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年度重要牛病诊断与防治研讨会
茨城病(lbaraki Disease)
吕荣修
台湾省家畜卫生试验所
由全亚洲制药公司主办,台湾省家畜卫生试验所技术开发协助之「八十四年度重要牛病诊断与防治研讨会」分别於元月12日在彰化县福兴乡,元月13日台南县新营市,2月9日屏东市及2月10日虎尾镇,共举办四场技术研讨会并聘请中兴大学冯翰鹏教授及省家畜卫生试验所吕荣修博士主持专题演讲,受到全省各地区养牛业者的热烈欢迎。
本病於 1959 ~ 60 年在日本大流行时,才由发生地茨城县初次分离到病毒,故取其地名命名为茨城病毒,本病毒系里奥病毒科 ( Reoviridae ) 之环状病毒 ( Orbivirus ),其大小约 50 mm 球形之病毒 ( 图 1 ),本病颇类似牛流行热或蓝舌病,在国外先进国家认为恶性之外来传染而被重视。
一、发生
茨城病发生的国家仅日本及韩国而已,在日本於 1959 ~ 60 年发生时,发生头数有 39,000 多头发病,发病率 1.96%,死亡率 0.2%,致死率达 10.3%。本省於 1987 ~ 1990 年,经笔者等调查本病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25、42、48 及 90%,而在 1990 年 7 月从嘉义县病牛大、小脑中首次分离到病毒,证明本病在台湾已有发生。
二、症状
本病多发於初夏至晚秋,雨季,且地形上处於低洼多湿地区亦较易发生本病,本病的特徵乃病毒感染後 7 ~ 14 日突然引起咽下障碍 ( 图 2 ),在感染初期呈轻度之发热 ( 37 ~ 40℃ ),精神及食欲减退、流泪、眼结膜的充血与肿胀、水样或脓样鼻汁、泡沫性之流涎,重病例於眼结膜或舌头会肿胀、并伸出口外,鼻镜,鼻腔内及口腔粘膜呈郁血、充血或坏死,鼻镜有痂皮。蹄冠部潮红、肿大溃疡及疼痛及跛脚。笔者所见的病例多呈流鼻汁 ( 图 3 ),并未发现咽喉头及舌麻痹,但在外阴部可见充血、肿胀、溃疡 ( 图 4 ) 及乳头溃疡,病媒可能是某种牛糠蚊,如 Culicoides variipennis, C. brevitarsis, C. oxystoma, C. punctatus 及 C. lungchiensis 等。
三、病理学变化
咽下障碍的病例,食道由浆膜至肌肉层可见出血及水肿,食道壁弛缓,第四胃粘膜呈充出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各脏器呈出血或水肿,如误咽食物者,其脏器出血或有坏死性病灶。
镜下,引起咽下障碍牛之食道,浆膜至肌层间有出血及水肿,横纹肌玻璃状变性,无构造,纤维芽细胞增多,变性之横纹肌呈融解消失,结缔组织细胞增多,其他尚可见心脏内外膜出血,心肌坏死,肾出血。
四、预防及治疗
可用活毒疫苗做一次皮下接种予以免疫,效果甚佳。对发病牛以对症疗法补充体液,以静脉或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或林格氏 ( Ringer ) 等液体补给水分。
中国畜牧杂第五十三册合订本
1995年一月号至1995年六月号
第 27 卷 (95) 第 3 期 ( 73 ~ 75)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网. 本网站图文系属茂群峪有限公司,内文之版权为该杂志社所有,非经本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