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

鸡大肝脾病的研究进展

 

一、前言

        顾名思义,鸡大肝脾病 ( Big  liver  and  spleen  disease , BLS ) 就是以肝脏肿大和脾脏肿大为特徵的一种传染病,1980 年首次发生於澳大利亚,Rarni 氏对本病做了详细的描述;於 1984 年 Curtin 氏建立的诊断该病的免病琼脂扩散法 ( immune  agar   diffusion  test ),在澳大利亚等国已得到广泛应用。鉴於在该国的东南部新南威尔士州 ( New  South  Wales ) 屡屡发生,因此 Handlinger 和 Williams 於 1988 年又再一次追述了本病,以引起各国学者的注意。鸡大肝脾病的病原学虽然最後尚未确定,但英国、美国、纽西兰等国家,已经通过血清学的调查证实一些鸡群感染过此病。在中国大陆,鸡肝脾病於 1995 年徐福南等就有所报告,并於 1996 ~ 1997 年谭勋等、单松华等、杨德吉等还做了流行病学初步调查和血清学调查,都认为鸡大肝脾病感染在国内存在,而且感染的范围较大。本病固然可以传染广大鸡群,但最主要的还是感染“肉用品种”的种母鸡,特别是艾维茵 ( Avian ) 和 AA 品种等。鸡患病後精神萎顿,不思饮食,产蛋量急骤下降,死亡率增高。下面就鸡大肝脾病的病原、流行病学、病理变化、临床症状、诊断要领和防治对策等,特别是近年研究进展方面的,简单的做一文献综述。

二、未加确定的病原

        既然是病原学未加确定,我们不妨称其为“鸡大肝脾病因子”( Big  liver  and  spleen  disease  factor , BLSF )。将病材经过 0.22 微米 ( um ) 之滤膜 ( filler  membrane ) 滤过後,接种鸡时会发生鸡大肝脾病;而且 BLSF 与任何已知的家禽病原没有血清学交叉反应 ( cross-reacting ),因而被认为是一种传染性病毒疾病。

        Avery 氏曾於 1988 年用电子显微镜检查肝组织和组织培养物时,发现了一株细胞培养因子,当时他把这种病原体称作“显披膜病毒”( togavirus  like ),并且对有机溶剂 ( organic  solvent ) 十分敏感,因而推测是一种有囊膜的病毒。Curtin 氏在一篇实验报告中说,用鸡胚肝细胞 ( chick  embryo  hepatocyte ) 则能分离到一株可产生“细胞病理效应”( cytopathic  effect ) 的鸡大肝脾病因子。McFerran 等又於 1993 年报导称,用鸡大肝脾病的病材经过离心後,再接种鸡胚肾细胞 ( chick  embryo  renal  cells ),能从中分离到一株有囊膜的核糖核酸病毒 ( ribonucleic  acid  virus ,  RNA  virus )。但是,这些因子 ( 无论哪一个 ) 回归动物都没有获得成功。

        与此同时,还试行了其它种种实验研究,诸如曾用肝、脾材料尿囊腔 ( allantoic  cavity ) 接种鸡胚 ( 连续十代 )、火鸡胚 ( 四代 )、鸭胚 ( 七代 ),卵黄囊 ( vitelline  sac=yolk  sac ) 和绒毛尿囊膜 (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 ) 接种鸡胚 ( 连续八代 ) 等,企图分离病毒都没有获得成功;还用电子显微镜或免疫电子显微镜,检查肝、脾、粪便、组织培养上清液 ( supernatant  fluid )、超薄切片 ( ultrathin  section ) 及琼脂扩散试验沉淀线等,也没有找出确切之病毒。

        感染鸡大肝脾病因子的鸡只,其肝、脾以及血清中,可以用琼脂扩散试验很容易找到抗原 ( antigen )。此抗原是一种低分子量物质,为一硷性蛋白质 ( alkaline   protein );分子量大约是 10 ~ 20 kD ( kilodalton ),在琼脂扩散试验中可以凝集成分子量为 45 kD 的凝集物。在大规模鸡大肝脾病爆发当中,未见有抗原变异 ( antigen  variation ) 的血清学证据;但在标准化肉用鸡群的饲养条件下,把这些鸡给予鸡大肝脾病因子感染,其“疾病严重种度”的不一致现象,可能反映了各“株”之间不同的差异性。

        在体外培养鸡大肝脾病因子也没有成功,例如曾用已知的“病材”,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 ( chick  embryo  fibroblast )、鸡胚肝细胞 ( chick  embyo   hepatic  cell )、鸡胚肾细胞 ( chick  embryo  renal  cell )、鸡骨髓细胞 ( chick  marrow  cell )、鸭胚成纤维细胞 ( duck   embryo  fibroblast )、猴肾细胞 ( monkey  kidney  cell ) 等禽类和哺乳动物的细胞,均不能引起“细胞病理效应”( 上述 Curtin 氏的实验报告例外 )。

        用标准鸡大肝脾病抗体和抗原,与马立克氏病 ( Marek's  disease )、传染性法氏囊病 (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 或鸡腺病毒 ( adenovirus ) 的抗原和抗体做免疫琼脂扩散试验时,均无沉淀线出现,说明免疫琼脂扩散试验法对鸡大肝脾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至於鸡大肝脾病因子的复制 ( duplication ) 部位或方式尚无直接的证据,不过 Clarke 氏等用萤光素标记 ( fluorescein  label ) 家兔或鸡大肝脾病的抗血清时,可以检测到肝、脾切片胞浆口的鸡大肝脾病 A 抗原 ( A  antigen ),但这个 A 抗原与病毒复制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家兔或鸡只的肝、脾其吞噬细胞 ( phagocyte ) 的胞浆当中,所出现的鸡大肝脾病抗原,暗示病毒的复制可能在吞噬细胞之外。

三、流行病学

        许多实验研究证实,鸡大肝脾病是“接触性传染”,鸡大肝脾病因子存在於病鸡的血液、肝、脾、肾等组织中;有关“自然传播”之途径不甚清楚,不过在有些地区其肉用鸡也可自然发生,如在澳大利亚经常於夏、秋季盛行,这可能与媒介昆 有关。

        鸡大肝脾病在澳大利亚的许多州呈散发流行;但在新南威尔士州的一些地区,可能存在着地方性流行或 ( 不经常的 ) 爆发性流行。鸡大肝脾病因子的传播可发生於任何年龄,在一个六仟至八仟羽种鸡的鸡舍内,其因子在一周内可传播到大多数鸡只,二至三周後大多数鸡只可出现血清阳性抗体;但在不同的鸡舍之间,其传播要慢许多。

        在中国大陆也做了许多的调查研究,实验报告不少。例如,杨德吉等 ( 1997 年 ) 对安微、江苏、山东三个省的四个鸡场艾维茵种母鸡进行了血清学调查,他们将“血清样品”和“肝脾病材”都按照不同的周龄分为四个组,以比较各个组间差异性 ( 详见表一及表二 )。根据结果作者认为,不同周龄的鸡只,无论是血清中的抗体还是肝、脾中抗原,其检出率都各有不同,有随着周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其一,可以说明该病具有传染性,随日龄的增加而蔓延;其二,表明这种蔓延速度并不快,鸡大肝脾病可能属於一种相对慢性的感染。

 

表一:不同周龄鸡血清样品的检测结果

周    龄 样 品 数 阳 性 数 可 疑 数 阳 性 率
60

55

21

7

30

36

50

15

11

10

3

0

0

2

0

0

36.7%

27.7%

6.0%

0

 

表二:不同周龄鸡肝脾材料的检测结果

周     龄 样 品 数 阳 性 数 可 疑 数 阳 性 率
60

55

21

7

30

36

40

20

14

12

7

0

0

1

2

0

46.7%

33.3%

17.5%

0

                            注:表一及表二皆於 37℃ 24小时後观察结果,随後进行一次重复琼扩试验,

                        两次结果均为阳性者判定阳性;一次为阳性一次为阴性者判定为可疑;两次均为

                        阴性者判定为阴性。

 

        据部分资料提示,母鸡产蛋的“卵黄”中,也有大约四分之一左右的鸡大肝脾病抗体检出率,说明幼雏可获得较高水平的母源性抗体而可抵御感染。典型的鸡大肝脾病可以“垂直传播”( 上一代传染给下一代 ),多发生在三周龄左右的子代,比“种鸡群”出现的抗体要早一些;随着种鸡群阳性抗体的出现,垂直传播从而终止并不再发生。

        除年龄之外,影响鸡大肝脾病因子感染的表现仍有许多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是:性别,品种,生理状况,体质差别,以及“紧迫”等等。一般多发生於 35 ~ 50 周龄的成年鸡,肉用种鸡比白来亨鸡 ( Leghorn ) 更容易发生感染,雄性鸡比雌性鸡表现出更轻的症状,并且阳性抗体出现的时间要稍微晚一些。紧迫 ( stress ) 状况或协同感染,後者如霉浆菌 ( Mycoplasma ) 感染、鸡霍乱 ( chicken-cholera )、鸡传染性鼻炎 ( infectious  coryza ) 等,都会促使疾病的发生。

        到现在为止,鸡大肝脾病只能感染家鸡,其它禽类未必都能成为“自然宿主”。有许多证据表明,珍珠鸡 ( guinea  fowl )、鸭及其它水禽、鹦鹉、乌鸭、麻雀等等,根据血清学的种种研究,都没发现鸡大肝脾病因子 A 抗原的阳性抗体。至於火鸡 ( turkey ),也只是在鸡大肝脾病的鸡肝病材接种“幼火鸡”後,於 2 ~ 3 周之内琼脂扩散试验法可检测到抗体,其它一律成年火鸡或幼火鸡也不是鸡大肝脾病因子感染对象。

四、病理变化

        鸡只患了鸡大肝脾病之後,一般情况可以分为“肉眼观察”和/或“组织学变化”;即使是肉眼观察 ( 特别是在疾病流行的过程当中 ),也足可证实鸡只是患了这种病。

        肉眼观察包括:

        1.良好的体况:病鸡或死亡的鸡只中,体况往往是良好的,嗉囊常空虚,内脏和皮下脂肪呈黄疸色,肝脏和脾脏常行肿大 ( 特别是脾脏 ),呈“斑驳”状 ( 一种颜色中掺有别种颜色,处於花花搭搭的模样 )。

        2.脾脏的重量:脾脏的“正常”重量为 2 ~ 3 克,脾与体重之比 0.5 ~ 0.8 克/公斤;而鸡大肝脾病时,常为脾脏正常大小的 2 ~ 3 倍,重量往往达到 4 ~ 10 克或更多,脾与体重之比亦常达 1.1 ~ 3.0 克/公斤。

        3.脾脏的切面:在脾的切面显示有:红髓 ( red  pulp ) 中分布着大量小的白色病灶;然而在疾病後期,切面可见大的粉红色病灶,常呈苍白色,有些鸡只的脾脏之重量可达 22 克以上。

        4.卵巢的改变:卵巢往往退化,在大的苍白色松弛的滤泡中常常出现血块,在腹腔当中有时有游离卵黄的腹膜炎 ( peritonitis );特别是病程後期,卵巢及输卵管完全退化,或有数个浓缩的异常卵子附在不活跃的卵巢上。

        5.内脏的出血:在十二指肠黏膜表面上,可见出血点;严重充血和水肿的肺脏和肾脏上,有时亦可见有瘀斑状出血。

        最具特徵的肝脏和脾脏组织病理学的变化,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淋巴增殖期:早在症状出现前两周左右,脾脏轻微肿大 ( 1.1 ~ 1.7 克/公斤 ) 时全身淋巴细胞即增生,肝及脾尤为明显;脾表现为周边椭圆体“成淋巴细胞”(lymphocytoblast ) 区增大,和动脉周围“小淋巴细胞”( small  lymphocyte ) 的增多,但滤泡 ( foilliculus ) 数目增加不明显;肝脏亦表现为淋巴样组织 ( lymphoid  tissue ) 明显增多。

        2.固缩 ( pyknosis ) 破坏期:此时山现临床症状,淋巴样组织内发生细胞核固缩 ( karyophknosis ),最初在脾滤泡和小动脉周围的小淋巴细胞发生,以後扩展至脾白髓 ( White  pulp ) 的所有区域,甚或红髓 ( red  pulp );肝脏的血管周围亦可见到核固缩。

        3.巨噬细胞反应期:固缩破坏期後随即进入巨噬细胞 ( macrophagocyte ) 反应期,有的时候亦可为多形核白血球 ( polymorphonuclear   lekocyte ) 反应,受侵害的部位出现不少的碎片和死亡的吞噬细胞;在淋巴样细胞间有嗜曙红的 ( eosinophilic ) 巨噬细胞碎片及融合成片的坏死组织。

        4.病後反应期:此时间内核固缩固然很少见到,但脾脏的巨噬细胞反应仍很明显,肿大的脾出现大量的大的网状内皮细胞 ( reticuloendothelial  cell ) 区、不同程度的纤维变性 ( fibrosis )、残存的坏死及不定形的病灶。

        5.血液学之变化:血液学基本上反映了脾脏变化的特点,淋巴增殖期出现淋巴球增多;核固缩破坏期出现红血球的固缩,而白血球则少见;巨噬细胞反应期和病後反应期有不同的核左移 ( shift  to  left ),有时出现大量的单核细胞增多症 ( mononucleosis,不超过 75% );如果疾病早期出现巨大的反应性血小板 ( reactive  thrombocytes ),则疾病後期必然表现为贫血。

        6.疾病恢复期:免於死亡的鸡只,常常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後,大约经过三到四周进入恢复期,此时脾脏大小基本恢复正常;在组织病理学上,除周边椭圆体 ( ellipsoid ) 成淋巴细胞区有不同程度增大外,偶尔亦有残存的小坏死灶、不同程度的纤维变性、以及肝的胆管增生等;脾脏在一段时间内虽然还维持衰竭状态,但仍有淋巴细胞的生成等。

五、临床症状

        鸡大肝脾病一般来说是一种慢性感染,潜伏期常需数月。性成熟前任何龄的母鸡均可感染,但不发病。在肝脏、脾脏或血清中,鸡大肝脾病抗原可能至少持续六周。因此,不论鸡群是在一日龄或其後的任何时间感染,也不论是否存在鸡大肝脾病循环 A 抗原或琼脂扩散阳性抗体,往往在性成熟後的数周内发病。

        在一个高度易感性的鸡群里,疾病在一至两周内很快扩展至全群,鸡群出现突然而又迅速产蛋量下降,这一时间要持续三至四周,随後再经过几个星期 ( 一般为三周左右 ) 又恢复到接近正常的水平 ( 在疾病後期常常可以见到“小鸡蛋”,这项示着鸡群产蛋量的水平即将宣告结束 )。若在“产蛋早期”发生鸡大肝脾病。则鸡群的产蛋高峰往往不够明显。母鸡每天产蛋量的下降,一般来说其幅度大约在 5 ~ 20%。

        在产蛋量下降明显的同时,感染鸡大肝脾病的商业性种鸡群中,开始出现血清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一般在最初产蛋量下降的两到四周内,鸡群中 70 ~ 100% 个体出现抗体。在爆发性的鸡大肝脾病时,一般於组织学变化出现三周後,肉用种鸡可以检测到抗体。当用鸡大肝脾病的脾脏、肝脏或血沉棕黄层 ( buffy  coat ) 静脉内接种产蛋的肉用种鸡时,20% 左右个体在接种 13 天後出现抗体,20 天後 90 ~ 100% 出现抗体;接种後第十五天左右可从鸡的肝、脾组织中检测到鸡大肝脾病抗原,20 天前後可以从 70% 个体检测到抗原;与它们养在一起的鸡群,则要较迟一些出现血清阳性抗体,接种 30 天後只有 20% 个体出现阳转、40 天後全鸡群出现阳转。这一点经营商业用肉用种鸡群的人不可不知。

        临床和试验资料表明,成年的肉用产蛋鸡感染鸡大肝脾病後,对本病“再感染”产生免疫力,一般说来是永久的,而且大多数鸡群琼脂扩散试验阳性。虽然鸡大肝脾病对“孵化率”有暂时性影响,但没有明显的蛋壳畸形。在一些鸡群中可见到鸡只死亡率增加,随着最初产蛋量的下降死亡开始升高,至产蛋量下降到最低水平时即达最大限度,然後逐渐恢复到正常。死亡率变化幅度较大,平均起来大致为 1%。

六、诊断要领

        鸡大肝脾病多在夏、秋季多发,以产蛋的肉用种鸡最易感染,根据肝脏和脾脏肿大等特徵 ( 呈斑驳状 ) 并结合着流行病学之特点,初步诊断并不困难;但是,需要进一步些“确诊”( 特别是第一例 ) 那就不得不靠实验室的协助。

        用免疫琼脂扩散试验法来检测抗体,一直被成功地用於商业性鸡群的鸡大肝脾病;在常规监测的计划中,一般每隔四周抽检一个鸡群的 10 ~ 20 份血样就可以了。琼脂扩散试验法虽然简便易行,但有时亦可出现“假阳性”反应;纠正的方法是多做几次试验,并以正常肝组织抗原作为对照。又据 Payne 等报告称,他已研究出“鶤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用此法亦能克服假阳性,不过与琼脂扩散试验法比起来稍微费事些。( Payne , C.J. et  al : ELISA  testing  of  U.S.breeders  and   layers  for  big  liver  and  spleen  disease.   In : Proceedings  40th  Western  Poultry  Disease.   Conference. Acapulco. 1991. )

        鸡大肝脾病的抗原常存在於脾、肝和血清中,可用琼脂扩散试验或鶤免疫测定加以检测,亦可用免疫萤光试验 ( Immunofluorescence  test ) 来检测组织切片、涂片和细胞培养物中的抗原,从而对鸡大肝脾病感染作出诊断。病原的分离依赖於动物接种,在疾病的急性期采集感染鸡的脾、肝或血沉中的“棕黄层”,接种易感鸡胚或一日龄雏鸡,在七日龄时便可在其血清或组织中检测到鸡大肝脾病 A 抗原。倘若接种到易感的成年鸡,不仅可以引起产蛋量下降,血清中可检测到鸡大肝脾病的阳性抗体,而且在剖检时脾脏肿大,组织中更可检测到 A 抗原等。

        产蛋量下降是一个养鸡业最常遇到的问题,一些传染病如减蛋症候群 ( Egg  drop  syndrome,亦称产蛋下降症候群 )、传染性支气管炎 ( Infectious  bronchitis )、传染性喉气管炎 ( 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新城疫 ( Newcastle  disease )、环境紧迫 ( Environmental  stress )、饲养管理等因素均可引起。倘若一个鸡群出现产蛋量下降,且伴随着鸡大肝脾病抗体出现,剖检肝脏或脾脏肿大并呈斑驳状,具有典型的组织学变化,则可确诊为鸡大肝脾病。

七、防治对策

        尽管鸡大肝脾病因子的自然宿主及传播方式还不十分清楚,但首先是进行严格的隔离、严格杜绝传染源的侵入、依靠严格的检疫,乃是最重要的问题。鸡场采购鸡只时,从抗体阴性的种鸡群引种,并定期进行监测;最好是采用“全进全出”的办法,一旦鸡只出售後,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消毒。

        鸡大肝脾病尚无疫苗和特效疗法。曾用感染组织制成灭活油乳剂疫苗,进行肉用种鸡的实验,结果用琼脂扩散试验法并没有检测到抗体。使用某些抗生素,在控制鸡只的死亡率有一定的作用,但主要是为了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对病毒却没有什麽用途。

        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增加额外的饲料,将会有助於鸡大肝脾病的鸡群恢复产蛋水平。良好的卫生措施,有助於防止鸡大肝脾病的扩散。本病的发病季节或许与媒介昆 有关,因此消灭有害昆 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某些鸡场,经过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和有效的卫生环境,已成功地消灭了鸡大肝脾病。

八、结论

        鸡大肝脾病的病原虽尚未查清,但基本上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由澳大利亚开始,目前已有许多国家 ( 如美国、英国、纽西兰等 ) 都报告了这疾病,而且中国大陆业已查到本病的阳性抗体。鸡大肝脾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为脾脏和肝脏肿大,并呈斑驳状;加之产蛋量有明显下降和一定的死亡率。鸡大肝脾病没有合适疫苗,亦无特殊的治疗方法,只有依靠严格的检疫措施、严格杜绝传染源、或发病後进行严格的隔离,以使之鸡大肝脾病无法发生或少发生。

        ( 南京市    史     安 )

 

中国畜牧杂志第30卷(98)第12期( 9 ~ 17 )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网. 本网站图文系属茂群峪有限公司,内文之版权为该杂志社所有,非经本公司
及该杂志社正式书面同意,不得将全部或部分内容,转载於任何形式媒体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