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豬隻繁殖性能的趨勢

一、簡介

        美國豬場的繁殖成績不斷的在改進當中,如表1所示,每胎產仔頭數、每年每頭母豬產仔胎次以及每頭母豬年產上市肉豬頭數都不斷的增加。而且,1995年時每頭母豬年產上市肉豬頭數比1975年時多出41%。

表1. 美國豬場的平均繁殖成績─每胎產仔頭數.

母豬胎次和母豬年產肉豬頭數

西元 每胎產仔頭數 每年每頭母豬產仔胎次 每頭母豬年產上市肉豬頭數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1977

1976

1975

8.31

8.19

8.13

8.08

7.90

7.87

7.79

7.69

7.77

7.72

7.66

7.50

7.47

7.37

7.38

7.22

7.08

7.11

7.14

7.26

7.17

1.90

1.91

1.86

1.87

1.95

1.85

1.86

1.90

1.90

1.76

1.81

1.75

1.87

1.65

1.56

1.64

1.70

1.60

1.70

1.73

1.52

14.79

14.64

14.32

14.40

14.10

13.64

13.82

13.68

13.42

13.01

13.38

12.68

13.04

11.70

11.24

11.15

10.43

9.90

10.86

10.98

10.49

註:表源自USDA家畜屠宰、肉豬與豬隻報告

        雖然在表1中的數值可看出各項成績均有明顯的改善,但1995年的繁殖效率並沒有明顯的改善。將每胎產仔頭數乘以母豬每年產胎次所得的年生產頭數中可看出,全美國的平均母豬年產離乳仔豬頭數少於16頭,而且這個數字遠比成績較好的牧場平均22頭以上的水準差很多。

        繁殖成績好的牧場與繁殖成績差的牧場豬隻繁殖的效率相差懸殊。例如,1994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全美國豬場排名前三分之一者,在豬隻普查統計中,平均每胎離乳仔豬頭數為9.41頭(比全國的總平均值多出1.22頭);母豬年產仔胎次為2.43胎(比全國的總平均值多出0.52胎);每頭母豬年產離乳仔豬頭數為22.78頭(比全國的總平均值多出7.14頭仔豬)。然而這些排名前三分之一的豬場,平均母豬分娩間距為150天,每胎平均分娩10.53頭活仔豬;仔豬離乳前死亡率為10.5%。

        表2中列出1989年到1994年全美國豬隻普查調查資料中排名前百分之十的豬場離乳仔豬的成績。

表2. 美國前百分之十的母豬場生產成績─平均每胎產仔頭數、

每隻母豬平均年生產胎次和每年每頭母豬離乳的仔豬頭數

西元 每胎產仔頭數 每年每頭母豬產仔胎次 每頭母豬母豬離乳的仔豬頭數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1989

9.82

9.65

9.61

9.50

9.56

9.72

2.46

2.47

2.49

2.45

2.46

2.42

24.09

23.79

24.00

23.15

23.58

23.48

註:本表出自國際豬隻總數調查報告(1995)

        近20年來每頭母豬的豬肉產出量也不斷的增加。表3中列出近20年全美國年生產平均數值。1995年的平均每頭肉豬加工產出量比1975年多出20磅重。平均每年每頭母豬的豬肉產出量比1975年時多出61%。而且,母豬使用的胎次也比1975年時多出0.5倍。

表3. 加工產出量、每頭母豬的豬肉產量及母豬使用胎次

西元 每頭肉豬加工產出重量(磅) 每年每頭母豬的豬肉產量(磅) 母豬使用的胎次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1981

1980

1979

1978

1977

1976

1975

186

185

184

182

182

181

179

179

177

177

175

174

173

173

173

172

172

171

170

167

166

2784

2723

2643

2623

2574

2475

2482

2455

2382

2302

2366

2225

2263

2016

1933

1912

1790

1695

1835

1819

1728

3.06

2.92

3.03

2.92

3.00

2.85

2.69

2.82

3.00

2.77

2.74

2.58

2.54

2.74

2.61

2.49

2.54

2.72

2.59

2.89

2.54

註:表出自USDA家畜屠宰、肉豬與豬隻報告。

        除了繁殖成績的改善之外,豬種也同時被改良。例如,目前在美國所圈養的豬隻比以往的豬隻瘦。以上這些的改善可歸功於兩個原因:(一)養豬技術的改變。(二)產業結構的改變。

二、養豬技術的改變

        近二十年來豬隻是如何生產呢?它是何時興起的?又是誰改變了它呢?養豬技術的改變與直接影響豬肉產品如何興起的因素有關。養豬技術的改變導致豬隻繁殖成績改變的因素有很多:

        (一)室內養豬改善氣候不良的因素。優良的種豬,以及良好的懷孕期及哺乳期的設備提高了母豬的配種率,以及降低仔豬死亡的損失。

        (二)仔豬離乳日齡縮短,以及廣為接受的早期隔離斷奶制度,縮短了母豬分娩間距;同時,仔豬被母豬壓死的機率也降低,以往仔豬被壓死是離乳前最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三)良好的繁殖基因以及定期的育種制度可使母豬獲得比以往良好的母系,同時也改善了肉豬的屠體品質。

        (四)近年來商業養豬場大量的接受並使用人工授精的技術,使得多數的優良種公豬能更廣泛的運用。

        (五)除以上所列的各點之外,統進統出飼養制度可改善豬隻的健康狀況並減少豬隻死亡的損失。

三、產業結構的改變

        第二個主要影響美國豬隻繁殖成績改變的因素就是產業結構的改變─肉豬場規模的改變以及豬場所有權的改變。1975年時美國豬場平均規模為74.5頭肉豬。去年的平均規模為326.7頭肉豬,為1975年的四倍以上。就平均而言,所有的資料均顯示,豬場越大效益越高。豬場所有權、管理以及勞動的劃分使得豬場的規模變得非常大。目前在美國,豬場經營規模在10,000頭以上的母豬場有六個。養豬業最後會成為像其他的美國式企業─產業化。

        產業結構的改變,部份因為養豬技術的改變所導致的。養豬技術的改變迫使養豬場的飼養規模加大。例如,在大面積的畜舍中豬隻所需飼養面積的成本比較低。定期的育種制度(Terminal breeding programs)中需要額外的母豬場以選育新女豬、多點分工式的生產管理,促使每個點均有不同的勞工來負責。

        養豬技術、生產效率以及固定資產的規模之間的關係,會反應在每胎離乳乳頭數上。依據USDA'S 1966年9月份肉豬與豬隻調查報告(如表4所示),1995年間,養豬規模是2000頭型或2000頭以上者,每胎平均分娩仔豬頭數為8.7頭。然而,豬場規模在500到900頭型者每胎平均分娩仔豬頭數為8.025頭。相同的年份裡,養豬規模在100頭以下者,平均每胎產仔頭數只有7.2頭。

表4. 豬場規模與平均每胎產仔頭數的關係,1995

豬場規模(頭) 仔豬頭數/胎
1~99

100~499

500~999

1000~1999

2000及以上

全美國平均值

7.20

7.78

8.03

8.30

8.70

8.31

註:表源自USDA1996年9月肉豬與豬隻報告

        在20世紀中,美國的農業中有一個最明顯和永久不變的趨勢:那就是由多角化的牧場變成專一性的牧場。表5中列出1920、1950、1964、1974及1992年美國農業普查肉豬、乳牛、肉牛、綿羊和雞的分佈情形。

表5. 美國各種畜牧業所佔的比率

牧場動物種類 普查的年份(西元)
1920 1950 1964 1974 1992

肉牛

乳牛

8.4%

83.1%

75.2%

69.2%

90.5%

6.0%

75.5%

56.0%

67.8%

78.3%

7.4%

72.3%

34.2%

35.9%

38.3%

4.7%

65.0%

20.3%

17.4%

13.7%

4.2%

55.8%

9.9%

8.1%

4.6%

註:表源自美國農業普查報告

        為何牧場會專業化呢?第一個原因是效率。農業化會使牧場管理較佳,且工人的效率提高。換句話說,一個牧場只能做10件事時,我們不能要求他做50件事時會和做10件事的結果一樣好。第二個原因是員工。牧場無法承僱一位必須同時控制管理多項事物的人員。專業化時各項管理比較容易。而且,場主更有效率來運用勞工。有效的運用勞工則是大型企業管理的前驅。

        專業化的經營不只是提高生產的效率;同時也可產生較少且較大型的牧場。在美國的豬場越來越趨向於Ray Kroc所引用"麥當勞"式(McDonalds Restaurants)的經營理念,就如,先規劃出如何將各種事情做好。然後以高標準不斷重覆的檢查是否每件事均完成。

        以往美國的養豬場大都集中在玉米的主要生產地。這是很自然形成的。因為玉米佔養豬成本的三分之一。目前因為美國養豬場所需的穀物原料短缺,這顯示豬場並不一定要設在接近玉米生產的地方。而且,目前在美國幾乎所有的大型肉豬場只專注於豬肉的生產,直接從場外購買飼料原料,而非自己種植穀物。

四、大型養豬場

        在美國各州間養豬場規模由小變大的情形並不一致,表6中列出1995年年底所統計的數字,並列出養豬較多的前16個州,每州豬場規模在1000頭以上的豬場所佔各州養豬場的百分率。全美國的平均值是由1987年時佔34.9%增加到1995年時佔60%。北卡羅萊納州是養豬成長最快的州,如此迅速的成長主要是由於大型養豬場的增加。

表6. 1995年12月份美國各州,在養肉豬頭數在1000頭或以上型牧場所

佔各州牧場規模的百分比,以及各州母豬每胎產仔頭數的平均值

百分比 仔豬頭數/胎
北卡羅萊納

密蘇里

密西根

印第安納

賓夕法尼亞

明尼蘇達

喬治亞

堪薩斯

伊利諾

肯塔基

愛阿華

內布拉斯加

田納西

威斯康辛

南達科他

俄亥俄

全美國平均值

95.0

64.0

62.0

61.0

60.0

59.0

58.0

58.0

57.0

52.0

48.5

48.5

45.0

38.0

36.5

33.0

60.0

8.59

8.55

7.98

8.15

8.43

8.55

8.11

8.14

7.98

7.69

8.26

8.34

7.91

7.85

8.15

8.18

8.31

註:表源自美國USDA1995年12月肉豬及豬隻調查報告

        然而,大型牧場數目與每胎離乳頭數間並沒有很明顯的關係,但是,一般而言,州中豬場規模在1000頭或以上所佔各州養豬場的百分率比較低的州,其每胎離乳頭數低於全國的平均值。

五、長期的趨勢

        很多長期的趨勢導致美國擁有目前這種型態的養豬業。

        (一)增加豬肉的產量─從1930年起,美國豬肉的生產量以每年1.5%的速率增加;這個速率比美國人口以每年1.2%的速率快。

        (二)季節的趨勢─季節的原因導致大量的家豬野放系統轉變成室內養豬。每年十一月份的平均每日豬隻屠宰數比七月份多出20%。

        (三)提高生產率─從1935年起每年每頭母豬所生產的肉豬頭數以每年1.7%的速率增加。

        (四)降低生產成本─毛豬生產成本自1947年起,以每年2.7%的速率降低。作者本身期望以上的這些趨勢能夠不只在往後的幾年繼續維持,甚至在西元2000年以後都還繼續成長。

六、總論

        繼續提高豬隻繁殖成績是目前養豬業可能的趨勢。這一點可經由更新的養豬技術、更廣泛的運用可行的技術以及擴大豬場經營規模等方法來達成。

        調整貨物通貨膨脹的關係,豬價會繼續降低。這部份可能因為美國穀物供應計劃改變所導致玉米價錢降低的關係。但是,豬價降低最主要的因素是每胎產仔頭數增加。每年每頭母豬產仔胎次的增加、生長每磅體重所需的飼料量減少,以及肉豬屠體瘦肉率增加。以上這些因素導致每單位成本豬肉的產量比以往多很多。唯有當美國豬肉生產更有效率時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競爭。

        養豬技術的改變以及牧場結構的改變可解決豬隻生產的季節性及週期性的變化,而且這兩點在近期內將隨著養豬業的發展趨勢發展。例如,由中夏到晚秋的每日平均屠體重不可能一直都維持在20%的增加率。在豬價高低起伏的週期中,閹公豬及女豬的年平均價錢高低檔價差也不可能一直維持在30%的價差。

飼料營養雜誌(p.12∼20)─Dr. Ronald L. Rlain、九七年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