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廿一世紀之台灣畜牧業─
台灣省漁業發展方向與策略
一、未來十年國內供需預期發展:
(一)為配合六年國建計畫農業發展政策及當前漁業發展趨勢,養殖漁業之生產量在公元2000年將減少百分之十六。
(二)沿近海漁業由於西部沿海受工業污染及漁業資源減少之影響,未來將加強本省東部沿海及回游性漁業資源的開發,並配合漁場再造及資源保育觀念的加強,未來十年沿近海漁業將維持平穩的成長。
(三)遠洋漁業在加強國際漁業合作、集團經營、船員素質及資金等問題之規劃推動,未來十年將為重要之漁業增產角色。
(四)水產品之需求量,隨國民所得的提高,國人消費習性有漸趨向以健康、營養價值高之水產品為主,預估至公元2000年每人之年食魚量可達42.6公斤。
(五)國內水產品之生產量由於受以上各種因素之影響,預計至公元2000年為1,717,900公噸,十年間增加261,000公噸,增幅18%。
(六)由於國內水產品之增產幅度不大,而國人食魚量不斷增加,因此國內水產品自給率將由基準年:公元1990年91.3%下降到目標年公元2000年的88.0%。
表4. 臺灣地區水產品未來十年供需預期發展
民國79年 (公元1990年) |
民國89年 (公元2000年) |
十年增減 (%) |
|
生產量(千公噸) | 1,455 | 1,717 | +18 |
需求量(千公噸) | 1,594 | 1,952 | +22.4 |
自給率(%) | 91.3 | 88.0 | -3.3 |
二、所遭遇的問題:
(一)海洋漁業:
1. 因受各沿海國家相繼宣佈200浬經濟海域之後,作業漁場減少,因此拓展漁業合作是發展遠洋漁業當務之急,我國目前與外國漁業合作主要困難在於政治、經濟、外交等因素,使漁業合作糾紛迭起,故時有我國漁船、船員被他國軍警扣押糾紛,物質及精神均受重大損失。
2. 漁船船員缺乏問題:國民上船之意願低落,船員極度缺乏,將來以引進外籍或大陸船員發生紛爭之機會增加。
3. 發展栽培漁業在我國係屬首創,應如何來管理,如何再教育漁民,使其對栽培漁業之認識、暸解及參與。
4. 我國在工業掛帥的前題下,沿岸海域受工業廢水的污染日漸嚴重,如何防止海域污染是目前重要的課題。
(二)養殖漁業:
1. 有關養殖漁業區在土地及水源之運用亟需檢討,包括現有土地資源是否符合將來之最佳利用效益,水源取得之成本是否偏高及環境之污染是否克服等因素,並因此影響其生產模式,其發展方向是否為養殖經營管理企業化、生產科技化,仍待研究。
2. 在水土資源使用限制日趨嚴格下,養殖漁業發展空間將受限制,而貿易自由化將有更多低廉之水產品開放進口,且東南亞地區養殖漁業之快速發展,國內水產品外銷競爭力日趨減弱,生產目標將以國內市場需求為限。
三、發展策略:
(一)經濟手段
1. 海洋漁業:
(1)加強產銷經營及技術方面的國際漁業合佳以掌握市場控制魚價避免剝削,協助作業漁場補助,拓展漁業勢力範圍,同時可藉技術之交流革新,更在互惠的原則下有助於漁業合作的簽訂,以確保我國遠洋漁業之持續發展。
(2)公海上的漁業資源是人類有有的財產,但如漫無節制的開發,必然會導致資源的滅絕,因此必需有賴國際間的共同管理,以維護海洋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
(3)發展漁業科技、提高漁業生產效率、降低漁業生產成本,同時以市場為導向,推廣經濟效益較高之漁業,以增加生產效益,提高漁民所得。
(4)健全國內外漁業資訊服務系統提供漁業相關資訊,以供漁民作業參考。
(5)保護漁場環境,提高漁獲鮮度,以增進國民對食用水產品之信心。
2. 養殖漁業:
(1)為輔導大宗鹹水養殖魚、蝦、貝類產業產銷平衡,除加強放養量查報員之組織訓練,並掌握放養數量、提供漁訊、強化市場預警制度外,應儘速研擬設置重要魚種之平準基金,以平種魚價;同時加強漁會成立漁業生產合作社以輔導辦理共同運銷或直銷。
(2)加強養殖漁業生產區之運作,輔導使用離峰電力、統籌購買飼料以降低成本確保品質並加強運銷措施提高利潤。
(3)減少養殖面積,建立養殖專業區,提高養殖魚類品質。
(二)技術手段
1. 海洋漁業:
(1)我國對世界各國之相關漁業資訊相當缺乏,提供決策參考時嚴重不足,應儘量透過駐外單位或學術研究單位等人力蒐集建立基本資料庫,以供決策或研究之需。
(2)建立漁業金融體系充裕漁業融資,籌措漁業發展融資資金,建全漁業融資體系。
(3)積極輔導遠洋漁業龐大其經營規模,拓展國際漁業合作,並建立輔導管理制度,使其具有強大之國際競爭力 。
(4)為因應未來漁業發展之人力需求,必需調整我國現階段之水產教育,擬訂人力計畫,加速培育各項漁業人力。
(5)修訂漁業管理制度,加強漁船及船員管理,提高船員待遇,建立漁業秩序。
(6)評估訂定各類型漁船合理數量,並劃分漁區,限制不當漁法、漁具及作業季節,期能合理利用資源。
(7)實施栽培漁業,防治沿岸污染,改善漁場環境,藉由資源培育與管理來控制漁業生產力。
(8)加強資源、漁撈、加工保鮮試驗研究與推廣提昇技術水準並加速推動汰換改進漁船設備,並開發新漁場。
(9)配合當地環境及漁業條件積極規劃輔導遊釣等休閒漁業並納入管理。
(10)充實氣象報導、岸船通訊、漁船安全設備、設置專責單位負責求難及海上巡邏,以保障漁民生命財產安全。
(11)制定各項社會福利措施,提高海難救助金及保險給付,積極興建漁村公共設施,提昇漁民生活品質與漁村子弟教育。
2. 養殖漁業:
(1)加強淡水養殖魚類之肉質改善,配合水產加工研究,增加銷售管道,並開發淡水觀賞魚養殖技術。
(2)加強鰻魚產業制度,研究鰻苗生產及其他新品系鰻魚養殖技術,並引進或研究發展養殖生產自動化技術,以降低成本,減少淡水使用量,同時訂定水產用藥基準,宣導業者正確用藥,以提昇鰻魚產品品質。
(3)為防範沿海水質污染危及淺海養殖產業,除建議環保單位加強河川污染整治,建立污染預警系統外,擬加強辦理養殖生產環境之改善及養殖產品採樣檢測,同時調查各產業廢水污染對養殖生態環境之影響,故為環保工業農漁業施政之依據。
(4)加強高經濟海產魚、蝦類之繁養殖技術,推廣使海水養殖多樣化並積極研究開發外海箱網養殖技術,同時配合農委會所建立之,水產動物疾病防治體系,加強各區魚病防疫網之魚病研究工作。
(5)加強蝦類養殖生產區規劃,輔導純海水蝦類養殖或循環水養殖以減少淡水使用量,並加強研究優良蝦類培育技術,改善蝦苗繁殖場之人工育苗技術,另在行銷方面加強協調冷凍加工產業合作,以利產品外銷。
(6)漁業局依據各地區之養殖現況擬具全年養殖環境衛生及水產物之檢驗計畫,建立完整之魚塭生物污染及病菌基礎資料,掌握疫情並加強辦理漁民養殖技術改善講習,宣導正確養殖知識,以避免漁產品之污染。
(7)為建立養殖漁業供水制度,並配合養殖漁業生產區之規劃,擬具適當之供水制度並設置供水設施及維護管理組織,俾合理使用供應養殖用水,此外,對不合乎整體規劃效益之魚塭區,則輔導以循環水養殖設施解決洪水問題。
(三)法令規章
1. 海洋漁業:
(1)迅速訂定漁船法、漁港法、海外漁業合作法、水產資源保育管理辦法、沿近海漁業振興法、漁民福利及漁村經濟之相關法規,使漁業各類業務在執行上有所依據,俾能全面健全發展。
(2)嚴格執行非法捕魚及非法漁業經濟行為之法規以建立漁業生產秩序。
2. 養殖漁業:
(1)為加強養殖漁業之管理將依據漁業法,配合土地使用法令及水利法令研訂本省陸上經營養殖魚塭管理辦法且建立魚塭航測圖及基礎資料並配合養殖生產區之設置。對於經營養殖之魚塭研擬魚塭轉作計畫加以輔導訓練。
(2)由各縣市儘速辦理養殖漁業生產區之範圍劃定,爭取公共設施整建並輔導養殖具地方特色之漁產品,使生產還具有休閒觀光、生產等多元化功能。
(3)研訂養殖生產查報規定或制度以利計畫生產。
四、結語:
世界漁產量1989年為99,534,600公噸,十年間成長百分之37;臺灣地區漁產量約佔1%,同期成長百分之四十六,可見臺灣漁產量除排名第十九位外,成長率亦高於一般水平,但不可否認地開發中國家的快速發展,將是未來漁產的主流。
若以直線迴歸計算公元2000年漁產量,全世界預測可達133,778,870公噸,已開發國家成長趨飽和,而開發中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及中國大陸)狹其優渥的勞力及豐富的水產資源,佔有率將大幅提高,競爭力更強,屆時我們除而對漁場的競爭外,漁產品國際市場將有一番苦戰。因此要保持未來有利的地位,除必需突破世界200海浬經濟水域的漁場問題,產業體質的加強亦需注意。因此,2000年將是新的里程碑,漁業需勇敢地面對市場佔有力的轉變消費者需求變化,積極配合國際社會,增加國人食魚,提供高品質精緻的產品迎合國際市場,方能在公元2000年的世界漁產量及品質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轉載自農情報導)
飼料營養雜誌(p.104~107)•九一年第十二期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
有,非經本公司及該雜誌社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
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