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人工方式成功孵化鸵鸟种蛋

                                                   吴淑芬    冯诚万

国立中兴大学畜产系

 

种蛋系以 45°角直立,且气室朝上

一、前言

        对於鸡蛋在孵化时的相关细节,我们已相当清楚,但是有关鸵鸟种蛋的孵化,却知道的不多。像鸵鸟这麽大的蛋要成功地以人工孵化,必须要有正确的基本知识,例如:孵化的温度、湿度、孵化器内气体浓度、适当及规律的翻蛋操作。然而,尽管孵化器的设计已有大幅的改善,鸵鸟种蛋的人工孵化率,仍较其它的家禽来得低。

        在澳洲及英国都有报告指出鸵鸟种蛋的孵化率低於 50%,然而在南非的农场孵化率约在 35 ~ 70%之间,不同农场间存在相当大的变异。一般都认为人工孵化的成功率,较鸵鸟在巢中自然孵化者为低,所以有必要了解原因,以进一步改善鸵鸟种蛋的人工孵化技术。

二、种蛋的处理

        为了要获得较高的孵化率,对种蛋适当的处理及贮存是必须的。基於这个观点,我们要尽早捡蛋,而且在运送过程中,要小心地避免所有可能的伤害及摇晃。对大部分的禽蛋而言,一般建议贮存时间为七天以内,但品种间存在着变异;鸵鸟种蛋贮存时间,也是在七天内为宜。野生鸵鸟在产蛋周期开始产的第一颗蛋,在亲鸟坐孵前,可能已在巢穴中放了将近 18 ~ 21 天左右,这种情形有报告指出将导致胚较高的死亡率。

        在南非,实际的种蛋孵化计划包括每天捡蛋、实施烟熏消毒 ( 将 80 克过锰酸钾溶於 130 ml 40% 的甲醛 ( 福马林 ) 溶液,每立方公尺的空间烟熏 20 分钟 ) 及以 0.05 或 0.1%之商业用消毒液来清洗或喷雾处理。贮存时,以直立方式将蛋贮存在温度 15 ~ 20℃、相对湿度 75 ~ 80% 的条件下,且最多只能贮存七天;贮存期间,每二十四小时要翻蛋一次。许多商业用孵化器都配备有种蛋连续式清洗器,而较少使用浸渍式清洗器。洗蛋时,须以略高於蛋内温度之温水清洗,如此,可使蛋内膜扩张并封住蛋壳,以免细菌侵入蛋中。一般来说,以沾湿或浸渍来清洗、消毒种蛋的方式,较适合小型鸵鸟场使用。千万要记得,洗蛋的水必须无菌,以免造成污染或感染。在真空状态下洗蛋的方式,也有人在研究中。此外种蛋在孵化前,至少要以 25℃的温度预热 12 小时。

三、胚的死亡率

        在孵化的最初几天里,鸟胚的死亡率会达到一个高峰,到中期则会稍稍下降,可是孵化期的最後几天,死亡率又会大量增加。不止一般的家禽如此,鸵鸟也不例外。但是以人工孵化时,出壳前的 7 ~ 14 天,才是死亡率的最高峰。

        引起胚後期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幼雏在蛋中的位置不正确,这是由於不适当的翻蛋、胚位不正及相对湿度过高所造成。在孵化的最後阶段,胚常由於蛋内空间过於狭窄,及内外啄壳困难 ( 主要是外啄壳困难 ) 而死在蛋中。我们是难藉由出壳时所观察到胚的位置来分类及解释胚的死亡率;但是很明显地,幼雏的头出现在蛋壳较小的一端,是最常见的一种胚位不正现象 ( 出现机率 40 ~ 45% )。

四、相对湿度

        在孵化期间,水分经由蛋壳散失的速率,取决於蛋壳气孔的数量及面积、气孔径的长度 ( 蛋壳厚度 ) 及介於蛋壳内部与鸟巢或孵化器之间的水蒸气压 ( 湿度 ) 的升降程度。绝大部分的鸟类在啄壳前,必须散失相当於最初重量 15%的水分。鸵鸟种蛋水分若散失的不够,会导致气室发育不全、气体交换的情形不理想、潮湿甚至水肿的幼胚,使胚在接近出壳时或稍後即死去。这些种蛋由於水分散失不足,导致胚贮存过多水分在肌肉与皮下,而造成水肿的现象。相对地,若水分过度散失,则会导致胚脱水、蛋壳膜乾化而黏附在胚上,严重时甚至无法孵化。

        到野外自然孵化的情况下,鸵鸟种蛋平均失重较低些,约在 13 ~ 14%左右。由此看来,鸵鸟蛋较其它禽蛋不同,而且它仅能藉由特别低的孵化湿度,来达到上述失重率的要求,这可能是由鸵鸟生长在乾燥的天候环境中,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演化结果。鸵鸟种蛋在孵化时的失重少於最初重量的 10% 或高於最初重量的 20% 的话,可能就无法出壳。这反应出蛋壳气孔的功能 ( 透气性 ) 与种蛋初重的相关性。

        控制水分散失率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调整孵化器的相对湿度。鸵鸟种蛋在孵化期间的相对湿度,都比其它种禽类 ( 例如:鸡 ) 来的低。虽然,较早的报告推荐鸵鸟种蛋的孵化湿度系介於 50 ~ 55%之间,而为助於提高孵化率,新推荐的孵化温度是 36℃、相对湿度则在 34 ~ 37% 之间;这也是在南非及澳洲鸵鸟场较常使用的孵化条件。至於鸸鶫 emu 及三趾鸵鸟 ( rhea ) 适当的孵化湿度,则有报告指出约在 35 ~ 40% 之间。因为鸵鸟蛋壳的透气性较其它鸟类低,为了提高孵化率,一般建议将湿度降到 25% 以下。然而,这麽低的相对湿度有时很难达到,尤其是处在像台湾地区般高湿的自然环境下。一般鸵鸟蛋在孵化期我们可以接受的湿度范围在 25 ~ 40% 之间,但是相对湿度 40% 时,水分仅会散失约初重的 11%。

五、翻蛋、适当的胚位及通风

        鸟类翻蛋的次数不足,会阻碍血管的生长、减少胚体液的产生、减缓绒毛膜尿囊膜的生长 ( 限制氧气的摄取 )、减少蛋白的吸收及引起胚位不正 ( mal - positioning ),这会造成胚死於蛋中或产生造成虚弱的幼雏。尽管鸡蛋的最佳翻蛋频率为每天二十次,但人工孵化的鸵鸟种蛋最佳的翻蛋次数,却仍然不是很清楚。野生鸵鸟似乎不常翻动它们的鸟蛋,通常每天仅翻动一次。

        大部份南非的农民,在孵化期最初的 10 ~ 14 天中,让蛋保持水平,接着让气室向上倾斜,与垂直面成 45°,再垂直翻动 90°,每天翻过三至四次,次数不频繁,最多每小时一次。水平孵化 2 ~ 3 周後,由水平改成垂直孵化,有助於提高孵化率,可高於孵化期间一直保持水平或垂直的种蛋。

        初步调查的结果发现,若蛋在入孵时与垂直面成 45°,或者垂直 ( 气室向上 ),然後再水平放置,会有较好之孵化结果 ( 孵化率较高及胚位不正较少 )。此外在孵化期间,每个鸵鸟蛋的推荐通风量,是每天 7 立方公尺。在啄壳前,种蛋对氧气的消耗量会突然的增加,而二氧化碳的浓度,则需维持在 0.5% 以下。因此,若规模为 1,000 粒的孵化器,每小时需要 45 升的通风量,以维持适当的通风状况。

六、出壳

        在孵化期的第 35 ~ 39 天时,应把种蛋移到发生 ( 出壳 ) 器内,但每个国家的作法多少会有不同。当种蛋移至发生 ( 出壳 ) 器时,一般建议发生器温度的设定最好比孵化器低 0.5℃,以便将种蛋所产生的热散发掉。此时,相对湿度最初会增加至 50 ~ 55%,稍後出壳开始时,湿度会上升至 70 ~ 75%。最後特别强调一点:对发生 ( 出壳 ) 器实施适当的卫生、消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七、出壳时的协助

        孵化期间的另一个问题,是给予幼雏的帮助过多或不足。农民们常常太早决定给予幼雏帮助,以至於当他们将蛋壳膜剥开时,同时伤害到脐静脉。但这并不表示不该给予幼雏一些协助,在它们必须依靠外力协助才能存活时,仍应给予适当的帮助,例如胚位不正的情形发生时。依据研究的结果显示,幼雏应该独自完成破壳、出壳的动作,才有助於日後的生长、发育。不幸的是,在现今的鸵鸟饲养业者,不当帮助幼雏出壳的行为十分普遍,最糟的是,有些幼雏根尚未准备好要破壳。这样的结果,便是获得身体状况很差的幼鸟。在孵化期间给予孵化帮助,会影响出壳後 14 日龄内的幼雏死亡率,但并不影响超过 60 日龄以上幼雏的生长速率。

 

中国畜牧杂志第30卷(98)第12期 ( 116 ~ 120 )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网. 本网站图文系属茂群峪有限公司,内文之版权为该杂志社所有,非经本公司
及该杂志社正式书面同意,不得将全部或部分内容,转载於任何形式媒体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