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法國產鰻線的飼養條件-養鰻界的規模與

鰻狂奔性斃死症的生理學認識

§關於養殖界的規模問題

        養殖界的適當規模(Scale),也必須考慮的時期到了。

        以往的時代是粗放的,拿養鰻經營來談,每坪只有有七~八公斤的時代,可憑藉父母所賜予的很利便的「觀察用具」──肉眼的視覺乃至視野已經足夠,但到了集約養殖的時代,亦即養殖密度越來越高的今天,同時養殖技術也突飛猛進的今天,其生產目標已經高達每坪七○公斤,是以前的十倍生產比率,不,有人甚至高唱每坪一○○公斤為目標的今天,我們養殖界的標準,亦即規模也要合乎現今養殖的實情,採用進步的規模才行。

        養殖家必須時刻不停的觀察鰻魚的生活環境,並經常把握住其狀況的變化等。

        譬如養殖池的觀察;給餌時配合飼料如何在水中擴散?

        其擴散的微粒子在池中有怎樣的作用?

        池中植物浮游生物的存在與其繁殖狀態如何?

        寄生於鰻魚的鰓或體表的白點病、車輪蟲、指環蟲的發現及病狀的觀察……。

        以上所列舉,只是其中一部份而已。

        問題是:存在於那些生活環境的一如前述的生物或物體,都是屬於微小世界者,其大小很難由肉眼觀察出來。想觀察那些就需要二百倍甚至三百倍的顯微鏡才行。

        筆者想強調的是,在養殖界,想觀察這些事物,或推測這諸種的變化,需要有擴大為二百倍甚至三百倍的視覺──視感覺的視野──觀察或透視,否則的話,無所謂技術的進步性,或養殖界的發展性。

§法國產鰻線與高水溫

        法國產鰻線,並不因環境水溫過高而斃死。

        一般人都說:「法國鰻對高水溫弱」,但這句話尚有商榷餘地(原文做誤解),那是因為在日本最初飼養法國產鰻線而遭到斃死命運的人不經意的說:「那是因為高水溫所致」,這句話在報紙上報導,於是養殖家甚至一般人都相信那是事實。

        其實這是錯誤的先入觀念,甚至是種偏見。根本問題是存在於別的方面,但當時,除了筆者以外,竟沒有一個人注意到這根本問題。

        原來筆者曾於一九六九年一月,從最初進口於日本的法國鰻線的一批貨當中,要了若干尾,做為實驗觀察用,在自家的小小水槽開始了飼養試驗。用水是一天前就儲蓄,把氯素等消毒劑發散,在水槽底設置了五公分厚的砂層。把劔𠯢的活餌投與時,這些鰻線們咬著那些碎魚,在水中旋轉,而活活潑潑的繼續成長。是六月中旬時候的事。靜岡縣濱名湖週邊的養殖池裡有原因不明的鰻線斃死事件續出。

        各報紙都報導法國產鰻線是對高水溫弱的評語。筆者認為這些新閒報導把要點弄錯了,且憂慮這些錯誤報導的發展。為什麼?「那是因為這些事把法國產鰻線的本質弄錯了,未能把握實態,錯誤批評」。

        筆者確信的是:法國鰻線不一定斃死於高水溫;這種確信的依據是自家實驗水槽中,牠們還是非常活潑的生存著。筆者每天都把前述的自來水更換,所以連一條也沒有死掉。到了六月中旬的自然水溫也沒有死亡,直到那年盛夏,氣溫到攝氏三四~五度,仍繼續生存。

        對於報紙的惡評,筆者曾強調那不是高水溫的問題,而是「環境水與水本身的內在問題,亦即水質惡化的問題以及餌料的問題」,可惜的是竟沒有人相信我的話。從體質上觀察,法國產鰻,到日本盛夏的水溫攝氏三二度以上,也不至斃死。

        或水溫更上升,「只要其他的條件是對鰻線良好」,則在三七~八度高水溫中,到某種期間,或繼續的高水溫時,也絕對不至引起斃死現象。

§關於狂奔性斃死症

        到高水溫時,鰻或鰻線,不因寄生蟲或外觀所見疾病,而向池面狂奔,隨著這種異常的激烈行動後斃死,究竟那是為了什麼?很遺憾的,這種斃死的生理學解說尚未見到。但是筆者已有大概的認識。筆者痛感這種「斃死現象的關鍵」,應該先將「法國產鰻線」「高水溫」「猝死」,三種要因分離,個別把那些要因分析、解說。按,在日本,法國產鰻線大都被飼養在止水式(靜水式)的養殖池。

因此本題應該做如下的修正:

        「在靜水式池,到高水溫時,法國產鰻線的斃死率會提高,是起於何種原因?」

        筆者認為「水質的惡化是第一原因」。

        在這個場合,高水溫是會促進池水化學變化的一種加速度媒介。

        比較低水溫的時候,化學變化只是徐徐的進行,但到了高水溫時,有時會引起爆發式的變化。

        所以養殖家在高水溫時要不斷監視環境水。對些小的反應或變化,都須充分的注意,被要求著完全且十全十美的水質管理。

§關於水質的惡化

        一般說來,做為水質惡化的原因,可以列舉出各種要素,而其基本體型的用水問題,先成為我們的焦點。筆者常以為養殖池的用水,須依其利用目的而區別。以目前的養殖池的構造說,想依照飼養者的意思而自由控制或操作,實際上有殊多困難。實際上給餌場(餌場)的水與養成池(運動場)的水是需要加以區別的。

        我們都把兩者的水,亦即利用目的不同的水混用,於是環境水惡化的問題發生,也發生了諸種疾病以及寄生蟲等問題。尤其靜水式飼養時,配合飼料的水中擴散、殘渣的水中浮游,或為了沉澱物,環境水惡化,或污染現象被促進了。

§狂奔性斃死症的直接原因

        狂奔性斃死現象,為什麼會引起?以下陳述筆者的看法。在給餌場用水中擴散的配合飼料中之魚粉蛋白質,成為膠質微粒子,而在池中浮游。這種蛋白質的浮游微粒子便是罪魁。這些微粒子帶著負電離子,在水中,這些微粒子都是同性質的電子之故,互相反撥牽制,成為不易沉澱的池中浮游物。

        這些浮游物質因高水溫而引起化學變化,發生所謂「腐敗現象」,有惡性氣體,或這些浮游微粒子附著於鰻體,尤其鰻的鰓部(Gill raker),鰻的呼吸作用被阻礙,甚至引起呼吸困難,或為氧化缺乏而傷元氣。

        鰻線在其最後的一剎,想跳躍到水面上,把鼻孔露出水面呼吸,但是到那個時點,鰻線已經耗盡了體力,儘管狂奔到水面,已失去了露出鼻孔的力氣,終於力盡氣絕。

        這便是筆者對狂奔症斃死的生理學解釋。尤其這種魚蛋白質會在高水溫時急速變化的實驗,很容易便能做 。夏天,在杯子裡盛裝水,把豆粒大的配合飼料投入,放在太陽下面,只經過一兩天,微粒子便浮游在水中,呈白濁而發出腐臭。又,浮游物質──微粒子的對水棲動植物給予的惡影響,是最近常聽的事,一個例子是臺北市郊外雙溪的養鰻場,因為建築頻繁,每到降雨時有粘土微粒子與雨水一齊流入養鰻池裡。

        與雨水一同流入到河川或海中的浮游物質,會給水棲動植物以某種被害,這種實例已多到不勝枚舉。就因為可推測到這樣的情態,所以筆者在想,給餌場的用水,需要設法不使其流入或回流到養成場才好。

§池水的處理方法

        做為養殖池水的處理方法,有三法可以考慮到,一是濾過方式,二是排水方式,三是給餌方法的改良等。池中不要有停滯水(Dead water),又稱死水或底水。池水會因鰻的排泄物及雨水一同流進的污物等而被自然污染。這種底水必須時常排泄更換。遺憾的是以往的日本式靜水池未設置底管(Drai pipe),所以不能隨心所欲的排泄底水。因此須用塑膠管(硬軟質均可)做成逆虹吸管或利用垂直水泵(Vertical punp),以利排水。只要有鰻在生活,則如日本的冬季停餌時間也該把底水排泄,以維持鰻魚的健康。

§活水式養鰻池

        從水質惡化防止的觀點看來,活水式要比靜水式優良。也就是說餌料在水中的擴散速度,或浮游以及沉澱的速度,會輸給流速,與活水一起被排出,因此就無從發生前述的水質惡化現象。所以倘若是流量與湧出量豐富時,筆者認為應採用活水式。法國產鰻線是特別神經質的種苗,所以這種活水式飼養才是最適當的。但是,當我們採用活水式時,池內往往有綠藻繁殖,妨礙了水流,或引起夜間氧氣缺乏等原因。最近有人使用網或遮陽蓋,防止太陽光線的直射。

§發泡塑膠板的利用

        約十年前,歐洲的自來水工程學雜誌上有著網球大小的發泡塑膠球的利用的文章。從淨水池等廣大的貯水池表面蒸發的水量,會因氣壓或風等關係,其每天的噸數達到相當驚人的數量。為防止水的蒸發,把本球漂浮在整個的水面上。關於本球的利用,另外還有一種利用效果。在臺灣可能沒有需要,但在北歐,嚴寒期的凍結防止效果是很突出的。

        活水式時,做為網或遮陽蓋的代替品,可把發泡塑膠的厚板,比如厚一○○~一五○公釐,三×六尺的板狀物漂浮,而用鐵絲固定,不使其流出。這種發泡塑膠板是對熱有斷熱性,對電氣有絕緣性,輕而浮力大。其功用有如下幾點:

        1.妨礙太陽直射,防止池中綠藻等發生。

        2.夏季可防止極度的水溫上升(防熱材)。

        3.或可用此板,適當調整流速而做某種程度的水溫調節。

        4.冬季,可斷絕寒冷空氣與水面的直接接觸,有助於池水的保溫(防寒材)。

        5.因有遮蔭,鰻會在此厚板下過著優閒的生活。

        又,這種厚板又可做為一人用的代用筏,對池內的作業甚為利便。

§靜水式時

        利用靜水式養鰻池,須注意到以下各點:

1.改善設備,務使給餌場的污水或殘渣等回流到養成場(運動場)裡邊。

2.給養殖池全部的水以旋回運動(用水車等),使水旋回,把集結於中心部的比重較重的水──殘渣或排泄物等──利用底管、逆虹吸管或垂直揚水泵等,排泄於外面。

3.水溫特別上升時──盛夏──養殖池要裝滿水,使水溢出,增加水深。

4.注水口附近的池底要挖深,做成磁碗狀的凹陷處。鰻在盛夏會利用本處做避暑地,嚴冬時會藏匿在此深處。

§鹽 類

        讓我們來研究一下鹽這種物質與鰻的關係。最初在海中孵化的玻璃鰻(Lepto cephalus),在海中變態,成為鰻線,在淺水域逐漸慣於鹽分較淡的環境水,繼續成長。就在這淺水域,黑色色素發達,體色逐漸變為黑色。變為成鰻後,又回到深海去,迴游到某地海域的產卵場所去。

        如上所述,鰻的生活環是在海水中獲得生命,又在海水中結束其生命,因此可認為鰻與鹽分有密切的關係。所以未含有鹽分的池之一隅,須把岩鹽放下,則鰻會在那周圍集合,吸收其溶下的鹽分。以上是有關法國產鰻線飼養的基本條件,至於管理的基本條件,改日再談。

作者註:

        筆者認為法國產鰻線與英國產鰻線是異種,在臺灣或日本,有人稱為歐洲鰻,可能是把部類弄錯了。所以筆者使用法國產鰻線這種名稱。

 

現代畜殖(19~22)-井手信義.六十二年十二月第1卷第2期

home1.gif (1495 bytes)回期刊頁 index1.gif (1026 bytes)回上一頁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
有,非經本公司及該雜誌社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
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