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魚飼料之維生素添加物之重要性及其需要(下)

        在前面之報告討論脂溶性維生素A1、D3、E、K3與膽鹼及肌醇之添加,現在討論其他水溶性維生素。

(1)維生素B1

        維生素B1缺乏之臨床徵狀,顯現飼料採食量減低,生長不良、身體平衡不良、痙、肝臟損害及死亡率高。維生素B1之需要量隨著飼料中碳水化合物之增加而增加(Tiemann與Juerss,1978)。當水溫較高與緊迫之情況下,亦導致其需要量增加。維生素B1供應最好之指標為transketolase之活性,因此其缺乏可在臨床症狀發生前即被檢出。Aoe (1969)即指稱飼料中未添加維生素B1時,在試驗後之數週死亡率顯著增加。其肝臟重量亦顯著地較維生素B1 50毫克添加組為低。當維生素B1缺乏日糧中,每公斤飼料添加50毫克後數日,其缺乏症狀即消失。

        如魚飼予魚或魚之廢棄物,必須注意大部份淡水魚及鯡魚身體含有thiminase。能分解維生素B1 (thiamin)並使其無活性。因此飼料中之thiminases應在飼養前加熱使不活化。

(2)維生素B2

        B2缺乏之明顯徵狀為食慾不佳、鰓、鰓蓋、鰭緣壞死,眼睛晶狀體模糊及高死亡率與生長降低。在鱒魚維生素B2需要量方面已有許多資料。McLaren等(1947)證明每公斤飼料應為5~15毫克,然而Phillips (1947)則研究證實每公斤飼料之適當添加量為35毫克。Hughes等(1981)稱維生素B2之需要量為每公斤飼料含3毫克,而Takcuchi等(1980)發現每公斤飼料含6毫克時肝中之貯存量最高。Woodward (1985)亦證明在日糧含40%之粗蛋白質時,每公斤飼料B2之最大需要量為6.6毫克,此已在各種情況下加以確定。在虹鱒每公斤飼料過量添加至600毫克時,對生長並無不良影響(Hughes 1984)。

(3)維生素B6

        維生素B6為蛋白質代謝中心位置之輔鋛。缺乏維生素B6之明顯臨床徵狀為癲𠕇性痙、呼吸加速、高死亡率及急速死亡。

        其在蛋白質代謝之功能方面,顯然的,魚採食較高蛋白質與改善生體重之情況下,維生素B6之需要量亦增加。Phillips與Brockway (1957)發現各種鮭魚每公斤體重或每日維生素B6之需要量為0.225~0.250毫克。在採食量為體重之2%時,可由此推論為每公斤飼料為12毫克。Leith等(1985)發現每公斤飼料含15毫克之B6即足夠提供適當之生長與飼料利用率。

(4)泛   酸

        缺乏徵狀顯示生長減退、食慾減低、鰓腫脹與粘著及高死亡率。由在肝臟中最大貯存量而言,Phillips (1949)推算每公斤體重與每天之需要量為0.97~1.25毫克。此相當於每公斤飼料含50~60毫克。Karges與Woodward (1984)以含。或40毫克泛酸之半合成日糧飼魚,其缺乏徵狀可由添加而完全免除。

(5)菸鹼酸

        臨床缺乏徵狀顯示生長遲緩、食慾減退、飼料利用率不佳、皮膚受損及貧血。依據Poston與Combs (1980)稱鮭魚類無法有效地利用飼料中之色胺酸做為菸鹼酸之前驅物。在實用上每公斤飼料添加超過100毫克已證明是適當的。

(6)生物素

        生物素缺乏徵狀顯示生長不良及飼料利用率不佳,增加死亡率,鰓片退化及皮膚受損,此稱為"藍粘液症(blue slime disease)"。

        假使日糧中含高量之魚粉,則生物素極少缺乏。Castledine等(1978)以含魚粉之飼料每公斤添加250~500或1000ug飼魚,發現各種含量之間其生長並無差異。但飼料中含較高量者,其肝臟中之生物素濃度上昇。假使日糧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時,則加劇生物素之缺乏,此由Walton等(1985)研究顯示以含有或不含澱粉,並分別每公斤飼料添加。或5毫克之生物素飼養而獲得證實。雖然未添加生物素者並無典型之缺乏徵狀,但生長與飼料利用效率幾乎減半。

(7)葉   酸

        臨床缺乏症狀顯示生長減低、食慾減退、飼料效率不佳、貧血、鰓蒼白、無尾鰭及死亡率提高。整體而言,冷水魚葉酸需要量之可利用資料很少,McLaren等(1947)稱年輕鱒魚與鮭魚每公斤飼料應添加1.0~5.0毫克。Steffens (1985)認為每公斤飼料添加5毫克已可完全符合需要量。對氨安息香酸(Para-aminobenzoic acid)為葉酸之前驅物,雖有時用於幼魚飼料,但一般並不被視為是魚必需之飼料成分。

(8)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在生長、血液構成及各種代謝過程相當重要。其對丙酸之利用更重要,典型之缺乏徵狀為貧血。

        飼料中添加維生素B12之量確定,因無法確定各種魚腸道中之微生物能合成多少量之維生素B12。不同適當含量之鈷可用於魚對維生素B12之合成。魚飼料中每公斤添加30~40ug之維生素B12,可以改善虹鱒幼苗與幼魚之生長(Trofimova, 1962)。

(9)維生素C

        典型之維生素C缺乏徵狀為脊椎側彎(Scoliosis)與脊椎前彎(Iordosis)。

        當虹鱒4個月齡,平均體重2~3克時,飼予缺維生素C之日糧,經53週之試驗,與供給適量維生素C者比較,顯著地增重較慢。同時缺維生素C者之體重平均僅185克,而飼予每公斤飼料含160毫克者之平均體重為390克。血球容積與血漿中之遊離脂肪酸在維生素缺乏組降低甚多,但維生素C缺乏組之血漿膽固醇與甘油三酯含量則上升(John等1979)。

        缺乏徵狀隨著魚體重之增加而出現。當幼魚飼予缺乏維生素C之日糧,其明顯之徵狀在其體重增加10倍後出現。水溫亦影響維生素C缺乏後缺乏徵狀出現之時間。在較高水溫下,其缺乏徵狀出現較快(Halrer等1975)。依據Tucker與Halver (1984)稱抗壞血酸-2-硫酸鹽為鱒魚維生素C之主要貯存形式,當需要時,於中間代謝轉變成維生素C。

        在多數之研究發現,添加較需要量為高之維生素C,在預防缺乏徵狀有正的肯定的效果。受傷之虹鱒,唯有在最高維生素C添加量(每公斤飼料1000毫克)時,能使傷處快速癒合,在低水準供應下,顯然地無法由其前驅物(D-葡萄糖或D-半乳糖)合成維生素C。Sato等(1982)亦報告在鱒魚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有正的效果,其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一 鱒   魚  飼  料  中  添  加  維  生  素   C  之  影  響
使        用        領        域 添加量(mg/kg) 效                     果
最        低        需        要

實    際   飼   料   使   用

具添加效果之推薦劑量

20

100

500

未出現脊椎彎曲

正 常 膠質 形 成

避免感染與緊迫

4.實際飼養之總結

        在大部份之情況下,維生素需要量由科學之試驗即在標準化與精確地界定試驗條件下可推論出,但實際上魚之繁殖條件通常具不均一之弊病:飼養密度高,感染疾病之壓力大與常遭遇所使用飼料成分中維生素含量之變異大。

        在Murai等(1981)之試驗中,所使用之維生素預拌劑含Halves預拌劑H440 (Halver 1957)之所有維生素之二倍,以鮭魚幼魚飼料增加0,1,2,3及4%進行試驗,並以適用鱒魚飼料做為對照組。結果顯示不添加維生素預拌劑,導致生長成績不良與13%之死亡率,添加1%維生素預拌劑與對照組比較成績最佳。維生素添加於飼料中之量,以維生素預拌劑1%之比例列於下表:

 

表二 實    用   日   糧   維   生    素   添   加   量(每公斤鮭魚飼料之毫克數)(依據Murai等1981)
維   生   素 每公斤飼料之添加量(毫克)
B1

B2

B6

B12

生物素

葉酸

菸鹼酸

泛酸

氯化膽鹼

肌醇

C

A

D3

E

K3

10

40

10

0.02

10

30

150

100

1000

400

200

NDA

NDA

80

8

NDA=無資料可用。Halvers之試驗飼料含鱈魚肝油,因此日糧中之維生素A與D3含量將不會變動。

 

飼料營養雜誌(94~97)-許振忠.八九年十二期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
有,非經本公司及該雜誌社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
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