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中国大陆
胡泽铃
大陆人民对中国而言怎可能同时既是资产,又是负债?中国拥有现成一流且价廉的人工,使她在世界经贸市场上具备雄厚的竞争力,然而必须填饱大陆近十三亿人口的肚子,也是她目前最严格的挑战,中国大陆必须面临一项抉择:所生产的谷物应该供给人民自食,还是移作饲养经济动物之用?为了此一问题,中国当局进行鼓励饲养高饲料效率的动物如家禽、水产、反刍动物的政策。而减少属於低饲料效率的猪只生产,对全世界猪肉消费量最多的中国人而言,不啻为一大改变。
一、转变的时代
大陆市场虽与美洲者大不相同,但未来终究会反映美国市场的需要,目前大陆禽肉的消费习惯仍是与大多数亚洲市场相同,主要以暗色部位肉 ( 腿部 ) 为主,而认为胸肉淡而无味,不过,他们不也喜欢鸡翅和鸡爪吗?也许随着中国经济好转,西式消费习惯将逐渐被接受,肯德基炸鸡 ( Kentucky Fried Chicken ) 就是中美合资的一个成功典范。
中国大陆未来的禽肉工业发展方向也许可以美国过去的发展过程为借镜;过去美国的禽肉工业由三○、四○ 年代间饲养兼用、低产能的肉鸡品种,发展到五○ 年代育成高饲料效率及高产量的肉鸡杂交品系,并且成功将整合型禽肉工业所获得的利润转投资於发展消费者导向市场,也形成今日世界肉鸡市场源出一系的新局面。未来中国将以合资或是独资的整合型企业攻占全球市场,只有靠时间和经验方能验证这个关键性的问题,或许由现有的资讯也能略窥一二。
二、今日的中国大陆家禽事业
现在的大陆禽肉工业以北、东、南部省分为主,多半是结合了美国三○、四○ 年代之纯肉禽生产与新式整合型的企业,山东省在 1995 年肉鸡产量达 12 亿只,居全国之冠,广东居次,产量超过 7 亿 7 千 5 百万只,沿海的江苏则有 5 亿 5 千万,位居第三;整体而言大陆的肉鸡生产由 1993 年的 39 亿只增加到 95 年的 65 亿只。
国际性企业则早已介入此一庞大市场,在大陆 27 个省分中的 130 家企业里,卜蜂集团 ( CP Group ) 是其中最大的外资企业,其 95 年收入 55 亿中近百分之六十来自中国大陆,卜蜂更在 1996 年投入 4 千万美元的资金;另外,大昌企业 ( Tyson Foods. Inc. ) 也宣布近期内将参资大陆的肉鸡生产市场。
大陆国内市场对西方企业而言,最需要适应,也是最大阻碍的便是中国人对黄脚鸡的喜好远远超过高产能的白肉鸡,传统的雄性黄脚鸡可在 56 日龄,雌性则在 110 日龄上市,然限制於较小的胸肉,降低了每只鸡的产能。肉的风味是影响白肉鸡在国内市场消费的主因,在中国高出猪肉许多的鸡价则不是问题所在,原因在於中国人喜好传统鸡肉的独特风味,年长一辈的人甚至不轻易接受淡而无味的鸡胸肉,使得大部分的白肉鸡都出口至日本了。
不仅如此,中国人大多习惯在传统市场购买活鸡或现宰鸡只,再加上一般人相信乌骨鸡 ( Silky or blackskinned chicken ) 有食补的功效,为中国专门开发一个高产能的乌骨鸡生产市场似乎是美国育种公司可考量的新方向,以目前先进的育种技术亦显然不成问题;针对喜好深色部位肉的中国人而言,未来在亚洲生产深色部位肉的市场前景可期。
1970 年以前,中国仍使用传统的育种方法,直到七○ 年代後期,政府给予农业部数百万元外汇作为补助,并放松多项家禽育种政策之限制,八○ 年代初期,中国已建立良好育种与孵化的基础:先就“父母代 ( breeding parents )”进行改良,而後针对“祖代 ( grandparents )”进行育种改良,至 1982 年中国便建立了完整的“曾祖代 ( great - grandparents )”育种系统。在这段期间,中央每年均给予饲料补助并奖励鸡场的机械化,许多现代家禽生产企业也在地方政府订定的政策下快速发展起来。
而现代的禽肉工业观念与技术则在八○年代中期引入中国,政府利用各种方式鼓励技术转移并支持大规模的饲养活动,例如放宽银行贷款以鼓励合资计画。中国禽肉工业的发展模式和其他国家相似,未来都将以整合型契约饲养为主,拥有自己的种鸡场、孵化场、契约饲养户与应运而生的饲料厂、屠宰场甚至零售市场。
三、经济结构
综观中国禽肉工业,已由传统家庭式小规模饲养兼用种鸡只,发展到现今契约饲养户使用专门的禽舍饲养肉用种鸡只。传统的母鸡总是以生产为主,公鸡长大了则宰为肉用,当母鸡停产,则成为熬汤的肉架子,它们和全世界的本地鸡种一样都源自亚洲丛林野生种,但这群耐力极强的生蛋鸡,却已非现代高产能的肉鸡的竞争对手了。
从传统到现代,中国的禽业结构发生这急遽的改变,部分要归因於雄、雌肉种鸡品系的成功育种技术,外国的主要育种公司如 Arbor Acres; Peterson Farms, Inc.; Avian Farms International,Inc.; Indian River International; Hubbard Farms, Inc.; Cobb Vantress, Inc.; Euribrid B.V.; Poultry Breeder Union, Inc.; Tegel PTY Limited; 与 ISA 则是八○年代中期引入祖代鸡群的功巨。
四、进口品种鸡只扮演的角色
有了现代育种和生产技术与外资的引进,中国大陆的禽肉工业在十年间 ( 1985 95 ) 以每年二位数字的速度成长,藉着中国市场开放,如今禽肉生产量已增加六倍之多。然而,家禽育种技术的引进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高产能、肉用型鸡只对目前禽肉生产固然重要,由一级育种公司 ( primary breeder ) 带来的生产技术也功不可没:疫苗施行计画、孵化、种禽的管理对中国禽肉工业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贡献。大陆在 1993 年进口了 26.9 万批祖代鸡 ( 包括雄、雌品系 ),37.7 万批父母代鸡,祖代鸡数量约较 92 年所进口者增加 14%,父母代鸡则约增加 21%,国内的北京家禽育种股份有限公司 ( Beijing Avian Poultry Breeding Co. Ltd. ) 也有育成祖代和父母代鸡群的能力,他们在 96 年生产了 11 万批祖代鸡以及 220 万批父母代鸡。
表 1. 说明了目前中国大陆一级育种公司的市场占有情形,目前大陆每年的需求量约为 45 万批祖代鸡,公母比例通常是 1:10,但雄禽往往被偷偷地给药以增进其繁殖力。山东、上海、济南、北京与广东是种鸡群主要的分布点:山东、上海及多数北方省分都以白色种鸡为多,广东、广西和大部分南方省分则以生产有色种鸡为主;山东省所有的祖代鸡都是进口而来,而爱拔益加与 Avian Farm 公司则占有该地种鸡 95% 的市场,北京家禽育种公司已可供应全中国共 24 个祖代鸡场的鸡源,山东省也拥有 15 个祖代鸡群、600 个父母代鸡群生产近一千万只种鸡,成为目前中国最庞大的家禽事业生产地区,仅在 1996 一年便生产了 9 亿 3 千万只肉鸡。
表 1. 中国大陆一级育种公司的市场占有情形 | |
公 司 名 | 占 有 率 |
爱拔益加 | 44.3 |
北京家禽农庄公司 | 38.8 |
Avian Farms | 4.0 |
Tegel | 3.4 |
Peterson | 2.7 |
五、经济单位与饲料的生产
中国大陆对特定生产户 ( Specialized household ) 的经营规模并无严格规定,一般而言,家庭式鸡场会饲养 1 千至 2 千只鸡,一年可出鸡五次,每年可生产 5 千到 1 万只;虽然如此,生产户规模大小如何并不比拥有来的重要;换句话说,他们才是生产获利或者损失的基本经济单位;地方政府经常助以贷款或给予技术上的协助,地方饲料厂无论公办、合资或私人者,都会与生产户订定契约提供他们雏鸡、饲料或技术服务,最终还可选个日子约好卡车将鸡只送往屠宰厂。1994 年全中国有 5,133,000 专门饲养禽畜的特定生产户,所提供的产量占全部肉类出口的 14%,其中有 1,750,000 个生产户专门生产家禽。对中国而言,饲料工业在农业部门算是一项新兴事业,禽肉工业也不过在八○年代中期起飞,却都在随着肉的需求量每年以 18% 迅速的成长,饲料工业产量已由 1982 年的 5 百万吨 ( 中国经贸年鉴 ) 增加为 1995 年的 5 千万吨。
家禽生产事业急速的成长仰赖大量混合饲料,光在 95 年便消耗近饲料生产量的一半,禽肉工业占去 24%,蛋鸡事业则占了 26%,43% 的饲料输出,6.5% 则作为水产饲料。依据每千个饲料工厂每年多生产 1 万吨以上的增加速度估计,目前饲料工业的产能最高可以由 91 年的 5 千万公吨达到 9 千万公吨,农业部并估计现有超过 10 万个以上的饲料厂每小时可以生产 1 公吨以上的饲料。
年近二倍速度成长的肉品产量 ( 1990 年的 2730 万吨到 97 年的 5320 万吨 ) 更进一步刺激了混合饲料的生产量,由 1990 年的 3 千 1 百万吨增加到 95 年的 5 千万吨,农业部官方研究显示由於生产效率增加,到西元 2000 年前饲料产量可望增加到 7 千 5 百万公吨。虽然农业部与外贸部都负责管理饲料工业,这项事业的大幅成长原因主要仍来自私有的饲料厂。
中国大陆现今政策放在私人企业的发展而减少外国投资,外资被鼓励投资於饲料添加物与机械方面,以增加生产效率而非生产的规模,希望公司 ( Hope Group ) 是国内目前最大的私有饲料集团,而卜蜂实际上是中泰合资。根据农业部报告有 65% 的饲料工厂属於公家,20% 属合资企业,私人企业者则占 15%。政府也要求饲料工业的新技术持续引进,以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降低了企业增资或外资参与的意愿。外商投资者可不愿把钱砸入经常为了员工退休问题困扰又不赚钱的公有饲料厂,所幸目前饲料添加物工业在中国正方兴未艾。
六、前进!中国大陆
无论中国还是其家禽工业都正在经历巨大的改变,端看何时禽肉工业跨出最具竞争性的一步。正常国际贸易在此时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大陆的禽肉工业可能在未来藉此占有一席之地。此刻许多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商业不再单纯只有钱或财务方面的问题,而已转变成谁握有资讯谁便掌权的局面,对中国企业和沟通架构而言将是一个严苛的考验。在现今企业的演变过程中,尤其可能冲击中国的是过去的资金导向,现在已成为消费导向。中国廉价的劳工往往被企业用在产品的二次加工来迎合客户需求,若是中国管理组织结构能学着更有弹性地适应,直接生产更符合消费者要求与值得信赖的产品,劳工的价值将大为提升。
更吸引中国的潜在因子是未来全球市场将再由完全公开的市场交易,转为较封闭、协商的交易方式,随着亚洲市场在世界贸易逐渐展露头角,中国即将占尽地利与人和之便,在此同时,西方和东方将在一场混战中由独资和互不相干的企业模式再度携手投资。
作者 Andrew R. Rhorer 是美国农部 APHIS 国家家禽改善计画的资深协调员,Rhorer 将在未来的文章继续针对中国大陆的家禽事业包括屠宰设备、低温诸藏与管理、运输、国内外市场交易、消费、价格、生产技术、疾病、饲料换肉率以及政府农业与经贸政策进行深入探讨。
( 国际家禽市场简讯 )
中国畜牧杂志第30卷(98)第 6 期 ( 108 ~ 112 )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网. 本网站图文系属茂群峪有限公司,内文之版权为该杂志社所有,非经本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