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动物生命
犬猫疾病防疫手册(一)
狂犬病
一、前言
狂犬病(rabies)是一种人和动物共患的病毒性传染病。本病毒侵入并破坏神经系统,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潜伏期後,宿主会因脑脊髓炎而出现行为异常、麻痹等症状,最後迅速死亡。本病毒会感染绝大多数的温血动物,其中狗、猫、牛、野生肉食物动(例如狐狸、狼、浣熊及臭鼬等)较具感受性;此外,吸血编蝠及某些摄食果实的编蝠,亦是本病毒之自然宿主。
狂犬病病毒在分类上属於杆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病毒型态呈子弹性或钟型,大小约为75×180mm。本病毒对於温度、酸、有机溶剂(如乙醚)及大部份消毒剂均相当敏感,其病毒活性在4℃贮存之组织内可保持数日,在更低的温度下更久;但在室温下则几天内即消失。
狂犬病病毒感染的途径可藉由空气吸入、消化道、胎盘进入动物体内;但是最主要的途径为动物被咬伤後,经由伤口进入体内。病毒进入宿主体内後,先在侵入部位增殖,接着侵袭周围神经系统,并藉此路径上行至此根神经节内大量复制,由脊髓快速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
世界上除了澳洲、纽西兰、冰岛、新几内亚和太平洋与加勒比海的一些小岛从未发生外,大部份的地区都有狂犬病之病例。目前挪威、瑞典、芬兰、葡萄牙、日本及台湾。因配合实施检疫工作得宜而将本病扑灭。一些先进国家一直无法完全将本病清除之主要原因,乃在於野生动物之带原,近年来欧美国家,尝试将口服活毒疫苗加在食饵内,以达到免疫野生动物之目的,似乎有不错的成效。
二、症状
(一)犬之临床症状
大多数自然感染之病例,潜伏期平均为3至8周;发病後约5至7天死亡,其症状通常可分为三期:前驱期(prodromal phase)、狂躁期(furious phase)及麻痹期(paralytic phase)。
1. 前驱期
在潜伏期末期,即发生典型症状的2至3天前会显示前驱期之症状。狗的性情改变,不安、轻微发烧、瞳孔扩张、畏光及角膜反射降低等等。
2. 狂躁期
发病约3天後,狗进入本病之狂躁期,变的更容易兴奋、神经质、流涎及躲於暗处。病犬往往会无目的的吠叫及啃咬物品,逐渐增加不安及狂曝而徘徊至离家很远的地方。此时是本病最危险之阶段,因病犬会乱咬人或其他动物而将未病传播开来。病犬在死亡之前,常有全身痉挛、共济失调等症状出现,如此时病犬尚未死亡,则进入麻痹期而全身肌肉呈现麻痹,最後昏迷而死亡。
3. 麻痹期
有些病犬的狂躁期极短或甚至不存在,病犬立刻进入麻痹期而不会发狂乱咬人。病犬喉头肌肉麻痹而发生硬咳声音,下颚麻痹开口流涎,无法饮食。病犬衰弱及全身性共济共调,最後陷入昏迷,在麻痹开始3天内毙死。
(二)猫之临床症状
通常比狗还要狂躁,临床症状和狗并不会相差太多,但通常症状出现2至4日後即全身麻痹而迅速毙死。
三、诊断
因病毒亦会感染人类并引起致命的疾病,因此本病的确实诊断在狂犬病之疫区内相当重要,因为一些急救和紧急预防措施之施行与否,要由诊断之结果来决定。诊断本病所需要的病材,为受检动物之脑组织,其中以海马角和小脑最为最重要,因为该处可能含有的病毒量最高。传统的诊断方式,是检测脑组织细胞内是否有奈格利体(Negri body)之存在。奈格利体是病毒感染神经细胞後,在细胞质内形成的质内包涵体(intracytoplasmic inclusions)。由於可用光学显微镜直接於组织切片下观察到(亦可直接於组织压片中检视,但检出率较低),因此非常普遍。但在因只有70%至80%的感染动物神经细胞内会有奈格利体形成,加上人为因素而未观察到(如数量太少或以组织压片检测等等),因此有相当高的伪阴性结果。目前已发展出取代此法的检测方式。
(一)实验动物接种
将10%的脑组织稀释液,以颅内注射的方式打入刚出生至刚离乳之小白鼠体内,约10-20日即可由小白鼠发病与否而判断是否为狂犬病;但所费时间太长,需观察30天才可确定为阴性结果。
(二)免疫萤光抗体标示b法
以萤光抗体试验(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来检测脑组织中是否有病毒抗原之存在是目前最准确、最快速的方法。几乎100%的感染个体均可以此法正确的诊断。用此方法甚至在动物感染之初期即可诊断出来,即使病畜尚未有明显的症状出现。
以免疫萤光抗体来检测本病有一些需注意之事项,如组织必需冷藏(最好不要冷冻)、组织不可接触固定液(福马林或酒精等等),以本方法检测时,需有阳性和阴性组织做为对照组,以避免误诊机会之发生。另外,亦有人尝试以免疫酵素染色法来诊断狂犬病,亦有相等不错之结果。
(三)病毒分离法
若能於试管内(in vitro)分离本病毒,并继之以免疫萤光抗体法标示来鉴定之,那可谓之100%确诊。目前已有适合的细胞来供分离狂犬病病毒用,因为所需时间比动物接种短(约只需4至5天)且准确性高,因此很值得推广。
四、治疗
狂犬病病毒感染并发病的动物并不适合给予支持治疗,因为恢复的动物仍会持续由唾液中排出病毒,对人类或其他动物造成生命安全的威胁。因此建议予以扑杀或安乐死,并将脑组织送检以得到确实诊断。
五、预防
本病的预防工作可分为下列几项: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动物接触病原前、後之处理以及人类接触病原前、後之处理等等,以下分别说明之。
(一)避免接触野生动物
近年来,有许多证据显示狂犬病亦可能由不显性症状之带原者传播,如吸血蝙蝠为中南美洲狂犬病之重要传播源。另外,许多野生肉食类动物亦为重要的保毒宿主,如狐狸、浣熊等等。原则上,尽量避免和野生动物接触,是预防本病最好的方法。
狂犬病的传播亦有可能由空气经鼻腔粘膜进入体内而感染,但这通常不多见。目前只有几个病例因进入大量蝙蝠栖息之洞窟内而感染,另外,兽医工作人员及实验工作者在取病材时需特别小心,除了避免接触到脑组织之外,要特别注意因为打开脑盖而飘散至空中的尘埃,有可能因吸入而感染狂犬病。
(二)动物接触病原前之预防工作
在狂犬病的疫区,家中犬猫一定要施行预防注射。目前所使用的狂犬病疫苗,大多是死毒疫苗,疫苗给予的时间是三月龄,此後每年注射一剂,便可有效地防止狂犬病病毒之感染。
(三)动物接触病原後之处理
如果家中的动物从未施行免疫注射,应立刻予以安乐死,如果畜主不同意,则需隔离检疫六个月,假使未发病,则施行免疫注射後即可放回。如果先前已施行狂犬病疫苗免疫,则应马上以疫苗再补强一次,增加病畜体内抗体量来对抗外来之病原,并置於家中观察三个月。
(四)人类接触病原前之预防工作
某些高危险群工作人员如兽医师、野生动物园工作人员、探险人员、野生动物学家等人,应做好狂犬病的预防注射。目前人类的狂犬病疫苗是HDCV(human diploid cell vaccine),初次免疫注射要三次,分别於0、7、28天投与,此後欲从事具危险性工作前再补注射一剂。
(五)人类接触病原後之处理
如果人类被可能带原的动物咬伤,一定要先将其隔离观察(家中饲养之犬猫)或将其逮补、扑杀(野生动物、流浪犬、猫),并立刻将病材送至诊断中心确诊,如果最後确定为阴性,则一切处理可停止。
未经MDCV免疫的人,需要先行注射狂犬病病毒抗血清HRIG(human rabies immune globulin),注射剂量为20U/kg,一半注射在咬伤部位,一半肌肉注射,另外,需投与五剂HDCV疫苗,分别於0、3、7、14、28天注射,以刺激患者免疫反应,中和外来病毒。
事先已注射过MDCV疫苗的人,则不需注射免疫血清,但仍需於0、3天注射二剂HDCV疫苗。
(六)公共卫生
因为狂犬病是致死性的高危险性人畜共同传染病,因此,狂犬病的预防工作一定要做好,人及动物在接触病原前後之处理已在前详述。另外,检疫工作之确实执行非常重要,流浪犬猫数目之控制也是当务之急。台湾地区不是狂犬病疫区,而四周围都是海洋,因此也没有野生动物带原者进入之忧虑,但因近年来有走私动物之引进,若没办法确实控制管理,本病在台湾地品爆发之可能性也不是没有;而流浪动物数目之居高不下,亦是一大隐忧,倘使真的有本病之发生,为数众多之流浪犬、猫将导致不可收拾的後果。虽然台湾地区并非疫区,但是家中犬、猫狂犬病的预防注射仍然一定要确实执行,以杜绝本病在我们周遭发生之任何机会。
六、参考文献
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Human rabies-West Virginia. 1994. MMWR., 44:86-96, 1995.
2. Fogelman V, Fischman HR. Ahorman JT. et al. Eqidemiologic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sc of rabies in cats, J. Am. Vet. Med, Assoc., 203:1829-1833, 1993.
3. Greene CE. Dreesen DW. Rabies. In:Greene CE. Infectious diseases of the dog and cat.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 365-383, 1990.
4. Krebs JW, Strine TW, Childs JE, et al. Rabies surveill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1992. J. Am. Vet. Med. Assoc., 203:1718-1731, 1992.
5. Mebastion T, Cox JH, Frost JW,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ion of 115 street rabies virus isolates from Ethiopia by us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identificaion of 2 isolates as Mokola and Lagos viruses. J Infect Dis..162:972-977, 1992.
6. Uhaa LI, Dato VM, Sorhage FE, et al. Benefits and costs of using an orally absorbed vaccine to control rabies in raccoons. J.Am. Vet. Med. Assoc., 201:1873-1882, 1992.
家禽世界现代畜殖合订本(p.40~44)─潘铭正、九八年一期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网. 本网站图文系属茂群峪有限公司,内文之版权为该杂志社所
有,非经本公司及该杂志社正式书面同意,不得将全部或部分内容,
转载於任何形式媒体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