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水產服務專欄

魚類的寄生蟲(Ⅷ)

微孢子蟲

        微孢子蟲為一種繁殖力極強的細胞內寄生蟲,可寄生於魚類、爬蟲類、兩棲類及甲殼類等。於台灣養殖的鰻魚、香魚、石斑魚及一些觀賞魚皆有發生的報告,微孢子蟲於組織內造成腫瘤狀的異狀瘤,使器官或外表變形,雖很少直接造成死亡,但病程緩慢且治療困難,而影響到養殖物的商品價值。

◎病因:

        微孢子蟲屬原生動物門、微孢子蟲綱,台灣養殖魚類常發生的為:

        1. 鰻魚凹凸病微孢子蟲(pleistophora anguillarum)寄生鰻魚,造成患部肌肉萎縮,魚體軀幹出現不規則的凹凸病變。孢子呈卵圓形,大小約3~5μm×6~10μm。

        2. 香魚微孢子蟲(Glugla plecoglossi)

        寄生香魚形成大小約1~3mm米粒狀異狀瘤,孢子卵圓形或橢圓形,大小約5.0~6.1μm×2.0~2.6μm。

        微孢子蟲的傳染單位為孢子,單一宿主,不需中間宿主,孢子隨食物等被魚隻吞食後,於消化道中放出極絲,侵入宿主腸粘膜,芽胞漿(sporoplasm)穿透腸上皮細胞,隨血流到感染部位,於肌肉或內臟器官,進入細胞內開始進行分裂生殖與孢子生殖,產生大量的孢子,使宿主細胞腫大變形,形成肉眼可見的孢囊,孢囊破裂時,可由體表或腸道將孢子放於水中,隨食物被其他魚隻食入而侵入新宿主;孢子亦可侵入於卵中,隨卵而傳染。

◎症狀:

        1. 輕症感染或感染初期肉眼病變少,不易觀察。

        2. 中度感染時體表可見形狀不規則的白斑,逐漸擴大。

        3. 重症或感染後期於組織、體表、肌膜或肌肉可形成灰白色的腫瘤物,造成體表凹凸不平或骨骼變形切開病變部時可見許多白色大小約(1~3mm米粒狀的孢囊)。

        4. 依感染程度的不同,有時會出現不活潑、消瘦、體色變黑等非特異性的症狀。

◎診斷:

        1. 觀察體表腫瘤狀物或魚體變形等病變。

        2. 解剖病魚,於病變部可見白色或黃白色米粒狀的孢囊。

       3. 取孢囊內容物,以顯微鏡檢查,可觀察到許多微小的微孢子蟲孢子。

        4. 組織切片檢查。

        5. 螢光抗體檢查。

◎治療:

        尚無有效治療藥物,及早撈除病魚,加以燒毀或深埋,大量感染或幼苗可試用Fumagillin。

◎預防:

        1. 選購無病原的優良魚卵或魚苗。

        2. 隔離檢疫,限制移動,防止病原傳播。

        3. 曾感染微孢子蟲的魚池,需經充分曝曬再以生石灰及漂白水等消毒。

        (待續)

飼料營養雜誌(p.108∼111)─龍門水產、九七年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