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動物生命
犬貓疾病防疫手冊(五)
犬貓常見之黴菌性皮膚病--
黴菌
一、前言
黴菌於環境中無所不在,種類雖數以千計,但具致病力者僅為少數,而有些黴菌種類會在本身有免疫功能障害的動物身上成為致病原。許多種黴菌亦如某些細菌,同樣為生存於皮膚上的正常微生物群。一般發生於犬貓的黴菌性皮膚病屬於淺表性之皮膚黴菌病,因此,本篇僅就淺表性之皮膚黴菌介紹之;此種淺表性之皮膚黴菌病,依致病黴菌種類的差異所造成皮膚上不同組織的感染與破壞,可區分為由黴菌引起的皮癬菌病(dermatophytosis),與由酵母菌引起的皮黴菌病(dermatomycosis)。
(一)皮癬菌病
皮癬菌病是因皮膚之角質構造,包括毛髮、爪與角質層,遭遇腐物寄生性或嗜角質性的皮廯菌(dermatophytes)感染,而皮癬菌利用其角質素為營養,破壞角質構造所造成的。犬貓發生皮癬菌病的情況十分普遍,貓尤其盛行。此疾病常與其他種皮膚病混淆。
臨床病例統計顯示,最常感染犬貓引致皮膚癬菌病的皮癬菌有三種:犬小芽胞菌(Microsporum canis)、石膏狀小芽胞菌(Microsporum gypseum),及鬚瘡髮癬菌病(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石膏狀小芽胞菌感染於溫暖潮溼的氣候發生率最高,特別於暖季時更甚。貓感染犬小芽胞菌的機率可高達90%以上,它也能造成貓的不顯性感染,即臨床上不出現症狀,特別是長毛貓種,如波斯貓(Persian cat);而在飼養密度高的場所,更具有傳染人類的潛在性。有些黴菌在乾燥狀態時可存活數年,因此,貓易成為帶菌者,但可能不顯出臨床症狀。
犬貓感染皮癬菌病,多為其髮幹與毛囊構造遭受破壞。破壞的一般機轉首先為皮廯菌侵入毛囊,分裂芽胞與菌絲僅侵害皮膚及其附屬器的角質部份,使得表皮物質如皮屑等之增生;部份髮幹破裂,皮癬菌繼續往下生長;接著毛囊開始遭受破壞,毛髮脫落。
(二)皮黴菌病
皮黴菌病是因毛髮、爪或皮膚受酵母菌感染所造成的皮膚病,其最常見的病原有兩種:念珠菌屬(Candida)與Malassezia。此兩種黴菌同時也是健康犬貓皮膚上的常見的病原有兩種。
1. 念珠菌病(Candidiasis):念珠菌為皮膚、口腔、消化道與生殖道黏膜的正常微生物群,其在黏膜上局部增殖或在慢性創性組織或經常潮溼的皮膚上增殖的情形較少發生。如果發生念珠菌,極可能是具某種易患病傾向的因素存在而誘致的,如過度潮濕的環境、衰弱體質或抵抗力低的個體易患念珠菌病。
2. Malassezia之感染:犬貓之淺表性漏脂症或搔癢性皮膚炎,常與Malassezia之過度生長有所關聯。
Malassezia在正常犬貓之外耳道皮膚上與皺摺潮濕的皮膚上,為正常之微生物群,其致病情況不見。
二、症狀
(一)皮癬菌病
皮癬菌病的臨床呈相非常多樣化。大部份的病例中有中度之搔癢症,有的犬貓則可能不會有搔癢的現象。
犬貓感染皮癬菌病出現的臨床症狀包括:呈不規則或呈圓形的脫皮斑,有皮屑或無皮屑、丘疹、結痂、局部性或全身性的毛囊炎或癤病,伴有油性皮屑之漏脂症、膿瘡,爪呈混濁、變白、增厚與易造成脆裂,粟米粒性皮膚炎(miliary dermatitis),與肉芽腫性皮膚炎等症狀。
(二)皮黴菌病
臨床症狀有漏脂性皮膚炎,伴有皮膚發紅、丘疹、膿包、搔癢症、脫毛及油性分泌物等;若膿包破裂,會導致繼發性之細菌感染;更嚴重者有角質增生、皮膚色素沈澱等;此外,它也是造成犬外耳道炎的病原菌之一。
三、診斷
(一)皮癬菌病
診斷方法有許多種,但必須檢出病原始可確診。
Wood's light的螢光檢查法,僅能偵測部份犬小芽胞菌,若有他種黴菌如石膏狀小芽胞菌混合感染,便會漏檢病原,因石膏狀小芽胞菌對Wood's light沒有螢光反應,因此最好再配合組織培養檢查法,或採樣後直接或經染色後於顯微鏡下檢查,或病理組織檢查法等檢出病原,如此才可確切診斷此病原。
(二)皮黴菌病
欲確診念珠菌病與Malassezia之感染,須尋找專業獸醫師,運用黴菌培養技術診斷,始可確診病原。
四、治療
(一)皮癬菌病
治療時,患畜與居家環境應同時進行處理。患畜可採局部性或全身性之治療,必須視病情定之;而環境應用吸塵器將脫落之毛髮、皮屑及犬貓之使用器具等清潔消毒;若有其他動物應將其隔離。治療時間視病原之追蹤結果而定,環境之控制亦不可忽視。
關於診斷與治療的詳細資料,可以請教獸醫師做進一步的瞭解。
(二)皮黴菌病
治療時必須確診病因之後才可行之,詳細之治療過程請向就近之獸醫師請教。
五、預防
黴菌性皮膚病的預防與控制是相當艱辛且需花費時間的工作,寵物,尤其是長毛種的犬貓,其洗完澡後毛髮應梳理吹乾,寵物的生活範圍應避免潮溼。
六、公共衛生
黴菌性皮膚病於動物與動物之間的傳染途徑是經由皮膚直接接觸病原,而動物與人之間的傳途徑亦是如此。這些黴菌性皮膚病的病原可能存在於動物身上或環境之中,如毛髮、皮屑、犬貓用之梳子、刷子、剪毛器與床墊等;因此,寵物的生活用品及環境應注意清潔消毒工作,同時提醒畜主,接觸病畜後應養成隨時洗手的好習慣。
七、幻燈片、照門(略)
八、參考文獻
1. Griffin C.E., Kwochka K.W. & MacDonald J.M (1993) Current Veterinary Dermatology. Mosby-Year Book, Inc. U.S.A.
2. Hui-Pi Huang (1993) Studies of the Microenvironment and Microflora of the Canine External Ear Canal. University of Glasgow.
3. Locke P.H., Harvey R.G. & Mason I.S. (1993) Manual of Small Animal Dermatology. B.S.A.V.A. Publications Committee.
4. Noble W.C. (1993) The Skin Microflora and Microbial Skin Disea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家禽世界現代畜殖合訂本(p.47∼50)─黃慧璧、九八年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