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养鸭事业之发展与沿革
李育才 执笔、潘金木 口述
台大农推会技士、省畜试所宜兰分所副研究员兼饲料系系主任
台湾的沟渠脉络遍布,并因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四季如春,很适合鸭集栖存。反刍台湾百年来养鸭业发展的沿革,回首前人的荜路蓝缕,胼手胝足 ( 前人种树 ),造就现今养鸭人家的後人乘凉光景,如何从看似丑小鸭般不具经济身段,摇身一变成为天鹅般亮丽成就呢?以下兹就本文约略介绍光复前後四十年代前、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与八十年代至今之台湾养鸭业之发展沿革史。
一、光复前後四十年代前 ( 1950 年前 )
此期民生困苦,农作物以耕作稻米为主,其农场副产物或半稔谷,河边小贝壳、鱼虾及水草等类,正是当时鸭只之饲料。所幸本土鸭只品种具强健壮、耐粗食、兼抗病性强、活动力旺盛且采食性佳等等特徵,以现今鸭只营养学知识来看,虽不合理但环境使然,因此养鸭仅属农村副业之一。据早期资料显示民前二年饲养只数约 80 万 9 千 ( 台湾养骛业,1936 ),与养鸡数比较仅其四分之一不到 ( 黄,1985 )。当时鸭品种分为菜鸭、高州鸭、陆地鸭、正番鸭、北京鸭及土番鸭六大类:1.菜鸭为中国大陆驯化之水禽,为汉族移民台湾所携入,淡褐色羽毛中有 样黑斑,属蛋用种,有南春及大甲种之别,前者体型略大,分布在宜兰与台北地区,後者则以中南部为中心 ( 台湾养骛业,1936 )。2.高州鸭名称来源不明,羽毛色有淡黄与白色,1904 年由日商井上升吉所引进,做为剥制品外销之用。3.陆地鸭为 1932 年台南州农会种畜场日人西村健吾及嘉义县人江原重利最先引入,饲养至 1934 年又输入一批,毛色为卡其色,属蛋用种,後因战祸而歇养。4.正番鸭据台湾府志康熙三十三年 ( 1694 ) 编纂记载,番鸭似鸭而大,毛有小采,嘴脚朱色,肉粗咸,髻类鹅,来自外洋,且彰化、噶玛兰、诸罗各县志亦有记载,有特殊体味亦称麝香鸭。5.北京鸭,全身白色羽毛,体型宽大,嘴脚橙黄色,日本明治三十八年 ( 1906 ) 时移入本省,为高州鸭同类型白鸭之起源。6.土番鸭为番鸭和菜鸭的属间杂交种,第二性徵不明,无繁殖能力,专供肉用,凤山志 ( 1719 ) 记载杂交番鸭而生者又称骡鸭,宜兰地区都称土番鸭 ( 台湾养骛业,1936 )。光复前日据时期 ( 1945 年前 ),养鸭多分布於台北州七星郡士林街、淡水河岸、宜兰基隆两郡、新竹州中坜郡沼泽地带及新竹、大溪、苗栗、竹东各郡下。
光复後初期,民生物质困乏,畜牧人尚且可能挨饿,更不遑鸭畜牲了,在时不我予的大环境下,养鸭饲养模式便导向於鸭只食物来源与地区,所谓「逃冬」,便是此时代的产物,「逃冬」又义为稻田放牧,当时鸭农在稻田收割後,将鸭群赶入稻田中,任其游走啄食收割时掉落之稻穗或杂粮,迨粮尽走鸭,并且为稻田留下可观肥料 ( 排泄物 ),以利土地再更新。据载本省当时稻作田由南至北收获期的相隔一两月,是以新竹、台中附近养鸭人家一路北上赶鸭觅食,在一区又一区稻田中穿越,沿途往北至台北近郊时,已在好长成大鸭,就近上市。早期养鸭的传统写照可说是养鸭人一竿在手走天涯。
另一饲养方式为河床养鸭,肇因鸭属水禽,生性喜戏水,又台湾酷热,凉爽河水可消暑,兼河床边滋生众多水草与杂草,水里小鱼、小虾及螺类种类繁多,诸此等等均是鸭只嗜好的天然食物。咸信鸭只具强烈社会行为与群居性往往稍加催赶便全群列队团体行动,因此河流或池塘等公有地,一来不花分文,二来鸭只食物来源有着落,职是之故,各溪流河床边遂成为鸭农集散地,所必需的仅是自行圈围与搭建简单农舍即可,那时早上起来赶鸭入水,傍晚赶鸭入舍,是另一有别逃冬的养鸭风情 ( 徐与潘,1995 )。
二、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 1950 1980 )
自五十年代起,国内工商业突飞猛进,可谓一日千里,首先是玉米、大豆与小麦等饲料原料大量进口,并且有规模养鸡场、饲料厂伴随陆续成立,因而带动养鸭业的转型。上述传统的就地取材,克难简陋的经营型态,已因时代变迁而渐渐淘汰,「逃冬」已成茶馀饭後的醒思罢了,所呈现的是一股兴兴向荣,有朝气的光景,前时期所遗留下来的只剩些许河床养鸭的残迹。养鸭业已成为一种事业,有规模的平地圈饲型态如雨後春笋般浮现,同样在官、学两方面也逐渐有焦点投射於养鸭事业上,首先官方於 1962 年由农复会进行台湾养鸭初步调查,藉以明了台湾区当时养鸭的概况:1963 年农林厅出刊指导员手册 养鸭一书,作为养鸭户的参考资料;1967 年农复会鉴於养鸭业已非昔日吴下阿蒙,更专款补助台北区农业改良场筹设宜兰养鸭中心,专司研究鸭品种之改良、鸭饲料营养与辅导鸭农等相关事务,同年朴子农会所属饲料场示范鸭粒状饲料进行推广。
在学界方面,国立台湾大学畜牧系沈教授添富博士於 1975 年设立鸭营养研究室,为鸭饲料与营养研究注入学理上的推动力,继之牵引饲料界进行开发鸭专门饲料,是年,本省第一家生产鸭粉状完全混合饲料上市鸭饲料,此期可谓养鸭相关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因如此才能展现本省养鸭事业的远景,并且为日後铺坦更宽广的路。
三、八十年代至今 ( 1980 年之後 )
时至今日,鸭只经岁月的洗礼後,不管在品种抑或生长性状表现上,均已改变且进化,现今鸭只种类俨然已整合成菜鸭、番鸭、北京鸭与土番鸭等四大类,各类经济生产性状在育种及营养专家的努力下,已臻极至。根据台湾省农业年报 ( 1997 ) 指出,全省 1996 年底在养鸭只数 ( 包括蛋鸭与肉鸭 ) 已达 12977 千只,显然养鸭业已士隔三日,让人刮目相看,现已造就鸭产品产值成为猪肉之外,具外销实绩且仍蕴含拓展潜力的第二大宗畜禽产业 ( 王与戴,1994 )。
当然养鸭能成为一种事业且能有这样好的成绩归功於产官学各方面的团队合作,首功当推台湾省畜产试验所宜兰分所 ( 养鸭中心 ),1975 年宜兰分所成功选育出白色改鸭 ( 台畜十一号 ),值至 1995 年,计选育 15 代,其後代之土番鸭白色合格率已达 99.8% ( 王等人,1995 )。也因毛色改良成功亦使羽毛事业得以蓬勃发展,以 1996 年羽毛产值来看,高达 64 亿元,列初级农产品外销产值第三位,仅次於猪肉、鳗鱼,并伴演平衡对日贸易逆差之功臣。另宜兰分所除鸭品种选育外,在鸭营养方面亦研究出若干结果,诸如早期完全粒状饲料的推广,中期的各种抗生素对土番鸭之使用效果与组织残留量,近期的合成胺基酸之使用、产蛋菜鸭饲料中钙磷成分之需要量等等。
於 1988 年,由国立台湾大学畜牧系主编「鸭营养分需要量手册」,此册乃由国内学者汇集有关鸭营养之国内外研究成果,将之出刊成册,为国际第一本针对鸭营养需要量之准则。至此有关养鸭营养之知识,从极为贫乏之沙漠时代进入有所依据之期。
回首近百年来养鸭事业的沧桑,未来即将进入 21 世纪,环保意识挂帅,动物福利 ( Animal Welfare ) 的注重,再者我国急於加入国际贸易组织 (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经济势必更加自由化、国际化,未来可能在各国压力下,农业保护政策逐渐开放,导致农业面对国内外的各种冲击竞争,其中禽肉关税将调降,无疑养鸭业也需适当转型。虽说养鸭事业的成绩已是国际上的翘楚,但随着各种改革的浪潮推波助澜下,鸭只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管理已势在必行,如此才能在省工、省水、减少污染、降低成本及提高生产效率之下,开创养鸭事业的另一春天。
( 国际家禽市场简讯第 14 期 38 40 )
中国畜牧杂志第30卷(98)第 9 期 ( 52 ~ 55 )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网. 本网站图文系属茂群峪有限公司,内文之版权为该杂志社所有,非经本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