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隻生產實施早期斷奶

是否為一項重大進步之商榷

台糖畜研所營養系     吳孟謙

 

        母豬生產力可以由每年每頭母豬所得之斷奶仔豬頭數加以評估,此對肉品生產效率有重大之影響。斷奶日齡對分娩間距之影響大大地左右母豬生產效率。0 ~ 56 日齡佔總出生活仔數 20 ~ 25%之仔豬死亡率,為現場作業嚴重的經濟損失,可利用出生後立即斷奶之人工哺育徹底地解決。而且母豬泌乳量為仔豬生長之限制因子,並有可能增強各仔豬之生長率。明顯地,越早斷奶對增進豬隻生產效率甚具潛力,只是,目前所有於現場條件下施行之人工哺育都未能成功,歸其因有:

        1.早期斷奶母豬配種困難。

        2.斷奶仔豬下痢 ( 胃腸炎 )。

        3.仔豬營養需要欠缺瞭解。

        然而 21 ~ 35 日齡之早期斷奶,已可成功地應用於現場。

        人工哺育亦可配合子宮切除術之技術,建立最少疾病之豬群,作為控制疾病之手段 ( Robertson  et  al.,1971 ),並用於託孤或多產仔豬之照顧上 ( English 和 Smith,1976 )。

母豬生產力

        母豬生產力依分娩間距、分娩窩仔數和早期斷奶仔豬死亡率而定。實施早期斷奶減少泌乳時距,每年每頭母豬分娩胎數可以由 56 日齡斷奶的 2.05,於分娩後立即斷奶,並於斷奶後第 7 天受孕,則增到 3.0 ( 圖 1. )。

wpe36.jpg (8255 bytes)

        English 和 Smith ( 1975 ) 證實新生仔豬之死亡率主要發生於出生後之頭兩天內,約佔 56 日齡斷奶總仔豬死亡率 24.4%的 81% ( 即 19.6% ),所以要顯著地減少仔豬死亡率只有從此處下手,唯人工哺育對先天性或基因不正常或過於贏弱者無效,但 English 和 Smith ( 1975 ) 調查發現這種情形只佔出生活仔數的 5%,扣掉此 5%,人工哺育可將出生活仔數之死亡率降到 10%以下。

        斷奶日齡對母豬生產力之影響列示於表 1,其中 10.5 或 12 的窩仔數,前者和英國農場之平均值相近 ( Meat   and  Livestock  Commission,1975;Ridgeon,1976 ),後者為未來合理之目標值,由表中可知人工哺育對 21 日齡或 56 日齡斷奶者,可分別增進母豬生產力約 40 或 70%。

        然而,不管是試驗或現場條件下,早期斷奶特別 21 日齡以下者,會伴隨爾後窩仔數之低落,Cole、Varley 和 Hughes ( 1975 ) 調查泌乳期介於 4 ~ 42 天範圍內對爾後窩仔數之影響,發現 21 日斷奶時窩仔數為 12.7 頭,低於 21 日齡時會減到 9.6 頭 ( 圖 2 ),過早斷奶減少窩仔數似乎是由於子宮長度減少,導致胚胎死亡有關 ( Varley 和 Cole,1976 )。早期斷奶對母豬生理或內分泌之影響已有好的文獻 ( Polge,1972 ),但嘗試解決早期斷奶窩仔數減少之問題卻做得不多。

wpe3F.jpg (8652 bytes)

        Aumaitre ( 1972 ) 報告 10 日齡斷奶者比 21 日齡斷奶者每窩仔數減少約 1 頭,但第二次分娩兩者相近似,某些法國養豬場調查報告 ( Aumaitre、Perez 和 Chauvel,1975;Legult  et  al., 1975 ) 斷奶日齡少於 10 天者才會影響窩仔數,然而四個比利時農場之資料 ( Van  der   Heyde,1972 ) 顯示當斷奶日齡由 56 天減少到 21 ~ 28 天,窩仔數有規則性但小幅度之減少 ( 約每窩減少 0.5 頭 ),16 ~ 20 天減得更多,若低於 15 天,和 21 日齡斷奶者相比較,約減 1.6 頭。

        Van   der  Heyde 和 Cole  et  al ( 1975 ) 之結果顯示 7 日齡或更早期之斷奶,窩仔數至少要減少 2 頭,此對每年每頭母豬斷奶仔豬數之影響,可參見表 1,因此測定出生後立即斷奶之可行性,窩仔數是一項重要的因子。

 

表 1.     斷奶日齡對母豬生產力之影響

斷 奶 日 齡 每 年 窩 數 斷   奶    豬 (1) 養到  56 日齡 (2)
10.5 (3) 12 (3) 10.5 (3) 12 (3)
0

2

7

21

35

56

3.0

2.95

2.85

2.50

2.3

2.05

10.5

9.2

8.6

8.1

8.0

7.9

12.0

10.5

9.9

9.3

9.2

9.1

28.3

25.7

24.0

19.9

18.0

16.2

32.4

29.4

27.6

22.1

20.8

18.7

                            (1) 每一日齡下的斷奶仔頭數 ( English 和 Smith,1975 )。

                            (2) 斷奶日齡下的仔豬死亡率。

                            (3)每窩出生之活仔數。

 

    一個可能克服仔豬減少之方法,為使用單窩分娩 ( Jones,1972 ),女豬生體重 88 kg配種生產良好的窩仔數後,並於 130 kg屠宰,這種方式需市場適應 130 kg上市豬和現場可配合實施分娩斷奶才可,而且此方式亦將喪失連續分娩可增進窩仔數的好處。

        母豬斷奶日齡少於 21 日,斷奶和發情之間距會略為增加 ( Cole  et  al., 1975;Varley 和 Cole,1976 ),唯此增加在現場作業並非棘手問題,例如 Van  der   Heyde 報告增加數為 4.5 天,但僅於 5 日齡或更早時斷奶才會發生。

        商業化生產條件下,已證實母豬生產力 21 ~ 28 日齡斷奶者比 35 ~ 56 日齡者更有利。法國 2,510 個農場調查 ( Ferradini,1976 ) 顯示 21 日齡斷奶者母豬生產力最高 ( 表 2 ),其中最好的 20%農場,每年每頭母豬生產達 22 ~ 24 頭仔豬。而 35 日齡斷奶者僅有 5%達到此成績。Rid  geon ( 1976 ) 證實英國母豬生產力和投資回收最好的適期為 3 ~ 4 週齡。

 

表 2.      法國不同斷奶期之母豬生產力

斷         奶         日         齡 21 28 35 42 49
農         場         數         目 202 508 763 685 281
每年每頭母豬之斷奶數 20.05 19.06 18.26 17.93 17.32

                資料來源:Ferradini ( 1976 )

 

斷奶仔豬之醟養

        雖然仔豬對許多營養份之需要未能確切知曉,但現有的知識,也足夠配製任何斷奶日齡所需的飼料,新生仔豬消化系統未成熟,故飼料原料之選擇受限制,例如由於缺乏胰澱粉鋛,飼料僅能有少許澱粉。胃內胃蛋白活力,胰蛋白鋛和胰凝乳鋛出生仔豬含量亦很低,出生體週也不會有多大增加 ( Aumaitre,1972a ),此低含量的蛋白分解酵素可能妨害仔豬非乳蛋白之消化吸收。

        仔豬 14 ~ 21 日齡斷奶,以穀物和良好品質之蛋白質配製之飼料 ( 一般主成份為植物源 ),可獲滿意成績,若再摻入少量之脫脂肪粉可改善適口性和提高攝食量,但此種摻用並非必要,然而人工哺育之飼料絕大部份需摻用脫脂肪粉或其他乳製品,所以最早期之人工哺育以乳製品替代所有或大部份飼料中之乳製品是很重要的。餵料次數可增進飼料之消化,每小時餵飼含牛乳之飼料已被證實可改進飼養成績 ( Braude  ed  al., 1970 )。2 日齡斷奶的飼養成績當飼料含脫脂肪粉和魚蛋白精各半之蛋白質量時,效果不錯 ( Newport,1976 ),唯以魚蛋白精完全替代脫脂奶粉對飼養成績和氮蓄積有不好之影響,這可能由於魚粉缺乏蛋白分解鋛或吸收效率較差所致 ( 不像牛乳蛋白,胃內可凝固,所以魚粉增加流連而直通小腸 )。

仔豬人工哺育之生長潛勢

        採用人工哺育可大大地增進吮乳仔豬之生長率 ( 表 4 ),而最大的生長率僅在餵用含 15 ~ 20%乾物質的液狀飼料,但乾物質之攝食量比同飼料的打粒料較大時,才可能達到 ( 表 5 ),增進生長率可增進 28 日齡仔豬屠體的脂肪量 ( 表 6 ),但肥育期此種方式對屠體之影響未有研究。人工哺育限制飼料攝食量是很重要的,否則會增加胃腸炎下痢之發生,特別是採用任食最顯著 ( Braude  et  al., 1970 )。

 

表 3.   英國不同斷奶期之母豬生產力

斷    奶     週    數 3 ~ 4 週 5 ~ 6 週 7 ~ 8 週
農      場       數      目

每年每頭母豬窩數

每年每頭母豬斷奶仔數

56 日齡的仔豬生體重

每頭母豬的最低獲利

25

2.24

19.7

17.9

72.55

84

1.98

17.4

17.9

58.50

15

1.78

15.5

17.7

34.03

                                        資料來源:Ridgeon ( 1976 )

 

表 4.   2 ~ 28 日齡人工哺育之成績

飼養制度 和 A 對照之攝食量 增重 ( g/天 ) 每克增重乾物質之消耗量,g
A

B

C

D

1

1.25

1.5

2.25

201

276

297

326

0.81

0.82

0.89

0.96

斷  奶  豬    210 ~ 220   頭  

                           資料來源:Braude   et  al ( 1970 )

                                               Barber、Braude 和 Mitchell ( 1955 )

 

表 5.   人工哺育以液狀飼料或乾飼料由 7 日齡養到 28 日齡的飼養成績

  液  狀  飼  料 乾  飼  料
達 28 日齡生體重,kg

飼料消耗,kg ( 乾物質 )

8.0

6.32

5.4

3.59

                                    資料來源:Braude 和 Newport ( 1977 )

 

表 6.   飼料量影響人工哺育 28 日齡仔豬的屠體組成

飼 料 量 屠體重 ( kg ) 屠    體     總    克    數
乾 物 質 脂        肪

7.2

8.0

8.5

2200

2814

3130

766

1214

1430

170

195

196

                                    資料來源:Braude   et  al. ( 1971 )

 

人工哺育之胃腸炎下痢

        下痢在人工哺育特別在追求高生長率時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在 Shinfield 下痢可達 20%的死亡率,下痢於人工哺育發生之原因未能確定,但微生物或營養因素牽涉在內。

        營養因素和過多的飼料攝食量為兩回事,前者指澱粉、蔗糖和麥芽糖,因為新生仔豬消化道中澱粉酵素、蔗糖酵素和麥芽糖酵素之限制,飼料必須避用 ( Aumaitre,1972 a )。

        出生仔豬胎盤不傳任何抗體,所有抗體均來自初乳和牛乳,初乳之抗體活力比牛乳多,出生 24 小時內,吸收的免疫球蛋白就可入循環系統 ( Jones,1972 a )。牛乳低濃度的抗體於初乳停止後,經腸不斷的吸收可能在對抗疾病傳染上甚為重要 ( Porter、Noakes 和 Allen,1970 )。所以,人工哺育若以乳製品奪去抗體,則會增加疾病之感染率。出生後之人工哺育於嚴格隔離下,試驗室已做得很成功 ( Robertson  et  al., 1971 ) 或以乳牛之初乳作為母豬初乳之替代品亦如比 ( Senft 和 Klobosa,1971 )。從許多 Shinfield 之試驗,2 日齡之人工哺育,於試驗條件下,則不需上述之嚴格限制。

        人工哺育豬,下痢幾乎都伴隨胃腸炎 ( Whtie  et  al., 1969 ),此有增加細菌更好的生存環境,然而最近 Shinfield 之研究 ( Barrow、Fuller 和 Newport ) 表示人工哺育下痢仔豬 E.   Coli 之感染非為主因。雖然胃和小腸於 2 日齡下 E.  Coli 迅速增加,但健康和下痢仔豬亦同樣增加,同時 E.  Coli 有致病力之細菌亦很少分離到,除此之外,餵用抗生素且已消滅腸道 E.  Coli 之仔豬,下痢時仍可能發現到。

        Woode   et  al ( 1976 ) 證實,28 日齡斷奶仔豬下痢時含有病毒,他由 23 頭下痢仔豬中之 9 頭分離出 Rotaviruses 病毒,並證實分離物能感染仔豬。在 Shinfield 人工哺育之仔豬所有下痢者小腸都發現有 rotaviruses,但健康者很少 ( Barrow、Brooker、Fuller 和 Newport )。

環境需要

        任何方式的人工哺育或早期斷奶,特別是出生後之斷奶與外界隔離之高標準的衛生條件,Schneider 和 Bronsch ( 1973 ) 報告,窩和窩間之徹底消毒可大大地增進 21 日齡斷奶仔豬之飼養成績。

        保持適當的環境溫度是很重要的,新生仔豬的臨界溫度 ( 不消耗體內熱能儲藏而維持體溫之溫度 ) 為 34℃ ( Mount,1968 ),在試驗條件下,2 日齡仔豬之環境溫度維持在 30℃,而 14 日齡仔豬可減到 20℃都可獲得良好之成績 ( Braude  et  al., 1970 )。

        10 日齡斷奶的環境溫度之建議如下 ( Baxter,1972 ):

        溫  度:27 ~ 29℃

        相對濕度:60%

        空氣流速:0 ~ 15 m/sec

        保持環境恒定和維持一個低照明量很要重,應避免突然之溫度變異和賊風。

        必須強調的是環境標準大部份取於經驗,並未有詳細之科學論證,以下幾點論述供參考:

        (1)環境控制在標準範圍內需要很複雜之設備,特別低於 10 日齡之斷奶尤然,人工哺育每小時餵料一次可增進仔豬之飼養成績,但亦需自動餵料之設備 ( Braude  et  al., 1970 )。

        早期斷奶所需的投資資本遠甚於 49 ~ 56 日齡斷奶之投資,這方面 Baxter ( 1972 ) 和 Brent ( 1975 ) 以英國之條件已有詳細之評估,最有效的豬舍投資是採用籠飼。

        (2)結論上,低於 21 日齡之早期斷奶並不被建議採用,最宜之斷奶日齡依飼料之利用率、滿足環境需要之技術能力、投資資本之利用率而異,適當條件下,21 日齡斷奶者比 28 日齡 ~ 56 日齡斷奶者可獲得較佳之母豬生產力和利益。

        母豬生產力效率最大之增進僅能再出生後立即斷奶之人工哺育下獲得,但此面對兩個關鍵問題尚待解決:

        1.爾後分娩之窩仔數減少。

        2.人工哺育胃腸炎之發生。

        假如這兩個主要問題獲得解決,豬生產才可獲得重大突破性之進展。

        — 本文取自 World  Revew  of  Animal  production 法國 Newpot 博士原著 —

 

現代畜殖第十四集( 69年 7 ~ 12月 )、69年9月號 ( 30 ~ 34 )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
有,非經本公司及該雜誌社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
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