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动物生命

犬猫疾病防疫手册(六)

犬钩端螺旋体病

一、前言

        钩端螺旋体(leptospires)是一种细杆状螺旋形,两端呈钩状的一种细菌。本菌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一种人畜共同传染病。本病能感染的宿主范围相当广泛,包括许多家畜如牛、马、羊、猪、犬等等以及野生动物,甚至一些水生动物。本病是犬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猫科动物对本菌较不具有感受性,因此很少有猫的钩端螺旋体病之病历报告。

        钩端螺旋体的分类习惯上仍分为二个种(species),一是具有病原性的Leptospira in terrogans;另一为不具病原性的Leptospira biflexa。病原性钩螺旋体可依和抗血清之凝集反应结果分成不同的血清型(serovars),而各血清型钩端螺旋体可再由交叉凝集反应和凝集吸着反应之结果归类至不同之血清群(ser groups)。现今大约有230种血清型,24种血清群。

        许多野生啮齿类动物如老鼠、田鼠等是本菌的保菌宿主,即对本菌有相当高程度之感受性,且往往会造成慢性持续性感染。潜伏在肾脏中的钩端螺旋体菌会随着尿液排出,污染水源、土壤等周围环境而感染其他动物或人。

        不同血清型的钩端螺旋体菌感染之主要对象亦不同,狗是钩端螺旋体血清型canicola、icterohaemorrhagiae、grippotyphosa之自然宿主(亦即保菌宿主)。犬只感染这几种血清型之钩端螺旋体後,常会演变成慢性带原状态,菌体会随着尿液排出而感染其他的犬只、老鼠等啮齿类以及人类。大多数的动物(包括人)受到本菌之感染後,会出现发烧、贫血、血红素尿、黄疸及流产等症状。急性感染者常造成死亡;慢性感染者则大多会恢复,病原菌潜伏在肾小管上皮细菌内繁殖而形成污染源。

        自从血清型canicola、icterohaemorrhagiae之钩端螺旋体疫苗问世以及现代化逐渐减少宠物和其他犬只、野生动物接触之机会後,犬钩端螺旋体病发生之机率已大幅度降低,多只是一些散发性之病例或小规模之流行。

二、症状

(一)临床症状

        钩端螺旋体由粘膜或破损之皮肤进入犬只体内,在血液内大量繁殖而形成菌血症。在此时,发烧、精神不佳、食欲不振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会出现。随着血液中之钩端螺旋体侵袭肝、肾等实质器官後,较明显之临床症状如呕吐、下痢、脱水、喘息、黄疸及血红素尿等才会出现。

        菌体侵入肾脏,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聚积而造成肾功能失常,因而导致尿毒症状出现。肾脏受损引起肾衰竭,往往是犬只死於本病最主要之原因。肝脏是另一个主要的攻击目标,由於菌血症时细菌毒素造成肝细胞之伤害而导致大规模肝功能区之坏死,在肝功能失常的状况下而有严重黄疸、胆色素尿等症状出现。

        钩端螺旋体病依病情之缓急可分为急性型(acute)、亚急性型(subacute)和慢性型(chronic)三种。急性型感染是由於严重的菌血症所致,病犬往往在病原菌尚未侵入实质脏器之前,便因急性脱水、血管炎及散播性血管内凝血症候群等原因而迅速毙死。亚急性感染可由急性肝肾功能衰竭之临床症状如黄疸、尿毒等鉴别。慢性感染则通常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病原菌在实质脏器内潜伏、繁殖,引起炎症反应如慢性间质性肾炎(chronic interstitial nephritis)、慢性活动性肝炎(chronic active hepatitis)。

(二)血液学检查

        典型之钩端螺旋体病血液相包括白血球过多症、淋巴球减少和单核球升高。由於菌血症引起之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缺乏症亦是主要徵状之一。由於钩端螺旋体造成病犬肝、肾功能衰竭,典型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包括肝功能指数(ALT、AST、ALP)和肾功能指数(BUN、creatinine)上升;多数的病犬会有黄疸之临床症状,尤其是血清型icterohaemorrhagiae感染,约有70%以上的病犬因肝功能区域之肝细菌坏死和微胆管阻塞造成胆汁郁积而出现黄疸症状,在血液生化检查中可测得其totalbilirubin及direct-bilirubin值远高於正常值。

(三)尿液检查

        由於血液中胆色素(bilirubin)浓度太高,往往会经由尿液来排除部份胆色素,因此在黄疸严重之犬只的尿液检查中,往往可见到高胆色素尿。尿比重则因肾小管受伤害丧失水分重吸收的能力而低於正常值。另外,由於肾小管遭严重损伤,引起炎症反应,在尿渣中可见到多量的红、白血球和肾小管上皮细菌。

三、诊断

        钩端螺旋体病之确诊必须基於临床症状、临床病理学检查、细菌学检查以及血清学检查等方面之证据。犬只的急性肾衰竭发生时,我门即可怀疑是钩端螺旋体病;一旦病犬同时有发热、白血球数增加、肝功能衰竭等症状出现,即可初步诊断为钩端螺旋体病。细菌学检查的方法是直接以暗视野显微镜观察血液或尿液中之钩端螺旋体或由二者中分离细菌、增殖後再观察。倘使血液、尿液中的细菌数目不多,直接观察几乎是不可能;若想以钩端螺旋体培养之方式来确诊又非常耗费时间且颇为困难,因此不适合用来做即时的鉴别诊断方法。

        血清学检查的方法主要有二种:显微凝集试验(microscopic agglutination test,MAT)以及酵素连结免疫吸附法(ELISA)。其中MAT法是目前来说比较快速且准确的方法,在病犬体内抗体力价上升後,即可进行此一试验;但其缺点是不能在感染初期即测得犬只是否遭感染,以及无法测出病犬是否仍呈带原状态。

        近年发展出以聚合鶣链反应(Polymerase Chair Reaction,PCR)侦测钩端螺旋体基因核酸之技术来进行本病之确诊,提供了兽医临床上一种既快速又敏感,可靠性及准确性又高的诊断方法,即使是血液或尿液中只有很少量之菌体存在,也能够侦测得到。利用此方法,可以在本病之早期便得到确诊,也可以评估避免犬只转为慢性带原状态之工作是否完成,特别是针对此一重要的人畜共同传染病,显得格外的重要。

四、治疗

        近年来,由於抗生素的发展以及对本病投药方式的观念更新,钩端螺旋体病之治愈率已有显着的提升。现在大多建议采用二阶段式抗生素治疗法:病犬感染钩端螺旋体後之前二周,先进行第一阶段之治疗,目的在於消除菌血症。在抗生素治疗期间,支持疗法一定要做好,营养、水份之补充、电解质之平衡要非常注意。等病犬之肾功能逐渐恢复之後,再进行肾小管内潜伏之钩端螺旋体之排除,目的在於完全除去潜伏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之菌体,避免其转变成慢性间质性肾炎或成为长期带原状态;由於此类抗生素对肾脏大多都具有相当大之毒性,因此绝对不可在病犬肾功能尚未恢复时使用。

五、预防

        预防本病的发生,最重要的还是带原状态之排除,但是,野生动物及一些慢性感染之家畜仍有可能持续的将病原引进。因此,犬舍周围环境之控制、避免啮齿类动物或其他家畜之靠近、利用血清学检查,分离出持续高抗体力价之犬只予以投药治疗这些工作的确实执行非常重要。

        目前市售的疫苗,包含了二种血清型:canicola和icterohaemorrhagiae,并不包含其他可能会感染犬只的血清型如qrippotyphosa、pomona甚或bratislava等等,虽然其他血清型造成的症状较轻微,但是仍要尽量避免犬只接触其他之传染源。

        由於钩端螺旋体疫苗是死菌疫菌,因此保护效果较差,倘若预防注射不确实,则犬只仍有被感染之可能性。初次接受钩端螺旋体疫苗接种之幼犬,最好能连续接受三次以上之疫苗注射,以完全建立起足够的免疫保护能力;此後每年再打一针,若在本病流行区域,应每半年追加一剂。保持畜犬体内之高抗体力价,不仅可以预防本菌对犬只遭受生命威胁,还可以避免为带原者,原因在於,倘若犬只体内之抗体力价不够将所有进入血液内之病原体消除,则有部份病菌会藉由此一空档躲到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抗体无法到达处),则虽然犬只不发病,但仍会转成慢性带原状态。

        由於本病是人畜共同传染病,因此犬只免疫工作之落实对人本身的安全也很重要。倘使我们接触到可能患有本病之病犬,一定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以避免本菌之感染。建议病畜主人、兽医师、动物照顾人员及牧场工作者等高危险群,可服用低剂之doxycycline(一星期200mg)以防止本病发生。

六、公共卫生

        由於钩端螺旋体病是人畜共同传染病之一,因此本病之预防及控制在公共卫生上非常重要。大多数被感染的人,是从事水中活动者,或是农夫、牧场工作人员、动物园工作人员、兽医师及病畜之畜主等等。含有病菌的尿液是主要的感染源,因此,绝对避免其接触到粘膜表面或是皮肤破损处。除了上述的数种预防工作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早期对本病之确诊,以提醒兽医师和工作人员、畜主要小心,让畜主做好病犬排泄物之消毒工作,防止本病之继续传播。

七、参考文献

        1. Bishop. L, Standberg JD, Adams RJ, Brownstein DG, Patterson R. Chronic active hepatitis in dogs associated with leptospires. Am. J. Vet. Res., 40:938-844, 1979.

        2. Chang Wl, Pan MJ, Su WL.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a case of canine leptospirosis. J. Chin. Soc. Vet. Sci., 21(4):x-x, 1995.(in press)

        3. Ellis W. An overvies of leptospiras causing disease in domestic animals. Proceeding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the WAVMI:143-154, 1992.

        4. Faine S, ed. Guidelines for the control of leptospirosis. WHO, Geneva, 1982.

        5. Faine S. Leptospira and leptospirosis. CRC Press, Inc., 1994.

        6. Gravekamp C, Van de Kemp H, Franzen M, Carrington D, Schoone Gj, Van Eys GJJM, Everard COR, Hartskeerl RA, Terpstra WJ. Detection of seven species of pathogenic leptospires by PCR using two sets of primers. J. Gen. Microbi-Ology, 139:1691-1700, 1993.

        7. Greene CE, Shotts EB. Leptospirosis. In:Greene CE, Infectious diseases of the dog and cat.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 498-507, 1990.

        8. Kobayashi Y, Sada E, Tamai T, Shinozaki F. Activities of isepamicin and imipenem against leptospira. Proceeding of the leptospirosis research conferencr:202-212, 1990.(馀略)

家禽世界现代畜殖合订本(p.57~61)─潘铭正、九八年六期

回期刊页回期刊页 回上一页回上一页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网. 本网站图文系属茂群峪有限公司,内文之版权为该杂志社所
有,非经本公司及该杂志社正式书面同意,不得将全部或部分内容,
转载於任何形式媒体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