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之研究

 

泌乳母猪饲粮之离胺酸及缬胺酸需求影响窝仔猪数

        一项於 1994 年三月在澳洲的 New  South  Wales 的研究农场所进行的实验中,使用 202 头母猪 ( 98 头第一胎及 104 头第二胎 ) 并 2×3 复因子处理,以评估饲粮之缬胺酸及离胺酸量对母猪泌乳成绩之影响。实验包括两种不同含量的离胺酸 ( 0.8%或1.2% ),以及三种不同缬胺酸对离胺酸比率 ( 80%,100%,120% )。

        实验结果显示,对所有的母猪而言,饲粮之离胺酸含量的增加,确实能够提高仔猪窝断乳体重及窝增重,此外也可降低母猪体重的流失量。而饲粮之缬胺酸含量的增加,则有提高窝增重的趋势。其中,饲粮之离胺酸含量与窝增重的反应度以第一产母猪较第二产母猪为强烈;同时,饲粮缬胺酸含量与第一产母猪之窝增重呈现直线相关。然而要注意的是,第二产母猪在低离胺酸含量的情况下,窝增重也会增加;但是,在认离胺酸含量的情况下,却会随着缬胺酸含量的增加,窝增重反而跟着降低。但无论是第一产或第二产母猪,饲粮离胺酸含量的提高,有助於母猪体重流失量减少性之反应是相雷同的。

        从实验中所收集到的资料,又可依照不同的断乳仔猪头数将母猪分成两组,即:断乳仔猪头数低於 10 头,及断乳仔猪头数为 10 头或 10 头以上等。当饲粮离胺酸由 0.8%提高到 1.2%时,断乳 10 头以上的母猪之窝断乳重的增加量较大:且当缬胺酸含量提高时,窝断乳重及窝增重也同时呈线性增加。然而断乳仔猪头数低於 10 头的母猪对於饲粮之离胺酸含量或缬胺酸含量则无反应。

  血清之尿素氮会随着饲粮离胺酸含量的提高而增加,但并不会受到缬胺酸含量的影响。由实验结果也证实,当泌乳量增加时,饲粮之离胺酸及缬胺酸的需求量也会增加。因此,高产母猪 ( 指断乳猪数达 10 头以上的母猪 ),需要较高的离胺酸及缬胺酸,以尽量提高窝生长率并尽量减低母猪体重的流失。对高生产量母猪而言,饲粮中添加离胺酸及缬胺酸的功用,被认为是母猪可将这些胺基酸作为乳汁的合成作用上,因着泌乳量的增加来提高仔猪的窝重。

早期断乳仔猪饲粮之甲硫胺酸需求量应为 0.48 ~ 0.52%

        在一项 432 头猪只 ( 初重 7.7 磅,日龄 10.1±4 天 ) 的实验,给予不同含量的甲硫胺酸,以评估饲粮甲硫胺酸含量的提高对早期断乳仔猪 ( 10 天 ) 生长性能的影响。其中,所使用的猪只依体重随意分组,每组八栏,每栏关养 6 到 13 头的仔猪。且於断乳後 0 ~ 21天喂与实验饲粮。

        实验中所用的甲硫胺酸为液态甲硫胺酸 ( alimet ),且添加方式是将甲硫胺酸加到一般的基础饲粮内。其中,对照组的玉米基础饲粮之主要原料为:8.7%的湿性挤压大豆浓缩蛋白,10%喷雾乾燥猪血浆粉,25%乳清粉,5%脱脂奶粉,3%鱼粉,及 1.75%的喷雾乾燥血粉。

        实验中任一饲粮所设计的离胺酸含量为 1.8%。添加的液态甲硫胺酸则取代对照组之蔗糖原料,结果各实验组饲粮之甲硫胺酸含量分别为 0.36%,0.4%,0.44%,0.48%,0.52% 及 0.56%;其中各组饲粮之胱胺酸含量皆为 0.62%,而胆硷 ( 50% ) 则皆为 704 克。

        实验结果显示,於断乳後 0 ~ 7 天,仔猪之平均日增重及饲料效率会随着饲粮甲硫胺酸含量的提高而增加,且当甲硫胺酸含量介於 0.48 ~ 0.52%之时间,饲养成绩表现良好。但平均日增摄食量则不受饲粮甲硫胺酸的含量所影响。

        於整个实验期间 ( 即断乳後 0 ~ 21 天 ),仔猪之平均日增重及饲料效率会随饲粮甲硫胺酸含量的提高而改善,且甲硫胺酸含量为 0.48 ~ 0.52%之间的表现最优良;但是,平均饲料摄食量则不受饲粮甲硫胺酸所影响。

        於断乳後第 7 天,血浆尿素氮会随着饲粮甲硫胺酸的增加而降低。且当仔猪饲与 0.52% 甲硫胺酸时,血浆尿素氮的浓度为最低。

        由实验的数据总论得知:当早期断乳仔猪 ( 10 天 ) 饲粮之甲硫胺酸含量介於 0.48% ~ 0.52%之间,而离胺酸含量为 1.8% 时,仔猪可有最佳的生长饲养成绩。

早期断乳仔猪之理想蛋胺酸:离胺酸比率为 28%

        在一项使用 350 头杂交猪 ( 日龄 9.0±2 天,8.4±2.5 磅体重 ),进行两种不同离胺酸含量 ( 1.8% 及 1.4% ) 并配合五种不同甲硫胺酸含量,构成 2×5 复因了处理,以评估早期断乳猪饲粮甲硫胺酸:离胺酸理想比率。其中之甲硫胺酸:离胺酸比的范围为 21.5 至 33.5%。

        於断乳後 0 ~ 21日,所有日粮之主要原料为:25% 乳清粉,12%乳糖,7.5%喷雾乾燥猪血浆粉,6.0%鲱鱼粉,及 1.75%喷雾乾燥血粉。且含量为 1.4% 及 1.8%离胺酸的基础日粮中,甲硫胺酸含量分别设定为 0.301% 及 0.387%。

  饲粮并以 Alimet ( 液态甲硫胺酸 88% ) 取代基础饲粮中的玉米淀粉,以构成四组不同甲硫胺酸浓度的实验饲粮 ( 加上对照组即成为五组 ),而形成 2×5 复因子处理。至於胱胺酸的浓度方面,凡 1.4%离胺酸饲粮组的五组饲粮之胱胺酸含量为 0.52%,凡 1.8%离胺酸饲粮组的五组饲粮之胱胺酸含量为 0.66%。其他的胺基酸,则全部都以可消化性为配方的设计基准,以便将甲硫胺酸设定成「第一限制胺基酸」。

        实验结果显示,於 21 天的实验期各饲粮组皆未产生「甲硫胺酸×离胺酸内反应」的现象。且当饲粮之甲硫胺酸浓度提高时,实验中之每周平均日增重会增加。在离胺酸为 1.8% 且甲硫胺酸含量为 0.50%时,以及离胺酸为 1.4% 且甲硫胺酸含量为 0.39%时,平均日增重的表现最优良。从实验的数据也指出,甲硫胺酸的含量与饲料效率无关,但日粮离胺酸的提高与平均日增重及饲料效率有正面性的效应。

        总括而论,断乳後 0 ~ 21 天之间,两组离胺酸 ( 1.4% 及 1.8% ) 饲粮若能将甲硫胺酸的含量设定为离胺酸的 27.5%时,则仔猪的生长性能表现最好。

    .不同的季节和分娩的时间对於血液中硒及维生素 E 浓度之影响

        在乳牛的饲粮中补充硒及维生素 E 以加强动物对疾病抵抗力的作法愈来愈普遍,且这种作法对於防预分娩前後的繁预障碍以及乳房炎疾病特别有效。

        为了建立分娩後之乳牛血清内维生素 E 及硒浓度的参考值,以及判定这些微量营养物质是否随着不同的季节及不同的泌乳阶段而有差异,於是在设定的五十个乳牛场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

        研究中,采取血样的方式为:五十个乳牛场中每头乳牛皆采血两次,从这两次血样再取出最近才要分娩的十只母牛,或是每场数据前 10% ( 最高的 10% ) 之乳牛的血样分析资料再加以整理评估。由数据显示,维生素 E 之平均浓度为 2.55 ug/ml,而硒之平均浓度为 78.12 ng/ml。

        此外,维生素 E 的浓度显然在夏季及秋季的时候会比较高 ( P<0.05 ),并於冬季及春季的时候下降。而硒的浓度则於夏季及秋季的时候会明显地降低 ( P<0.05 ),但於冬季及春季的时候上升。由於不同的季节及分娩时间所采集的乳牛血样数据差异显着 ( P<0.02 ),正可说明维生素 E 及硒浓度变异性的原因。

    .当维生素的添加超过 NRC 需求标准时,如何在现场条件获得最高利润

        有关於肉鸡的饲养方面,肉鸡业者即独自获得结论认为:完全饲料中维生素的补充是决定肉鸡生产是否获利的重要考虑,且此结论,乃是由喂饲比 NRC 标准高 2 ~ 10 倍所达成的,否则饲养成绩及获利性皆不尽理想,造成肉鸡业者白白浪费了 1.55 美元/吨饲料 ( AVG - NRC 预混料费用 ) 费用。

        本篇之研究结论与肉鸡业者之维生素添加使用量所得到的结果相吻合,在轻微的紧迫环境下,只要一般的平均维生素添加量,就能够有很好的获利性。由获利性的计算方式也同时指出,在所有的紧迫层面下,NRC 的营养建议用量只能取得最低的获利性,唯有添加维生素才能获取最高的投资报酬率。无论如何,当维生素的添加达到最高量 ( HI - 5% ) 的时候,才可获得最大的获利率。

        纵然如此,还有几项疑点是研究团体尚不能理解的:

        1)维生素的需求与环境及疾病的紧迫有直接的关系。常处於紧迫状态下的商业肉鸡之维生素需求量较处於无菌环境下高於 NRC 营养建议量的 2 ~ 10 倍。

        2)藉由维持其他维生素达到 NRC 的标准,研究人员未测量被探讨的某种维生素的需求性,但会测量阻碍较高获利率之多数的限制维生素的作用力。

        此外,由於一直没有新的报告发表,因此有些维生素的需求量就一直重覆不断的从 1944 年 NRC 的营养标准来拷贝使用。我们应该弄清楚一件事实就是,由过去几十年前所认定的营养建议标准其实早已不符合现今家禽的需求,且肉鸡业者也不应该误以为 1944 及/或 1994 年的 NRC 营养标准能够符合现今家禽的需求。NRC 所以发表各种经济动物 ( 例如肉鸡 ) 营养需求量的目的,并不只单单是针对实验动物而做的,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提供肉鸡业者一个参考数据,以便取得理想的饲养获利率。因此,家禽营养小组委员会应主导猪只营养小组委员会并与肉鸡业者共同研究现今家禽获利生产的营养需求量。若是某些委员会的成员对於实验鸡只的需求有极强烈的负荷感,则两者 ( 实验室及现场 ) 之饲养需求量,可支持实验室及现场生产的研究。

水解分离大豆蛋白可部份取代乳品

        以脱脂奶粉或乳清及大豆蛋白 ( 取自水解分离大豆蛋白或加热大豆淀粉 ) 混合物作为仔牛之代奶品源,并喂饲一月龄仔牛 101 天,以评估代奶品的效用。其中分离大豆蛋白及加热大豆淀粉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 56% 及 72%。

         於实验第 9 ~ 14 天及 65 ~ 70 天测量饲料组成之可消化率。并以瘤胃酸硷值、血浆三酸甘油脂及葡萄糖浓度的动力学,及茂醛糖的吸收性来评估仔牛的消化功能。同时,也将抗体产生的状况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及以分离大豆蛋白为主之实验饲粮的生长表现与屠体特性最为理想,其中有部份原因是因为蛋白质具高表面消化率,且使用分离大豆蛋白,不会发生抗体合成作用。反之,大豆淀粉的蛋白质之消化性较低且免疫反应也较高。

        采食不同饲粮後 2.5 小时,瘤胃内的酸硷值,并没有多大差异;因此,瘤胃内的酸硷值不受饲粮的不同所影响。此外,采食後,血浆三酸甘油脂及葡萄糖浓度的改变,可能与大豆为基底之两组饲粮缺乏皱胃凝块的特性有关。而血浆中茂醛糖浓度的变异与饲粮及仔牛年龄则呈些微相关。

        从结果可知,水解大豆蛋白质可作为肉牛犊的优良代乳品,且其取代量最少可达所摄取蛋白质的一半量。

初乳加入大豆胰蛋白酵素抑制因子可改善仔牛之免疫力

        由新生动物,尤其是出生 12 小时的仔牛,所分泌的胰蛋白酵素会降低来自初乳之免疫球蛋白的吸收并增加被动免疫移转的失败率。

        在一项相关实验中,使用 48 头 Jersey 仔牛进行 2×2 之复因子处理。於最先的喂养方式及最初的饲养时间 ( 出生 0.65 或 12 个钟头时 ) 将 0 g 或 1 g 之大豆胰蛋白酵素抑制因子加入一公升的母乳初乳内;第二次乳饲养则於最初喂饲之後 12 小时给予,以评估大豆胰蛋白酵素抑制因子对仔牛免疫力的影响。

        从母乳初乳取出 1 g 作放射性免疫扩散分析,并以放射性胰蛋白酵素扩散法分析母乳初乳之胰蛋白酵素抑制因子。血液采样方式如下:於初次喂饲後之 0、12、24 及 48 小时,由仔牛的颈静脉采取血样,并分析血清之 IgG 及 IgM 值。结果显示,无论第初次喂饲的年龄如何,额外胰蛋白酵素抑制因子的添加,可提高血清之 1 g 及总血清蛋白浓度。

        喂与胰蛋白酵素抑制因子後,血清之 IgG 及 IgM 浓度分别增加 16% 及 30%。此外,第一次喂饲的年龄并不会影响血清之 IgG 及 IgM 浓度。因此,初乳额外添加胰蛋白酵素抑制因子,有助於改善新生 Jeresy 仔牛之被免疫的移转力。

 

中国畜牧杂志第五十五册合订本

1996年一月号至1996年六月号

第 28 卷 (96) 第 3 期 ( 35 ~ 40 )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网. 本网站图文系属茂群峪有限公司,内文之版权为该杂志社所有,非经本公司
及该杂志社正式书面同意,不得将全部或部分内容,转载於任何形式媒体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