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养猪事业之演变

黄清松

 

  在台湾整体经济发展史上,养猪业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其从农村副业开始,规模自小而大,营运由亏转盈,历经艰难摸索,克服诸多困阻,不断提升生产技术,改进管理方式,才能在短短的廿馀年间,一跃超过稻米而居农业产值之首位。省内猪肉不但自给自足,更大量外销赚取外汇,对平衡贸易逆差、带动上下游相关事业发展、创造投资环境与就业机会等贡献至钜。目前,养猪业正面临贸易国际化、自由化的严苛挑战,相关农业政策亦大幅修正以资因应,当此瞬息回变之际,特将数十年间养猪事业之演变述说如後。

经营型态与规模之演变

  早期农家养猪多属农村副业,系以储蓄及取得有机肥为主要目的,多采自家下脚食品喂饲猪只,供自家或近邻婚丧喜庆之用。民国 41 年,台糖公司首开专业化养猪之先河,成立种畜场、繁殖场及肥猪场,目的即为了有效利用制糖副产物养猪,并生产厩肥以改善蔗园地力;更自民国 55 年起,建立一贯作业养猪场,有系统地自仔猪生产一直饲养至肉猪上市,奠定了企业化大规模养猪之基础。自此,民间养猪事业开始萌芽茁壮,逐渐转变为收集下脚食品配合混合饲料之小型专业养猪户或农渔牧综合养猪形态,以市集或家畜市场为销售对象;更进而发展到目前完全以混合饲料饲养之专业大养猪户及企业化养猪户,以家畜市场及外销肉品加工厂为销售对象。

  近二十馀年来养猪户数减少 94.5%,民国 82 年之平均每户饲养头数则较民国 60 年增加 57.1 倍,经营型态已完全走向商业化的专业饲养模式。饲养规模在 1000 头以下之养猪户数逐年递减,较民国 65 年减少 92.1%;而 1000 头以上之养猪户则增加 15.1 倍。由此养猪规模结构变动观之,中、小规模养猪户渐因政府注重养猪废水之处理而致成本增高,在不符经济规模、获利较小之冲击下而渐遭缩减淘汰,而企业化大型养猪场则因长期稳定获利,已成为目前之生产主力。

猪只品种之改良

  台湾本地种猪来自闽、粤两省,以桃园、顶双溪、美浓三猪种最为着称。在民国 41 至 50 年间,以本地种猪与日据时代所引进之盘克夏与中型约克夏为基础,进行杂交猪之生产。而後,自民国 49 年起陆续引进国外新品种,如汉布夏、约克夏、杜洛克、蓝瑞斯、明尼苏达二号、大白猪及比利华等,进行各项比较试验。至民国 57 年,始确认 LYD 为最佳三品种杂交肉猪组合 ( 本省及世界各国现多采用 ),而部份品种亦因性能不佳而渐遭淘汰。

  自三品种杂交制度获得成功以来,产、官、学界仍不断联合致力於猪种改良工作,大力推动人工授精、种猪登录、公猪性能检定与拍卖制度、猪场评鉴及建立国家核心猪群等工作。迄今,业界仍多维持以 L、Y 二品种杂交为母系,D 为父系之三品种杂交肉猪生产模式。目前以 75% L×25% Y,即 LYL 亦为业界广泛采行之母系组合,但最佳肉猪品种组合仍为 LYD。

饲养管理技术之发展

  四十年来,猪只饲养管理技术之发展实为国内养猪业的最大成就,其不仅造就了台湾养猪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带动全省畜牧及相关产业之蓬勃与繁荣。

  饲料营养方面:早期小农副业时多用馊水、残肴加甘薯 ( 叶 ) 养猪,当时猪只生长缓慢,一年馀才达到 70 公斤。自民国 41 年起,台糖公司开始利用制糖副产物 ( 如糖蜜、酵母等 ),配合米糠、甘薯签及大豆饼混拌养猪;续为谋求饲养效率之改善,渐次改用玉米、豆粉为原料,发展半完全混合饲料;而後,演进为现行之玉米、黄豆、麸皮、矿物质、维生素加微量元素等的完全混合饲料。未来,饲料配方将因应市场需求与喜好性予以机动调整,以生产符合消费者需求之猪肉产品。

  饲养管理模式方面:从最早之放牧或半放牧方式,发展至目前依猪只生理及营养需求进行阶段式饲养管理,即自待配、怀孕、分娩、保育、生长以至肥育,依序给予不同之管理与营养,此种分段作业模式大幅缩短了饲养时间,提升产量及改善猪只品质。未来为继续因应劳力短缺、环保要求及降低生产成本之要求,饲养模式应朝向猪群批次管理模式以寻求突破。

  饲养设备方面:由早先完全凭藉人力喂养猪只,进而逐步购置机械器具以节省人工。近年来,由於劳工难觅、薪资高涨及环保要求等冲击,使大规模之企业化养猪场纷纷增添半自动或全自动化之冲洗、消毒及饲料输饲设备,并进而朝向电脑化管理系统设备方面发展,以提升资料管理之效率与品质。

对农村经济贡献之演变

  过去数十年间,稻米向来是台湾的首要农产品,在台湾农村经济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自民国 40 年以来,猪只一直是仅次於稻米的主要农产品,唯自民国 75 年起,养猪始超越稻米跃居农业产值之首位,至 82 年已占总农业产值之 25%。

  整体而言,近十二年来养猪事业除有四年呈现亏损外,均大有盈馀,对农村经济之贡献至为重大。不但猪肉自给自足,尚可大量外销,十馀年来在日本市场上屡屡超越美、加、丹麦等国而位居进口列国之首,每年为我国赚取十亿美元以上的外汇,且因养猪业亦需自美国进口大量饲料原料,故其对平衡我国对美、对日之贸易收支裨益良多,奠定了台湾经济奇迹之基础。

  由於养猪事业持续发达,猪肉消费量自民国 50 年以来逐年增加,且长居各类禽畜产品第一位,供应农村人民充足的蛋白质营养,保存农村劳力,对农村经济亦有间接帮助。

猪只疾病之演变

  台湾气候高温多湿,猪只饲养密度又大,病原体极易繁衍传染,若猪场一旦感染疾病,必对养猪利润构成巨大之威胁,故此,猪只疾病已成为养猪业者所公认最可怕的敌人,与养猪事业之成败攸戚相关。

  多年以来,台湾似已集猪病之大成。由早期单纯之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感染,逐渐发展为多种疾病单一或混合感染及不明疾病潜在感染现象,严重影响猪场正常运作,甚不乏已有因疾病而关场休业的例子。目前,大多数猪只之罹病情形多由病毒性疾病肇始 ( 如蓝耳病、假性狂犬病、传染性胃肠炎等 ),而後并发细菌性疾病 ( 如嗜血杆菌症、沙门氏杆菌症、多发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症、巴氏杆菌症等 ),猪只在多重打击下,常有死亡率暴增之情形发生,令业者甚为恐慌。

  而早期的疾病防治工作多属被动之个别对症治疗方式,常在疾病发生後才予以紧急处理,此法之治疗时程较长且难以避免损失。有鉴於此,逐步加强免疫与治疗工作之结合、落实猪只群体治疗之保健观念、彻底实施「全进全出」式饲养管理制度、及建立猪病防治预警与环境卫生监测制度等,已成为今日疫病防治之主流。但目前猪病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包括:

  1.长期以来滥用抗生素,致药效减低或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2.多种病原合并感染或二次、多次感染。

  3.受病毒性疾病潜在影响,致药物防治效果不彰,或因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影响猪只抗病力。

  4.猪场密集,疾病传播迅速。

  5.人力短缺、个别对症治疗不易。

  因此,各养猪场须依自场状况订定妥善的兽医防治计画模式,由兽医专人负责,定期追踪猪病疫情,检测母猪体内病毒力价的变化,而机动调变免疫与给药之措施,并建立猪舍环境卫生品质 ( 如空气、风速、温度、湿度、水及饲料等 ) 之数据化评估标准,使猪只能在健康的环境中健康地生长,发挥出其应有之生长性能。

养猪场环保观念之演变

  在早期养猪尚属农村副业或规模尚小时,猪只均圈养在自家後院或邻近区域,根本无所谓之环保观念。但养猪原本即为高污染性产业,随着养猪业的蓬勃发展,饲养规模逐渐扩大,再加上台湾地狭人稠,养猪密度亦高,污染情形自然益发严重,逐渐成为环保抗争之显着目标,因此在环保意识高涨的今天,养猪场污染防治工作之重要性不言可喻。

  有鉴於此,政府也订定相关法令政策来积极推动辅导各养猪场进行猪粪尿处理工作。目前,国内规模 2000 头以上受环保列管之养猪户已有 83.9%,1000 头以上者有 97.9%,500 ~ 1000 头者有 91.7%均已设置粪尿处理设备。

  猪粪尿处理设备及流程设计在发展过程中亦历经诸多变革,有猪粪尿一级处理 ( 仅固液分离 )、活性污泥法、厌气发酵法、生物发酵床法、及台糖公司研发之兼曝气二级处理法等。兼曝气二级处理法具有投资少、运转费用低、操作维修容易、处理效果佳、污泥少等优点,处理後水质均能符合政府放流水标准,已全面推广台糖公司所属各养猪场使用。

  除将粪尿废水予以妥善处理外,近来空气污染防治与生物性废弃物之处理亦成为众所瞩目之课题。由於猪只本身及废污处理场所特有之气味虽非有害,但深为人所厌恶诟病,所以台糖公司已大力推动猪场公园化,在猪场周边广植花木,如桂化、桉树、樟树、玉兰花等芳香性树种,以吸收过滤臭气,并喷 除臭剂、芳香剂,并着手研发环保饲料配方以资因应。

  前些日子所爆发之病死猪事件亦造成社会上不小的震撼,使鲜受注目之生物性废弃物处理之问题再次受到重视,台糖公司自行研发之高压蒸煮锅已可将新鲜胎衣、事故猪等废弃物经加压蒸煮、彻底消灭病原後,再回收做为良好蛋白质饲料供猪只食用。

政府养猪政策之变迁

  在民国 52 年以前养猪多属农村副业,政府并未设立明令政策推动。而後,为加速农村建设,政府开始推动综合性养猪计划,并自 57 年起决定 LYD 三品种杂交生产方式,奠定了日後台湾养猪业之发展基础。

  民国 60 ~ 68 年间可谓为养猪政策之发展阶段;政府不但积极筹设养猪专业区,鼓励增产,更在 64 年开始办理种猪登录及种猪性能检定,并大幅引进洋种猪,推动三品种杂交生产方式及采用商用配合饲料养猪。此时,养猪规模与头数均逐渐扩大,但因毛猪产销制度尚未建立,致使 68 年时发生猪源严重过剩及猪价暴跌之危机,而後政府动用基金收购毛猪才渡过危机。

  而後,农政单位为稳定猪价,於 69 年 5 月实施「毛猪产销调节方案」,采「内销为主,外销为辅」之原则,并编列毛猪价格安定基金予以机动支应。续推动多项毛猪产销调节措施,如管制大养猪场头数及规范其以供应外销市场为主、实施种母猪淘汰、建立产销管道及种猪供应体系,并於 73 年设立国家核心种猪场,致力提高饲料营养与饲养管理技术,使产能大幅改善,提增养猪户之经营利润,使养猪业投资者趋之若骘,造成另一次的产销失衡与严重的养猪污染问题。

  为有效解决养猪头数不断增加及养猪公害的问题,农政单位於 80 年 7 月开始实施「养猪政策调整方案」,为期六年,以「自给自足、逐年减少头数」为政策,各项养猪辅导措施均以解决养猪污染、建全产销管道、实施计划生产与契约供销、提升养猪技术及降低毛猪产销成本为主要目标。

养猪业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未来走向

  在当前环境下,台湾养猪产业欲求生存,必须与农业整体发展、农村规划、环保生态及国家经济建设等工作紧密配合。目前养猪业所面临的问题如次:

  1.生产效率出现衰退迹象,需强化经营管理,致力改善饲养环境与设备,以提升猪只性能。

  2.环保意识之高度扩张与抗争压力使养猪业者穷於应付,疲於奔命。由於未来本省人口密度仍持续增加,养猪污染与臭味防治的问题将日益受到重视,养猪业必须面临更严苛的考验。

  3.毛猪产销管道与调节途径仍需加强,且目前养猪业过度依赖日本市场,如何合理稳定维持猪价将成为重要之努力目标。

  4.加入 GATT 後,在贸易国际化、自由化之冲击声中,本省农业生产将面临经营效率、生存竞争及生产环境恶化等切身问题,养猪业者为提高产品竞争力,生产高品质且附加价值高之精致产品,并兼顾生态环境之维护,应将劳力密集的畜牧生产调整为技术密集之科技农业,才能因应未来农业之新潮流。

  本省养猪产业发展迄今,由於主客观因素之改变,已朝大规模、自动化、企业化之经营型态发展,未来随着畜牧、环保及建管等相关法令的日趋严格管制,再加上土地、人工成本的持续增加及加入 GATT 之冲击,养猪产业将面临脱胎换骨之全面转型与改革。故此,养猪业者应尽速自我调适,在政府辅导下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在不增加饲养头数的原则下,提高单位产能与产品品质,确保产品安全卫生,降低生产成本,使养猪产业真正成为一个零污染、健康的永续产业。

 

中国畜牧杂志第五十四册合订本

1995年七月号至1995年十二月号

第 27 卷 (95) 第 8 期 ( 61 ~ 66 )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网. 本网站图文系属茂群峪有限公司,内文之版权为该杂志社所有,非经本公司
及该杂志社正式书面同意,不得将全部或部分内容,转载於任何形式媒体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