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病專題

日本國立北海道大學獸醫學部

傳染病學講座

林子恩 郭登賦 兒玉洋

十、魚病疫苗

9.3 魚類所使用的藥物及相關問題

(1)化學療法劑:

如表 9–1 ~ 9–4 所列 9 個抗生素、4 個合成藥劑、7 個㙉喃劑、4 個磺胺劑,共計 24 種化學藥劑供參考。

(2)生物製劑:

隨著近年來化學藥劑的無效後,開發生物製劑 ( 即疫苗或菌苗 ) 變得相當重要。日本正在開發中的 6 個是弧菌症 ( Vibrio ),Aeromonas 感染症 ( Aeromonas  sp. ),類結節症 ( Pasteurella ),Norcardia 症 ( Norcardia  sp. ) 及鮭魚的 I P N、I H N。都以不活化疫苗方式來使用。

(3)一般化合物:

a. Machilite  greew :據毒,水中黴菌去除時用 2.5 - 4 ppm×1 小時/ 5–7 日×3 週流水添加或 0.2 - 0.5 ppm池中散佈。

b. Methylene  blue:水中黴菌或表在性害蟲去除時 1–5 ppm池中散佈。

c. Formalin:害蟲驅除 10 - 30 ppm池中散佈。

d.過錳酸鉀:害蟲驅除 3 - 5 ppm池中散佈。

e. Trichlonofonm ( 有機磷 ):害蟲驅除 0.2 - 0.5 ppm。

f.硫酸銅:害蟲驅除 0.5 - 1 ppm。

 

9.4 診療的基本技術

  魚病的發生多群體性,因此其診療法也以群體為對象,但對所謂玩賞魚則牽涉到外科技術或物理療法,對獸醫師是發揮專長的時候。

(1)診斷要領:

由於養殖池的集團式發病,允許多量剖檢病魚,因此由剖檢最能夠且容易進行診斷,而個別的疾病並不能解釋群體的發病現象。

a.早期發現:魚和一般陸地動物或人類一樣,疾病發現得早,愈能早做處理,治療效果愈能奏效。事實上,天候也影響魚的生理變化,對魚異樣的觀察稍有影響。

b.環境的觀察:做為一個診療魚病的獸醫工作人員,特別要留意季節和天候,因為疾病在各季節的消長,天候劇變影響的水質變化和魚類生理變化,都必要考慮。後者的例子如酸性雨 ( P H 4 - 5 ) 和水溫 3℃上下的變化都使魚的食慾低下。一位有經驗的獸醫師,在開始觀察魚體之前,對周遭的環境應先詳細觀察。

c.畜主的報告:對以下的重點,如畜主未涉及之時或未詳細報告時,應主動再問清楚,記錄之。

1.初發病的情形:異樣初出現是何時?死魚被檢出是何時?

2.病歷:該場過去的病歷曾經如何處理過,結果如何?

3.病況經過及預先做了何處理,投了何種藥劑?

4.魚的產地來源及購入徑路,應掌握實在的資料。

5.飼養期間、年齡及準備上市的預定時間。

6.飼料的種類、廠牌和給飼方法,是相當重要的。

7.水的來源及流水量:河川水的污染及地下水空氣過飽和溶存是常發生的問題。

8.飼養尾數,是推算飼養管理方式的正確與否及投藥的參考。

9.消毒、殺菌劑如何使用。劑量計算正確否。

d.臨床症狀的觀察:魚在水中的各種動作是提供診斷最好的資料方向,1.攝食量、搶食動作,2.異常的游泳表現,如上浮、開口、擦池壁、狂奔跳躍、蛇行迴旋、離群。

e.剖檢前的外觀檢查:外觀的異常充出血,顏色改變,肥瘦程度,眼及嘴吻的異常否,鰓蓋的閉鎖,都應詳加記錄。

 

9.5 投藥

(1)經口方法:

可分為膠囊投入及混合在飼料中給飼 2 種方法。前者多應用在觀賞魚行個別治療,後者對群體疾病時操作上省勞力,但效果頗受以下因素的影響,是為其缺點。

a.必需正確算出總重量,即數 10 尾的平均體重乘以推定尾數,這點相當難把握,常有誤差。過量投藥則易生藥害,不足則易造成抗藥性。

b.養殖現場對藥物之稱重,常忽略其精確性,且數百公斤的飼料與數公克的抗生素混合應小心混合才能均勻。

c.投藥時為求正確給藥,常在投藥前數日開始絕食,投藥當天減少飼料量,是故魚在投藥期間幾乎不生長,影響經營效益。

d.魚對化學物質的異味相當敏感,常把已嚥下口的飼料再吐出。

e.有 20 - 30%的水吞下口後自鰓逸散,且飼料與水接觸的瞬間少部分溶於水,故應考慮比常量多添加以補足這些損失。

f.因個體間攝食量的差異,所進入體內的劑量也有差異,如以多次投藥方式可以減少不均的缺失。

g.因病魚食慾已相當低下,故投藥餌時常造成健康魚的過量攝入,病魚卻不足。

(2)浸漬法:常用於疫苗或化學藥劑的經皮或經鰓投藥法,達成預防或治療的目的。對體表真菌、害蟲的驅除也是常用的方法。疫苗的浸漬法有所謂的“ 一浴法 ”和“ 二浴法 ”兩種,前者是直接浸漬魚體於疫苗液中,而二溶法則指以高張食鹽水 ( 5.32% ) 先浸 2 分鐘,再用疫苗液浸數分鐘,達到較好的效果。但浸漬法必需注意以下事項。

a.水溫、P H、光線影響藥物濃度及安全量,故投藥時得先檢查水質。

b.止水池的池水量計算稍困難,對於安全劑量小的應特別小心投藥。

c.注水口應停止注入,以高濃度短時間 ( 0.5 - 2 小時 ) 完成投藥。

(3)噴霧法:以噴霧器直接噴霧在鰓部達到目的。

 

10.1 魚病疫苗開發的歷史及現狀

  至目前為止,就魚病對策而言,已在魚群的衛生管理、遺傳改良、藥物治療以及免疫預防方面做了相當多的努力。但是,隨著高頻度地使用抗生素和化學藥物的結果,使得由藥物引起的環境污染,魚體內藥物殘留和藥物耐性菌的出現成為大家頭痛的問題。因此,以疫苗為中心的預防衛生,被認為今後越來越重要了。但是,和哺乳類及鳥類相比,有關魚病疫苗的研究歷史還非常淺。開發高效的魚病疫苗是當務之急。

  開發魚病疫苗的嘗試始於 1940 年代,首先是開發了 Aeromonas   salmonicida 的疫苗。乃將氯仿 ( chloroform ) 處理過的不活性菌體,經口投與鱒魚 ( Cutthroat  trout ),證明該疫苗有效,同時,對疫苗成分、不活性的方法、Ajuvant 及疫苗投與法等也做了很多研究。其方法也被應用於其它細菌性疾病。表一乃列舉了現在已上市的各種實用疫苗及其使用國家。

 

表 1:目前世界各國使用的主要魚病疫苗

疫               苗 國        名 投與方法 市販 檢定制度
  Vibrio  disease

 

 

 

 

  Furunculosis

 

  Enteric  vedmouth  disease

 

  澳 洲

  美 國

  挪 威

  丹麥、芬蘭、日本

  紐西蘭、瑞士

  英 國

  澳 洲

  美 國

  澳 洲

  美 國

  義大利

  噴霧、浸漬、注射

  噴霧、浸債

  浸漬、注射

  浸漬

  浸漬

 

  浸漬、注射

  注射

  噴霧、浸漬、注射

  噴霧、浸漬

  浸漬

 

 

 

 

 

 

 

 

  有關 Yersinia  ruckeri ( enteric  redmouth  disease 的病原菌 ) 疫苗的開發,首先報告於 1965 年,乃採用 Phenol 不活化菌體,經口或接種虹鱒。被免疫魚經攻擊其後,耐過率達到 90%,為本病的疫苗向商品化方向打下了基礎。目前使用的疫苗為福馬林不活化疫苗。

  另外,1970 年初在美國首先研製了弧菌病 ( Vibrio  disease ) 疫苗。隨後,世界各國也相繼開發出其死菌疫苗。已知 Vibrio 菌有數種血清型,因此,目前使用的疫苗多為多價疫苗。此外,enteric   vedmouth  disease 和 furunculosis 病的混合疫苗已達到實用化的程度。現在使用的疫苗中,Vibrio 病疫苗是最有效的魚病疫苗。

  除少數實用化疫苗外,更多的是尚處於研究階段,還未達到實用化的程度。主要被研究的疫苗對象有 Aeromonas  hydrophila 感染症,Edwardsiella  disease、Cowmnavis   disease、細菌性腎臟病 ( Bacterial  Ridney  disease )、Pasteurellosis、Streptococcosis、Nocardiosis 以及 Pseudomonas  disease。

  傳染性胰臟壞死症 ( 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 病毒性出血性散血症 ( viral  haemorrhagie  septicemia ) 和傳染性造血器壞死症 ( 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 等病毒性疾病的試驗疫苗也陸續被研製出來,但都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現在尚無病毒性疾病疫苗市販。

 

10.2 影響疫苗效果的諸因素

免疫疫苗的開發,其主要研究對象可分成以下幾個重點。

(1)防禦免疫反應的解析。

(2)免疫反應誘導抗原的性狀。

(3)抗原的大量生產。

(4)投與條件。

在此,就影響免疫效果的因素加以說明:

1.魚體重

  疫苗投與時機影響抗體產生所需的時間,抗體產生量及免疫持續期間。預防效果和魚體重有密切的關係。以 V. anguillarum 及 Y. ruckeri 的菌苗做浸漬免疫 ( batk  immunization ) 的效果實驗時,對體重 0.9 ~ 2.5 g 的鮭魚幼魚,投與後可獲得充分的預防效果。但是對體重 0.5 g 以下的幼魚,投與後就只得到較弱的免疫效果。免疫體重 1 g 的幼魚時,防禦效果可持續大約 120 天,2 g 幼魚時,約 180 天,4 g 以上的幼魚時,免疫效果能維持達一年以上。

  由以上的結果,對象 I P N、I H V 只在幼魚期流行的傳染病,必須考慮開發其它免疫預防法。在此,可以考慮移行抗體法。但至目前為止,有關魚類是否存在母子免疫的問題,持否定的意見較多。

2.水 溫

  抗體產生量及抗體產生所需的時間,或者二次免疫反應等魚類免疫反應易受環境水溫的影響。因此,要獲得充分的免疫效果時,就必需考慮水溫的重要因素。關於鯉魚,低水溫不僅會延遲抗體產生細胞的出現時間,而且使抗體產生量減少。用 V.  anguillarum 菌苗免疫不同水溫飼養的 Sockeye  Salmon 魚後,再用強毒細菌攻擊觀察其防禦效果的表現,在 10℃飼養時,免疫防禦效果 10 天後才能獲得,但在 18℃飼養時,只需 5 天就可獲得。在 4 ℃飼養時,獲得同樣的防禦效果花費天數更長,約 40 天。另外,在 6.7℃飼養的銀鮭,接種 A.  Salmonicida 的 LPS 後 4 週才能檢測出抗體,但在 17.8℃飼養時,一週後就可檢測出抗體。

3.緊迫因素 ( Stress )

  飼育水溫、飼養密度、水質等飼養環境條件變化,會使魚產生緊迫。red   sea  bream 魚在飼養時的水中鹽濃度、水溫急劇變化時,其血中類固醇含量顯著增加。同樣的現象在 Striped  bass 魚也可以觀察到。對鮭魚種種的緊迫因素不僅會使血中類固醇量增加,而且會影響抗體產生細胞數,抗體價及淋巴球反應性等免疫反應。

4.疫苗投與方法

  目前,主要疫苗投與法有以下四種:a.接種法 ( 注射法 ),b.浸漬法,c.噴霧法 ( Spray ) 或散佈法 ( Shower ) 和 d.經口法。

  從迅速性,效果性及易於調節投與抗體重而言,接種法乃為疫苗投與法中最理想的。在 V.  anguillarum 菌苗免疫鮭魚,觀察不同投與法的效果實驗時,腹腔內接種,一週後就會出現免疫效果。和其相比,浸漬或噴霧法,約於 6 週後才有防禦效果,經口法,所需時間更長,大約 6 週至 8 週。但接種法也有其缺點,一是得花費大量的勞力,二是需技術熟練的操作者。特別在野外作業,接種大量幼魚時更顯得此方法不實用。和接種法相比,浸漬法一次則可以免疫大量的魚,甚為方便。此法乃將魚直接放入疫苗液中浸漬或放入高張溶液中浸漬。僅十多秒鐘就可獲得較好的免疫效果。含有抗原的高張溶液浸漬魚時,抗原會比一般溶液高效率地滲透進血液中。噴霧法或散佈法和浸漬法一樣,一次可以免疫大量的魚的優點,而且效果良好。

  和以上三種投與法相比,經口法可以大大地減少不必需的緊迫,且操作者不需花費太多的勞力,為本法的優點。本法的缺點是防禦效果較差,需要多量的抗原,並且不易控制投與抗原量。用 V.  anguillarum 抗原經口投與歐洲產的 Plaice 魚時,腸管粘液中的抗體價比血清中的要高。但用腹腔內接種或皮下接種時,腸管或皮膚粘液中的抗體價比血中抗體價要低,明顯地可以看出不同的投與法影響抗體產生。因此,就腸管感染症而言,可以檢討經口法來免疫。

5.抗原的種類

  抗原的理化學性狀影響抗原進入魚體及免疫抗體的產生。目前實用的疫苗幾乎都是福馬林不活化菌苗。用浸漬法或噴霧法投與時,抗原進入魚體內經路主要有:鰓或頭部、側線 ( lateral  line )。但不論何種經路,菌苗直接進入魚體內是很難理解的。用 V.  anguillarum 菌苗投與虹鱒的實驗結果表示,使用全菌體不如使用可溶性有效抗原更容易進入魚體。因此,今後有必要多考慮利用可溶性有效抗原或菌體成分來進行免疫魚類。實驗證明,像 V.  anguillarum、Y.  ruckeri 及 E.  tarda 的脂多糖類 ( L P S ) 是優良的感染防禦抗原對魚也沒有毒性,因此,由其引起的細菌性疾病可以考慮使用 L P S 作為免疫抗原。

6.活疫苗

  對哺乳類及鳥類,弱毒性或無毒性的活菌或病毒常做為疫苗來使用。被接種的動物不僅不發病,且保持感染性及免疫性。因抗原在體內可以增殖,所以用較少的投與量就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

  關於魚類的 V H S 病毒及 I P N 病毒的弱毒化及無毒化,以及免疫效果的研究早有報告。但是,有無毒力的突然回復變異以及對宿主以外的魚種有無病原性都是應該檢討的問題。因為原先認為 I P N 僅是鮭魚科學的疾病,但後來從鰻魚、他種淡水魚、海水魚及貝等軟體動物也分離出 I P N 病毒或類似病毒。因此,目前使用活疫苗尚不安全。1984 年 O I E 會議上得出同樣的結論。

7. Adjuvant

  使用 Adjuvant 將提高魚的免疫效果,在虹鱒體內的抗原隨 Adjuvant 的添加而大大地增加了免疫效果。Adjuvant 還具有非特異性的免疫活性化能力,乃為免疫效果的一部份。將 A.   salmonicida 的菌苗加在已做成的 Mycobacterium  butyricum 的 Adjuvant 一起免疫魚時,不僅對 A.  salmonicida,而且對 A.  hydrophila 及 V.   ordalii 也都有防禦效果。僅用 Adjuvant 接種後的銀鮭,對以上的細菌攻擊也產生了部分的防禦效果。免疫活性化因子被認為在 M.  butyricum 內存在,能非特異地使吞食細胞活性化起來。

  目前,雖用抗原和 Adjuvant 混合液注射可以獲得較好的防禦能。但今後仍期待開發可用於簡便易行的投與法 ( 浸漬法、噴霧法 ) 的 Adjuvant 來。

 

10.3 結 論

  以上主要說明了魚用疫苗的開發歷史,現今及今後面臨的問題。最近 20 年,有關魚病免疫反應的研究報告很多,已經有了較多的了解。魚類的防禦機構非常完整,且有組織的構造,和高等脊椎動物相比並不遜色。但是,各個的免疫反應及感染防禦的關係尚不太清楚。不同感染經路引起的免疫反應當然不同。魚類產生的抗體不全部和感染防禦有關。有關感染防禦的免疫反應,或適當地選擇引起抗體產生的抗原,及對病原體的感染方式和宿主的免疫反應做有系統的考慮,乃是將來研究的課題。

 

飼料營養雜誌第七冊合訂本

1990年第1期至1990年第6期

九○年.第一期 ( 81 ~ 87 )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
有,非經本公司及該雜誌社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
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