複雜的生物現象,可能包括細胞大小和數目的物性及化性的成熟過程。如以一般眼光來看,生長是 (1) 體積隨畤間增加,以及 (2) 不同階段不同生長速度,體型和體質改變的現象。研究豬隻生長現象的人,把生長的階段分為胚胎期,出生到保育期,保育到屠宰期,以及屠宰體重到成熟期。

        育種界為滿足產銷雙方的願望,近年來不斷地努力追求理想的豬種。目前業界已經能夠容易地找到一頭豬,集增重快,飼料效率好,瘦肉百分率高等優點於一身。有這些優點,那麼毛豬上市體重不就可以隨意提高而仍然有利嗎?表面上看,提高上市體重,相對地可以減低生產每公斤瘦肉的勞力和固定設備等費用。然而,有效地提高上市體重,似乎需要把豬隻體型改大,如果這樣作,則新女豬的性成熟會延遲而增加女豬育成率,甚至可能把世代間距也拉長。再者,成熟體重大的豬隻,基本維持費用也會增加,而種豬維持費用需要肉豬來分攤,間接地要增加肉豬的成本。不過,種母豬的體型增大,也許可以提高產仔“數和量”的繁殖效率,以及晚熟豬上市時較高的飼料換肉率,也許能夠抵消前述的不利現象亦未得知。

        影響成熟體重和生長速率的因素,一為先天的遺傳,二為後天的生長環境。通常在任食的情況下,先天大型的豬隻,它的成熟體重可以充分發揮,吾人測量到的外表型也大;但是在限食的情況下,先天大型的豬,由於不能充分發揮遺傳潛能,它的外表型會比任食的小。如果這種理論是真,那麼我們只要鑑別豬隻早期的生長速度,理想豬經挑選後,即開始限食,抑制它的成熟體重。這種限食法,可能不會影響繁殖性能,因為 Rovelle  and  Robison ( 1973 ) 及其他研究指出,影響初產女豬性成熟及產仔數的環境因素,主要在於哺乳和保育期的發育階段。據調查,正常發育 24 月齡的豬隻體重,只不過是完全成熟時體重的 80%,而今天探討的肉豬上市體重尚在 12 月齡之前,由此推想,生長速率的探討似比成熟體重更為重要,何況在加速改良的作業體制裏,淘汰率提高,種豬大於 24 月齡者為數將不多。近年育種界已在企圖建立專為生產肉豬用的雌雄親品系,如果可行,則將來雄親品系可以專門負責肉豬的生長速率,而雌親可以專為負責繁殖效率的較小型品系。

        在此,先讓我們瞭解豬的生長特性。在胎兒時期,骨骼組織和體長是成真線定速生長的,而肌肉和器官,以體重表示,則成曲線加速度的生長。仔豬在出生到保育期階段的生長可以分為二期,仔豬仰賴母乳期間的生長較緩慢,當仔豬開始吃教槽飼料乃至離乳初期,生長速度加快。根據 Rovelle  and  Robison  ( 1973 ),Nelson  and  Robison  ( 1976 ) 的報告指出,女豬在八週齡之前的生長如果受阻,將會延遲女豬的性成熟,是不利的。這不是推測,事實上大胎育成的新母豬產仔數,較小胎育成的新母豬產仔數為少,是常見的現象。因此學者建議把候選用新女豬在哺乳期即固定窩仔數為 6 頭,以便早期就有良好的發育機會。Boaz  and  Elsley ( 1962 ) 曾把八週齡仔豬故意養到不同的體重,30 磅、40 磅和 50 磅,然而當飼料恢復正常之後,第 70 天以後到 90 公斤期間的增重速率卻都相同。

        完整的豬隻生長曲線,首先由 Ittner   and  Hughes 在 1938 年提出來,當時的仔豬是八週齡斷乳,因此斷乳後經過充分補充教槽料和仔豬飼料之後,生長速度約在 70 日齡時候加快。當時的豬是肥肉型豬,養到 5 個月齡,體重約為 55 公斤,6 個月齡體重才到達 72 公斤,因此生長效率的減低,早在 5 月齡即行開始。目前的種豬已經過改良,6 個月月齡豬的平均體重可以達到 90 公斤,但是 90 公斤以後的生長速度是否減緩,程度又如可?

        Standal ( 1973 ) 的報告甚為詳盡,其他研究者,如 Wallace  et  al. ( 1959 ),Buck   ( 1963 ),Robison  and  Burruecos  ( 1973 ) 以及 Meeker  ( 1973 ) 亦均指出增加體重有損於生長效率,Oslage  and  Fliegel   ( 1964 ) 指出這種飼料效率和瘦肉生長效率的減低,主要是豬隻本身維持體能的養分增加造成,並不是脂肪堆積速度增加的結果。背脂堆積速度,據 McMeekan ( 1940 ) 指出,豬隻早期以骨骼和肌肉發育為主,然後隨體重增加,轉以脂肪堆積為主。然而根據 Quijandria  and  Robison ( 1971 ) 及肉發育為主,然後隨體重增加,轉以脂肪堆積為主。然而根據 Quijandria  and  Robison ( 1971 ) 及 Standal ( 1973 ) 等近年的報告指出,背脂隨體重或年齡的增加是成直線比例的,即使有曲線的加速趨勢,但不嚴重。

        Buck ( 1963 ) 分析體重 150 磅,200 磅,及 260 磅屠宰豬隻的屠體品質,指出體重增加,脂肪和肉的比率不變,而 Hiner ( 1971 ) 研究體重 57 到 125 公斤的毛豬,結果是瘦肉率隨屠宰體重增加而微減,不過 Meeker ( 1973 ) 卻說體重增大之後,背脂厚度和腰眼面積都增加了,而瘦肉比率幾乎沒有改變。以上的報告,似乎可以用 Doornenbal  ( 1971、1972 ) 的結果來作較明晰的綜合,那就是肥瘦肉量都是隨體重或年齡成直線比例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卻以脂肪為快。

        豬隻的生長特性是可以改變的。五十多年來,人類為了當時的需要,曾不斷地改變理想豬隻的體型,最典型的三類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肥肉型,醃肉型,和目前的瘦肉型豬。這種改良的方向隨地區、國家、時間而不同。丹麥為了保持她們醃肉型豬的優良傳統,自廿世紀初葉以來,即以改良屠體品質為主,飼料換肉率次之,而保持增重速率於不變;美國豬除偏重於增重速率的改良之外,對飼料效率和屠體品質亦相當重視。可見育種的目標確實可以由需要來決定,如果提高肉豬上市體重對生產,屠宰以及消費者三方面有利,育種的立場是可以支持的。

        然而,影響豬隻生長持性變異的因素,除了 30 ~ 50%為遺傳因素之外,尚有 50 ~ 70%的環境因素,諸如年度、季節、飼料餵量、飼料品質、以及性別等。年度和季節係自然因素,不如飼料質和量之可以隨價格變動而加以控制,因此飼料的質和量是探討上市體重的一項重要變動因素。性別的差異雖然存在 ( 如公豬生長最快,閹公豬次之,女豬最慢;屠體品質方面,仍以公豬的背脂最薄,但閹公豬卻最厚 ),但是到目前為止,養豬業界並未採取分開飼養的措施,不過也可以作為決定上市體重的一項變動因素。品種的變異是顯著的,但是國內肉豬大多以三品種雜交為主,似可不加以區分。本省的季節,一般僅分為冷熱兩季,依據夏和黃 ( 1977 ) 的報告,肉豬在 50 公斤前之生長,熱季增重較快,但對 50 公斤以後的肥育階段豬則無影響。另據檢定站拍賣手冊上的資料,在每年 4 ~ 9 月進豬檢定的作業制度下,以五、六、七月開始檢定的豬隻,對增重和飼效較為不利,對背脂厚度似無影響,因此筆者認為季節的效應,可以合併於飼料的質和量因素裏而加以克服。

        國內過去研究豬隻生長,大多止於 95 公斤,而且多以 20 或 30 公斤到 50 公斤為第一段,50 公斤到 90 公斤為第二段,對於生長曲線的瞭解不夠詳盡。鄒 ( 1978 ) 曾觀察單雜交女豬的生長,自 138 日齡到 208 日齡期間,每隔 14 天秤重一次,結束體重僅有 92.5 公斤,這批豬的生長線是直的。筆者將檢定站合格公豬,將不同結束體重 ( 90 公斤及 110 公斤 ) 的資料加以分析,顯示毛豬體重自 90 公斤提升到 110 公斤,增重速度幾乎不變,但是飼料效率減退,背脂堆積速度增快,似為提高上市體重的不利癥兆。鄒 ( 1975 ) 曾在美國研究提高肉豬體重的可行性,發現自 115 公斤以後,亦有類似的效率減退現象。這 90 公斤與 115 公斤之不同起始點,似為不同地理環境的結果,這次研討的重心,應該放在這個效率改變的轉折點上。

        業者養豬的目的,似乎賺錢比提供蛋白質食物更為重要。本省養豬環境特殊,養豬成本結構亦不同於美國,在利的前提之下,到底最適當上市體重是多少?需要大家共同來探討。不過,不管最後的結果如何,由於生長性狀的遺傳率高,育種方面會很快地培育出適當的種豬來配合的。

畜牧學會春季研討會以毛豬最適屠宰體重為題

        中國畜牧學會春季學術研討會,於 3 月 29 日青年節假烏山頭水庫國民旅社熱烈展開,主題為「毛豬最適屠宰體重之探討」,參加學者多,有台大畜牧系馬春祥、沈添富、池雙慶各教授、吳琴萱技師等。農發會有鍾博、黃嘉技正等。台糖畜殖場有李邦淦、陳錫鈺技正等。畜試所有周才藝所長、周德政技正等。省農林廳有彭玄桂股長、邱仕炎科長等。另有耕欣公司么樹誠、通寶公司牟傳祺、立大公司王汝淮、尚德公司呂旭等經理參加,由理事長鍾博主持。是日子題有:

        1.豬隻育種 ( 台大池雙慶博士 )

        2.豬之營養 ( 台糖陳錫鈺博士 )

        3.豬場經營管理 ( 甲 ) ( 台糖謝澄祖技正 )

        4.豬場經營管理 ( 乙 ) ( 立大王汝淮經理 )

        5.豬肉加工 ( 陳義雄技正 )

        6.養豬經濟 ( 農發會李舟生技正 )

       

 

現代畜殖第十五卷( 70年 1 ~ 6月 )、70年4月號 ( 23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