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動物生命
犬貓疾病防疫手冊(十)
弓蟲病
一、前言
本病之病原體最早是在北非的一種齧齒類名為Ctenodactylus gondi老鼠體內所發現,並命名為Toxoplasma gondii。繼之先後在多種其它的哺乳類及鳥類亦有見到,顯示本病原並無宿主特異性,因此本病可稱為最普遍的動物寄生蟲。Toxoplasma gondii稱之「弓漿蟲」或「弓形原蟲」,簡稱為「弓蟲」,屬原蟲綱,外形呈卵形或梨形,核居中或靠鈍端,平均長約4~7μ、寬2~4μ,具運動性無鞭毛。本蟲體以二分法增殖或分芽分裂,其發育形態有增殖型(Tachyzoite)與囊胞型(Cystform)兩種:增殖型出現於感染之急性型。囊胞型於慢性病例可檢出,並可於宿主體內長達數年之久,一但宿主體內抵抗力減弱時,該囊胞之膜可破裂釋出原蟲造成宿主再度發病。
目前在本省有關本病之感染情形:臺北市家畜衛生檢驗所亦曾於民國七十九至八十年間針對轄區內作調查,其轄區內家犬及流浪犬共計458頭之血清樣本進行本病抗原調查,顯示其陽性率近達24%;另於八十四至八十五年間針對198隻貓,其陽性率則為2.5%,顯示本病已在犬、貓之家庭寵物中普遍存在。又本病原可藉由食用含有其囊胞體之生肉而感染人類,引致腦神經病變,甚而可經由胎盤途徑而感染胎兒造成流、死產或畸型等病變傷害,本病已成為倍受重視之動物人畜共通傳染病,實為家畜疾病防疫及畜產品公共衛生檢驗共同努力防範之目標。
二、症狀
本病之臨床症狀包括:發熱、虛弱、呼吸困難與咳嗽、全身性顫抖、脫水、運動不協調、虛脫、早產、流產及死產等。其病程長短則視該罹病動物之抵抗力強弱而定。在犬隻:則會引發腦、肝及肌肉之急性炎症;而貓方面有腦炎、虹膜炎、肺炎、發燒等現象。貓感染本病後有兩種表現型式:一為無病徵之攜媒期(腸管上皮感染);另一為具臨床病徵期(腸外感染)。攜媒期之動物會將無芽胞化的卵囊排於正常糞便或下痢中,而成為本病病原體散播一種方式,若一旦動物出現臨床症狀時,卵囊則不會有排出體外而散播情形。總之,若當動物體內免疫反應產生後,體內蟲體在組織中會形成囊體,而使感染自行抑制。然而當動物發生免疫抑制或因其它全身性疾病所造成之緊迫,而致身體抵抗力下降時,則會使囊體破裂而使動物再呈現臨床症狀。
三、診斷
本病之診斷可分臨床病理、病畜之病理剖檢、蟲體檢查及免疫學檢驗等四種方式進行:
(一)臨床病理
在病犬則腦脊髓液性狀檢查中顯示:蛋白質量呈現上升,嗜中性球數目也增加。貓方面若當其肝臟受到嚴重破壞的牽連時,其血清麩胺丙酮轉胺𠕇(SGPT)、血清麩胺草酸轉胺𠕇(SGOT)、血中膽紅素及精胺酸𠕇(AP)等數值皆會上升;再如肌肉受到侵害則見SGOT及肌甘磷酸微𠕇(CK)也會均上升;在白血球相方面,有類似見於病毒感染者,即白血球減少;若是嗜中性球減少就會再更添加了動物之緊迫,而造成淋巴球及嗜酸性球之減少現象。
(二)病理剖檢
從動物剖檢病變中可發現淋巴結腫大,肺臟有小結節或水腫,而各內臟組織內發生局部性壞死。壞死區以顯微鏡觀察,在巨噬細胞、內皮細胞或實質細胞之內、外均可找到原蟲體;小腸黏膜可見纖維素性、壞死性及潰瘍性炎症,並伴有小結節,有時可見脾腫大、脈絡膜網膜炎與腦炎等發生。而在有免疫的宿主體內之弓蟲,時常以囊體型態存在腦組織中,並引起非化膿化腦炎,包括瀰漫性之圍管現象、散發性的膠質細胞增生,慢性病中可形成膠質細胞肉芽腫性小結節,並因阻塞而致使腦脊髓液的循環引發後天性的水腦病。
(三)蟲體檢查
分別有直接塗抹法、組織病理切片檢查法、動物接種法。
1. 直接塗抹法
以動物肝、脾、肺、淋巴結、脊髓液、腹水或胎盤等臟器組織病材可以直接塗抹在玻片上後,經加熱40℃30秒或濃度40%甲醇固定後,以Geimsa或Wright氏染色400倍鏡檢蟲體。
2. 病理切片檢查法
病畜之腦部及橫隔膜肌可以做病理切片,以Geimsa或Wright氏染色400倍鏡檢查其囊體。
3. 動物接種法
以發病動物之內臟如肺、淋巴結、腦、肝等內臟組織磨碎做成十倍之生理食鹽水乳劑(加上微量抗生素以抑制雜菌之增殖),逐自接種於小白鼠之腹腔中,接種後一星期內如有發熱、虛弱等症,可抽取腹水液依直接塗抹法檢查其增殖型弓蟲體。
(四)血清學及免疫反應檢查:
計有:色素試驗,Latex凝集反應法、免疫擴散法、螢光抗體法與血球凝集試驗、皮內反應試驗等,簡述如下:
1. 色素試驗:
用弓蟲懸浮液和人血清約1:5混和,再置入37℃恆溫槽60分鐘,取2ml混合液加上20%甲基藍0.05ml後,室溫5~10分鐘再滴一滴於載玻片上400倍鏡檢。
2. Latex凝集反應法:
即以被檢血清製成8倍稀釋而後以微量測定法,並分別再加入榮研弓蟲抗體診斷試驗測之,≧32倍為陽性。
3. 免疫擴散法:
膠體(0.1%瓊脂或0.65%Agarose)以抗原和被檢血清加於脂膠上,參考免疫擴散測定法,置於室溫或37℃恆溫箱內感作,經隔液後再行判讀沈降帶有無。
4. 螢光抗體法:
可分為直接法,以檢出弓蟲(抗原)為目的,以及間接法其抗體力價16倍以上為陽性反應。
5. 血球凝集試驗:
以綿羊紅血球做成抗原感作血球懸浮液與被檢血清行血球凝集試驗,其血清稀釋倍數等於或大於256倍者則判為陽性。
6. 皮內反應試驗:
Frenkel氏指出利用弓蟲製造出弓蟲素(toxoplasmin),注射於豬動物之皮內,每隻接種0.2c.c於耳翼皮內,接種後24小時判定成績,如接種部位產生如結核菌素性的緩慢性過敏反應,亦即其紅腫塊直徑超過15mm以上者,則判定為陽性,14~9mm者為疑陽性,小於9mm以下者為陰性,而這也可用於幫助弓蟲之診斷。
四、治療
早期本病之治療,常用藥物為磺胺劑如:20% sulfamonomethoxine肌肉注射或用pyrimethamine以5ppm之療效添加於飼料中治療7日,後者因其毒性強且易導致畸形胎現已少用,又前述兩種藥物其僅對弓蟲之增殖型蟲體有效,一旦其囊體形成或病原動物產生抗體後,則治療效果有待商榷。近年來多改採用Freetomin肌肉注射行之。
五、預防
除了以化學藥物療法外,目前本病尚無疫苗可供預防,因此在防治上可從下列四方面著手 ,以達到控制本病之目的。
(一)禁止食用未熟之肉類或其肉類碎殘餚餵飼動物,而造成其中可能含有弓蟲囊體。
(二)避免接觸病畜之排泄物或體液造成感染。
(三)避免貓、野生動物、昆蟲入侵動物舍及對動物飲水、飼料之污染。
(四)屠宰肉品須經嚴格檢查。
六、公共衛生
由於本病之傳染途徑與蟲體之生活中有密切的關係,其感染人體之途徑有經胎盤(先天性感染)及輸血感染、實驗意外接觸感染等(後天性感染)二種,而後天性感染又分直接與間接感染兩種情形,直接感染通常乃由鼻汁、尿、糞、血、乳汁或其它排汁泄物中增殖型弓蟲體接觸到健康動物之粘膜,造成同居感染。而創傷、飛沫、昆蟲傳播感染亦可成立。唯消化道感染不成立,因增殖型蟲體在胃中會被胃液殺死。間接感染乃由攝食含有囊體之動物組織器官或吃了污染有卵囊飼料及飲水,而引起本病之發生。在人類感染弓蟲病之途徑,可能食入由貓糞便排出的弓蟲芽胞化卵囊,或吃進含弓蟲囊體的未熟肉類。由於弓蟲可經由胎盤感染,因此懷孕婦女避免弓蟲感染以遺害胎兒,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成年人受弓蟲感染後,通常呈不顯性感染,但幼年兒感染後則症狀明顯。大部份兒童的感染均來自母體的先天性感染,發生特異明顯的症狀如:腦膜腦炎、腦鈣化、脈絡視網炎、水腦症、小頭畸形和心智障礙等。後天性弓蟲則發生淋巴腺病、倦怠併有發熱、淋巴球過多、眼病變和心肌炎等傷害。除此,禁止生食肉類,避免接觸污染原及寵物,尤其貓帶原者之清除等,實可防範本病根本之策。
七、幻燈片、照片(略)
八、參考文獻
1. 家畜家禽衛生‧豐年社編印‧修訂七版‧257-259,1983.
2. 郭謨‧臨床豬病學‧中華民國獸醫學會主編667-672,1984.
3. 張甘楠‧家畜寄生蟲病診斷學圖譜‧現代畜殖雜誌社編印‧62-88,1980.
4. 潘銘正、蔡向榮,簡明家畜傳染病‧藝軒圖書出版社印行‧增訂第二版‧139-140,1983.
(餘略)
家禽世界現代畜殖合訂本(p.21~24)─蔡裕仁、九八年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