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水產服務專欄

魚類的寄生蟲(Ⅴ)

卵圓鞭毛蟲

        卵圓鞭毛蟲屬原生動物界、肉足鞭毛門、植鞭綱、腰鞭毛蟲目,於淡海水皆有類似品種分布,淡水魚類感染時,體表常被覆一層硫磺粉樣的物質呈淡黃色,故稱為金粉病(Gold Dust Disease)或黃鏽病(Rust Disease)。海水魚類好發生於珊瑚礁魚類故又稱珊瑚魚病(Coral Fish Disease)或絲絨魚(Velvet Disease)。台灣以海水魚的卵圓鞭毛蟲為害較烈,常感染紅衫(黃臘鯽𡌅)、黑鯛等多種養殖魚類,造成養殖戶的損失。

◎病因:

        海水魚類的卵圓鞭毛蟲主為Amyloodinium ocellatum,主寄生於鰓與體表皮膚,寄生於魚體的蟲體呈梨型,大小約40~100μm,一端具根狀的突起(假根,rhizoid)用以固著及吸取營養,細胞核大小約5~15μm,需經染色才可看見。蟲體成熟後或魚隻死亡時,卵圓鞭毛蟲會脫離魚體,假根縮回細胞內,形成纖維質的孢囊,開始進行分裂複製仔蟲,約1~3天可形成256個仔蟲(dinospores,雙鞭毛小孢蟲,游泳子)。仔蟲大小約9~15μm,具二條鞭毛能游動找尋宿主,附著於鰓或體表組織後,鞭毛脫落形成根狀的纖毛穿入上皮細胞,進入寄生營養期,未寄生的仔蟲則於15-24小時死亡。

        海水卵圓鞭毛蟲最適宜的生活條件為水溫25~30℃,鹽度14~31ppt,pH7.3~7.6,於含大量溶解硝酸鹽的水池中最容易大量滋生。25℃時孢囊約3天即可形成256個仔蟲,10~20℃時孢囊內的分裂緩慢,10℃以下則不分裂,等環境條件適宜時再開始分裂繁殖。

        淡水卵圓鞭毛蟲形態與生活史等大致和海水卵圓鞭毛蟲類似,但寄生期蟲體不具澱粉顆粒,可用碘液染色區別,於分類上為Oodinium屬。

◎症狀:

        1. 魚體激癢,會磨擦魚體,造成表皮脫落出血。

        2. 體表形成灰白色斑點似絲絨,故稱絲絨病,淡水卵圓鞭毛蟲則會使魚隻的體表被上一層硫磺粉樣物後,呈淡黃色光澤,故稱金粉病。

        3. 鰓部嚴重感染時,呼吸加快,食慾不振,行動遲緩,浮出水面,呼吸困難。

◎診斷:

        1. 觀察症狀與肉眼病變,可見體表大量微細的小白點。

        2. 顯微鏡檢查體表粘液或鰓組織壓片,可見活動性不強的卵圓形蟲體,大約40~100μm。

◎治療:

        寄生期蟲體有時會被粘液所包圍,脫離魚體的孢囊外被纖維質物,二者藥物不易滲入,藥物主用來殺滅於水中游動的仔蟲,防止再寄生感染,治療時需配合水質水溫,以提高效果;水質不良有機質多的池塘,最好先流換水,改善水質,以免影響藥效。

        1. 藍天使(AV-70)

        2. ppm,每隔2天追加1~2ppm,連續藥浴5~10天。

        3. 福馬林(Formalin)

        25~30ppm,每3~4天一次,連續3~4次。

        4. 硫酸銅

        0.5~0.7ppm,每3~4天一次,連續3~4次。

        5. 淡水魚類對銅劑敏感,避免使用,可使用3.5%食鹽水治療,每次浸泡1~3分鐘,連續數天。

◎預防:

        1. 定期使用"可保淨",保持池底潔淨,並配合流換水減少有機質與硝酸鹽類的累積。

        2. 增強水流,可減少卵圓鞭毛蟲附著的機會。

        3. 初夏水溫上升時,特別注意卵圓鞭毛蟲的發生,若有發現感染時,及早以藍天使等處理,防止卵圓鞭毛蟲大量滋生。

        (待續)

飼料營養雜誌(p.104~107)─龍門水產、九七年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