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年度重要牛病诊断与防治研讨会
牛副结核病(Paratuberculosis)
蔡向荣 吕荣修
台湾省家畜卫生试验所
一、前言
副结核病 ( Paratuberculosis ) 系由副结核杆菌 ( 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 ) 所引起牛及羊等反刍兽的一种慢性肉芽肿性肠炎,以间歇性下痢、渐进性消瘦、肠管粘膜增厚和产生皱褶为特徵。本病又称强尼氏病 ( Johne's disease ),因最初是由 Johne 及 Forthingham 在 1895 年首先在下痢牛的肠管粘膜发现本病病原菌之故。
二、牛副结核病在世界上的发生情形
本病在欧洲、美国、加拿大、中国大陆、澳洲及日本等国家造成重大之经济损失。例如在拥有 450 万头牛的美国威斯康辛州,本病的感染率为 10.8%,生产率因而降低 8%,每年约损失 5,200 万美金。在伊利诺州,20 个牛群中即有 7 个感染本病 ( Merkal 1984 ),在澳洲自 1982 年将本病列入法定传染病,在十年中扑杀 3,700 头牛,补偿金高达 100 万美金。由於这些经济损牛,因此有些国家如日本、澳洲、冰岛及美国部分州把本病列入法定传染病。
三、牛副结核病在台湾的发生情形
本省早在 1976 年即由吕荣修等对进口肉牛 2,907 头进行补体结合 ( Complement fixation;CF ) 试验测试 CF 抗体,结果发现有 156 头 ( 5.4% ) 为阳性,吕荣修等在 1987 年再以酵素结合免疫吸附法 ( Enzyme -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 调查 8 个县市 1,003 头牛,结果发现 35 头 ( 3.5% ) 为 ELISA 抗体阳性。为探讨台湾牛只副结核杆菌感染情形,吕荣修及笔者等自 1986 年起陆续采取 120 头结核菌素反应阳性牛只之肠系膜淋巴结供为细菌分离,结果在 1987 年及 1991 年分别分离到 1 株副结核杆菌,为台湾首次之牛副结核菌分离报告。
四、病 因
副结核杆菌为抗酸性染色阳性,经接种於添加分枝杆菌素 ( Mycobactin J ) 的贺氏蛋黄培养基 ( Herrold's egg yolk medium ) 才能发育,而且发育时间超过 8 ~ 12 周以上,形成直径为 1 ~ 2 mm 的白色菌落。如果是在无添加分枝杆菌素的贺氏蛋黄培养基或其它一般培养基则并不会发育。在显微镜下副结核杆菌呈为无鞭毛、无荚膜之杆菌。
五、临床症状及病变
典型的副结核病病牛在临床上会有顽固性间歇性下痢及渐进性消瘦,剖检时在肠管可见粘膜增厚及产生皱褶为特徵。在台湾虽然早就证明有抗体存在,并且最近亦分离到病菌,但目前为止并未见有临床病例报告,在 2 头分离到副结核菌之牛只也并未见有副结核病的病变。由於本病系一种慢性、渐进性疾病,牛只感染本病潜伏期可长达两年,而典型病变亦须至末期才会呈现。另外感染牛只在临床上并不一定会有症状产生,据 Yokomizo ( 1985 ) 指出在 20 头感染牛只中大约只有 1 头会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我们分离到副结核杆菌之两头牛只,可能尚在潜伏期间或为不显性感染牛只。本省虽尚无临床病例报告,但是牛只不显性感染副结核病仍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据 Buergelt ( 1978 ) 调查不显性感染牛只,发现其产乳量低於未感染牛只达 8 ~ 9%,这些不显性感染牛只的乳房炎及不妊的问题亦较未感染牛只高出 4 ~ 5 倍,因此有显着的高淘汰率,因而在潜在的育种价值的损失十分钜大,甚至认为不显性感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比可见之临床病例还严重。所以本省虽尚未见有临床病例,对本病之防疫仍需加以重视。
六、感染源及传播方式
副结核杆菌的抗原性与鸟结核杆菌 ( M. avium ) 相似,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抗原,如副结核杆菌主要系感染牛、水牛、绵羊、山羊及鹿等反刍兽,其它如马、猪、猴亦可人工感染,其中猪、绵羊、鹿并被认为是本菌可能之中间宿主。传播途径是经由直接与粪便接触或因食入被病畜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或饮水。在冰岛曾证实副结核杆菌在绵羊与牛之间的传播,但本病主要是在牛与牛之间的传播。副结核杆菌曾被自公牛的精液分离到,但尚未能证实可经由此感染母牛。欧洲常在珠颈斑鸠 ( wood pigeons ) 分离到一种类似之细菌,此菌,在人工感染牛只亦会引起类似副结核病的疾病,但是此菌与副结核杆菌有不同的药剂敏感性,本省养鸽风气颇盛,且鸽子自由飞翔於各牧场之间,如会感染并排出副结核杆菌则对本病的传播十分重要,因此对於此点应加以究明。
七、诊断
副结核杆菌之发育非常缓慢,往往需时数个月之久。虽然可由粪或肠粘膜等直接作涂抹片及抗酸性染色检查菌体,但是此法之检出率及特异性并不佳。据 Carter ( 1986 ) 报告直肠涂抹片平均只能检出 25%的感染牛只,而在牛粪便中常有许多腐生性 ( Saprophytic ) 抗酸菌形态无法与副结核杆菌区分。血清学诊断方法如免疫酵素吸附法、补体结合试验、琼脂免疫扩散法 ( Agar gel immunodiffusion;AGID )、萤光抗体法、血球凝集试验、血球凝集溶解试验 ( Haemagglutination - lysistest ) 等,及副结核菌素皮内试验等,这些诊断试验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但是由於伪阳性反应及伪阴性反应的存在,仍需靠副结核杆菌的分离来确诊。而副结核杆菌的鉴定,由於其生化活性差,因此往往以培养特性 ( 生长缓慢,Mycobactin 依赖性 ) 及形态 ( 短小抗酸性染色杆菌 ) 来鉴定。展望将来可发展聚合 连锁反应 (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 等方法来迅速检出副结核杆菌。
八、防治
本病并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抗生素中只有 Amikacin 可减少患畜粪便中的菌体数,每天二次,每次 250 mg,须给予一个月之久,另外如链霉素及抗结核药 ( INAH,Rifampin ) 等可改善临床症状但无法治愈,由於药剂疗法价钱昂贵并不实用。而牛只如接种菌苗对结核菌素或副结核菌素的接种会呈阳性反应,而混淆对该等疾病之诊断,而且牛只即使接种过菌苗亦可能会感染副结核菌而经由排菌感染其它牛只,因此一般并不鼓励使用菌苗。何况在台湾因感染率不是很高,菌苗免疫也不实际。因此对本病的预防应以良好的卫生管理为主。而在污染有本病的牛群对本病的预防方法则有下列几项:
1.初生小牛应立即与母牛隔离,并畜养在乾净隔离的场所。
2.小牛应喂与低温消毒过的牛奶 ( 60℃ 30 分钟或 65℃ 5 分钟 ) 或代牛奶。
3.小牛至少须一岁以上才能与牛群养在一起。
4.所有成牛每六个月应检查一次粪便,排菌牛应予屠宰淘汰。
5.用含正苯酚 ( ortho - phenylphenol ) 的消毒液彻底的对污染地区消毒。四价铵型的消毒剂对副结核杆菌无效。
6.污染的土壤应犁过并覆盖六寸厚以上的新鲜土壤。
7.只有在上述方法无法控制本病时才考虑菌苗免疫。菌苗免疫应在小牛初生一个月内实施。
中国畜牧杂志第五十四册合订本
1995年七月号至1995年十二月号
第 27 卷 (95) 第 11 期 ( 91 ~ 96 )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网. 本网站图文系属茂群峪有限公司,内文之版权为该杂志社所有,非经本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