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大鸡的管理与产蛋成绩

1

欧文华

 

第一节     环境温度对蛋大鸡的影响

    前    言

        大家已相当了解环境温度 ( 以下简称温度 ) 对蛋用鸡的幼雏,中鸡、成鸡和肉鸡等的影响,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少看到有人检讨环境温度对大鸡的影响。

        大鸡期的发育与健康的好坏对成鸡期的产蛋与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大鸡期的发育与健康的良否常受到环境要因的影响,所以检讨温度、湿度、气流等对大鸡的影响应该是很重要的。

        在目前,蛋鸡场为了行有效率的养鸡经营以提高收益,所以希望整年内都维持有能力良好鸡群,也因此一年内要有 4 次以上的初生雏、中、大鸡的引入。根据笔者等所做的温度和大鸡之关联性试验的成绩来看,温度对大鸡的影响力也是和产蛋期的鸡一样的。本文所述是笔者等所行的「温度对大鸡的影响」之试验成绩。

    研究的方法

        试验是使用可任意调节温度、湿度、风速、换气量、照度、照明时间等的环境调节室。

        温度条件是从 12 ~ 24 周龄之间的平均温度为 6.8℃ ( 温度的 1 日内变动是 2 ~ 12℃,以下括弧内的是温度之一日内变动 ),14℃ ( 10 ~ 20℃ )、23.3℃ ( 18 ~ 28℃ )、29.6℃ ( 26 ~ 36℃ ) 的 4 种。饲料是分为连续给饲区和从 10 周龄至 24 周龄之间是隔日而每日只给予 8 小时的给饲区。又,24 周龄以後为了给予适合於产蛋的温度条件,所以平均温度定为 21.5℃ ( 15 ~ 25℃ )。

        温度以外的环境条件在整个大鸡到成鸡期间是按下列的条件而进行。相对湿度在白天是 50%左右,晚上是 80%左右。照明是给饵器上之照度为 40 尺烛光而每日照明 12 小时。鸡体所受的风速是 20 /秒以下。换气量是每一只鸡每分钟 0.1 m3

   饲料摄取量所受的影响

        大鸡期 ( 在本试验中的大鸡期是指从 12 ~ 24 周龄之间 ) 的饲料摄取量与温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 请参照图 1. ),但是连续给饲区和隔日给饲区对温度不同的反应情形是不相同的。当温度上升时,连续给饲区的饲料摄取量有直线的减少。从图 1. 中的方程式可算得出来,每只鸡每日的饲料摄取量是平均温度每升高 1℃ 则减少 1.04 g,而温度下降 1℃ 时则增加 1.04 g。而各种温度别的饲料摄取量则请见表 1.。

        像这样的,即使是行饲料的连续给饲,但是温度的不同也可使得饲料摄取量有变化,而低温域时的饲料摄取量之增加与高温域时的饲料摄取量之减少对产蛋而言都是不好的。在低温下渡过大鸡期的鸡之增重量一定较大,而且发育体重也会比较重,但是对增重而言的饲料要求率则变差。和产蛋鸡同样的大鸡也要行防暑、防寒对策。假如把冬天的大鸡舍内温度提高 5℃ 的话,其结果将会使得每只鸡的大鸡期的饲料摄取量减少 440 g,故如果在冬天饲育有 1000 只大鸡时,则可节省 440 Kg 的饲料。

        如图 1. 和表 1. 所示般,隔日给饲区的饲料摄取量是比连续给饲区的饲料摄取量减少 30%左右 ( 在各种相同的温度之下 )。不过二者对温度的反应之情形是不同的,连续给饲区的饲料摄取量有直线的变化,但是隔日给饲区的饲料摄取量则是平均温度 9.8℃ 时最多,在该温度以上或以下的温度时饲料摄取量减少。

 

表 1.    12 ~ 24 周龄的饲料摄取量与温度的关系

平 均 温 度 每日每只鸡的饲料摄取量 每只鸡 12 周内的饲料摄取量
连续给饵 隔日给饵 连续给饵 隔日给饵
5℃

10

15

20

25

30

77.8 g

72.6

62.4

62.2

57.0

51.8

49.1 g

49.5

48.7

46.6

43.3

38.7

6,529 g

6,096

5,657

5,222

4,785

4,349

4,122 g

4,158

4,089

3,914

3,635

3,251

 

    发育体重所受的影响

        秋季孵化雏的初产前体重比春季孵化雏重。也就是说在冬天渡过大鸡期的鸡之初产前体重较重。笔者等的试验也是连续给饲区的鸡之初产体重或 24 周龄的体重是温度低时较重。但是隔日给饲区的鸡之体重则如图 2.所示般在低温域和高温域时较轻。

        首先,连续给饲区的增重量是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有逐渐直线的减轻。从图 2.可以算得出来温度每有 1℃ 的变化时,增重量的变化量是 7.5 g左右。但是,低温域时增重量较多与高温域时的增重量较少对产蛋而言都是不好的。并且低温域时的增重量变多可使得饲料要求率较差。

 

表 2.    24 周龄体重和初产体重与温度间的关系

平 均 温 度 24 周  龄   体  重 初  产  体   重
连续给饵 隔  日  给  饵 连续给饵 隔  日  给  饲
5℃

10

15

20

25

30

1,472

1,428

1,383

1,339

1,294

1,250

1,004 ( 68.2 ) g

1,062 ( 74.4 )

1,093 ( 79.0 )

1,097 ( 81.9 )

1,074 ( 83.0 )

1,024 ( 81.9 )

1,515

1,465

1,414

1,363

1,313

1,262

1,339 ( 88.4 ) g

1,386 ( 94.6 )

1,408 ( 99.6 )

1,403 ( 102.9 )

1,374 ( 104.7 )

1,318 ( 104.4 )

            注:(     ) 内是把连续给饲的体重当做 100 时之指数

 

        增重量多的话体重当然比较重。24 周龄的体重与温度之关系请参照图 3.,连续给饲区的体重在大鸡期的温度较高时有直线的减轻,温度较低的话则逐渐的变重。最近在饲养手册中时常会标出各种鸡的标准体重,虽然吾人根据彼标准来进行饲育,但是却往往可发现冬天时鸡的体重比标准体重重,而夏天时却时常无法达到标准体重。在冬天进行育成工作时,为了使鸡达到符合标准体重必须行限制给饲。另外也可藉得提高鸡舍内温度以改善饲料要求率并节省饲料。在夏天行鸡的育成时要尽量降低鸡舍内的温度以使鸡多采食一点饲料,那体重就可符合标准了。

        一般所进行的育成期的限制给饲是开始於 40 日龄前後,而在 140 日龄左右停止,但是笔者等所行的隔日给饲则是开始於 70 日龄,而到了 165 日龄时才行连续给饲。所以一般所行的限制给饲与笔者等的隔日给饲之成绩有若干的差异。以隔日给饲法行限制给饲时的增重量和隔日给饲结束之前的体重请参照图 2. 和图 3.。增重量在 17.6℃ 时、24 周龄的体重在 18.2℃ 时有最大值,在该温度值的上下温度时体重较轻。

        在相同温度下,如果把连续给饲区鸡的体重当做 100 时,则隔日给饲区的鸡之体重指数就是表 2.中的括号内之数值。其结果是隔日给饲的 24 周龄体重比连续给饵的 24 周龄的体重轻很多,该体重的差异是温度愈低则差异愈大。

   饲料要求率所受的影响

        对增重量而言的饲料要求率请参照图 4.。 图中的黑圆圈是连续给饲的饲料要求率,而白圆圈是隔日给饲的饲料要求率,两者之间在统计学上无异差,所以利用一个方程式就可以表示饲料要求率和温度之间的关系。饲料要求率是温度高时较好,而温度低时较差。

        产蛋鸡或肉鸡的饵育时,饲料要求率最好的是夏季,饲料要求率最差的是冬季。但是夏天时如果不行防暑对策的话,则产蛋量将减少,而肉鸡的增重量将变差,所以各养鸡户都需励行防暑的对策。同时,在冬天为了缓和生产性的低落与改善饲料要求率,防寒对策是必要的。

    初产日龄等所受的影响

        各种给饲区的初产日龄和温度之间的关系请见图 5.。

        从图中可看得出来隔日给饲区的产蛋日龄比连续给饲区的产蛋日龄慢了很多。因为一般所行的限制给饲是在 140 日龄左右被解除了,所以它的初产日龄应该不会像图 5. 般的慢了 20 日以上。图 5. 中的平均温度是 6.8℃时的产蛋日龄更为延迟。限制给饲法中有一种是量的限制法,它可细分为定量限制或时限限制,该量的限制时,因季节的不同而适度的调整限制量是很必要的。

wpe4A.jpg (18420 bytes)

        连续给饲区的初产日龄之差异最大的是 4 日,其在统计学上无差异。高温域时的饲料摄取量比低温时的饲料摄取量少了很多,同时体重也较轻,所以高温域时是实行限制给饲的最好时机,而高温域时的饲料摄取量少、体重轻对初产日龄的早晚是几乎没有影响的。在自然日照下渡过育成期的情形时,大鸡期是在冬季的话,初产日龄可提早,而大鸡期是夏季时初产日龄则较慢。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日照时间的变化。

        连续给饲区和隔日给饲区相同,大鸡期的温度高的话,其初产蛋重较轻。大鸡期的温度每升高 1℃ 时,初产蛋重是连续给饲区较轻 0.17 g、隔日给饲区较少 0.06 g。( 请参照图 6. )

 

现代畜殖第十五卷( 70年 1 ~ 6月 )、70年3月号 ( 69 ~ 72 )

home1.gif (1495 bytes)回期刊页 index1.gif (1026 bytes)回上一页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网. 本网站图文系属茂群峪有限公司,内文之版权为该杂志社所
有,非经本公司及该杂志社正式书面同意,不得将全部或部分内容,
转载於任何形式媒体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