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栽培漁業應有的觀念與作法

一、前 言

農委會有鑑於重新調整台灣周圍海域漁業,積極發展海洋放牧式的栽培漁業及淺海養殖事業,以充分發展本土資源潛力之迫切需要,自民國67年起,即將沿近海漁業資源保護及培育之栽培漁業工作列為重要的漁業施政計畫,大力推動各項漁業資源保護、管理及培育等先驅性措施。

農委會並於75年2月間召開之全國第三次科技會議中針對發展栽培漁業有關之技術開發、建立組織系統、制定法制等方面,提出具體的目標與策略。自77年度起「栽培漁業體系之建立與運作」並已列入農委會國家級研究計畫,加強辦理。另為配合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十年長程計畫農委會自行推動之農業科技「中程計畫」亦將發展栽培漁業列入項目之一,將分年納入農委會相關計畫積極推動。

至今為止,倡議發展栽培漁業言論甚多,國內亦在逐漸的起步,例如有關單位已於近年來開始實施部分種苗之放流工作,設立資源保護區及海洋牧場等,但是步調仍緩慢而不一致,特別是在放流海域生態環境的綜合調查與規劃,中間育成技術的開發、成長率及活存率,洄游路徑等生活史的研究及標幟放流等效益評估技術的開發,資料管理技術及法規的配合等,有些才剛起步,有些則尚未見動靜,都必須儘速動員相關科技及行政人特點:(1)主要發生於生產母豬,(2)被感染母豬無任何臨床症狀的肉眼病變,(3)用SPA-ELISA檢測,豬瘟抗體水平低於保護值(OD值<0.3),對豬瘟疫苗的免疫應答能力很差,(4)感染母豬能垂直傳播給一代,為非典型豬瘟的傳染源。

4.控制或消滅非典型豬瘟的關健措施是及時淘汰隱性感染的母豬,而診斷隱性豬瘟的主要根據是測定其體液中豬瘟抗體水平的高低,目前測定豬瘟抗體常用的方法是SPA-ELISA法,然而此法在我國常不能普及亦未被重視,造成非典型豬瘟在一些豬場長期流行,由於誤診為其他疾病,往往濫用藥物治療,反覆接種疫苗防制效果無效,給養豬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這種瘟已成為一些地區流行的新動向。

5.生產母豬感染隱性豬瘟的說法不一,據報導可能是因免疫錯誤或其他因素造成母豬的免疫機能減退,一旦感染豬瘟病毒後,雖不出現臨床症狀,但病毒可通過胎盤傳染給仔豬,其中少數於出生不久即因豬瘟而死亡。大部份則成為帶毒仔豬,這些仔豬由於在哺乳期間可以從母豬中獲得抗體,雖然經過免疫接種,因其免疫應答下降,當仔豬體內抗原、抗體不能保護動態平衡時,就可能發生非典型豬瘟。

仔豬腹瀉性疾病的發生和防治

仔豬腹瀉是豬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它不僅給養豬業帶來豬只死亡的直接損失和大量醫藥費用的支出,還影響到幸存豬的生長發育,近年來仔豬腹瀉在一些地區和豬場的流行日趨嚴重,已成為制約養豬經濟效益的一種重要因素,所謂仔豬腹瀉性疾病,本文指的是在4個月齡以內的小豬,尤其是哺乳期間的仔豬,表現以腹瀉為主要症狀的流行性疾病,由於這類疾病的病原繁多,病因複雜,而且往往是由幾種疾病併發或繼發感染,給診斷和防治工作增加了難度,仔豬腹瀉也是全球性的疾病,受到各國養豬工作者的關注,鑒於目前尚無理想(安全有效、多聯多價、使用方便)的疫苗問世,為了有效地控制本病,使追蹤放流種苗之成長、活存率、移動範圍及回收率,並進行經濟效益分析,檢討各個環節之得失,以作為爾後放流改進之依據。

四、農委會推展栽培漁業之先驅性工作現況

有關栽培漁業目前推動之先驅性工作,大致分為兩方面:

(一)配合地方政府共同推動之實務性工作,包括:

大面積淺海養殖區的規劃開發。

漁業資源保育區的設置及其生態調查與效益評估。

人工魚礁的投放、改造漁場環境。

重要經濟魚、蝦、貝類種苗的放流。

調整沿岸漁業生產結構。

(二)積極督導推動栽培漁業之基礎試驗研究,包括:

經濟魚、蝦、貝、藻類等基礎生活史的調查研究。

沿岸漁場環境的調查研究。

沿岸海域的污染偵測防治。

聚魚、消波等海岸工程技術的開發研究。

歷年來主要之執行概況簡述如下:

(一)在基隆、宜蘭、台北、苗栗、雲林、嘉義、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澎湖等十一個沿海縣市規劃設置沿岸漁業資源保育區。目前已設有保育區廿五處,保護水域面積約達4,360公頃,分別對於九孔、龍蝦、文蛤、西施貝、國姓蟯貝、鐘螺、海膽以及紫菜、石花菜等高經濟價值漁業資源予以適當的保護與管理,俟其成長至可採捕規格時,再開放供當地漁民捕撈,以達保護漁業資源及提高漁民收益的雙重目的。

(二)在各保育區內逐年進行人工孵化魚貝種苗之放流,實施之種類包括九孔貝苗、蝦苗、文蛤苗、國姓蟯貝苗、西施貝苗,同時並在宜蘭、台北、屏東、花蓮、台東等縣之保育區內建造專供九孔或龍蝦棲息之小型人工魚礁,以改善沿岸生態環境以及漁業資源之培育。

(三)農委會(前農復會、農發會)自民國62年度起,即在中央加強農建補助計畫項下編列經費配合省及地方預算,在基隆、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高雄、屏東、澎湖、宜蘭、花蓮、台東等十二縣市沿海選擇適合設置人工魚礁區卅一處海域投放人工魚礁、截至76年度止,共投放各式人工魚礁兩萬多座。

(四)自76年度起開始推動之「栽培漁業體系之建立與運作」計畫,已以團隊合作之方式進行下列研究項目:

九孔資源、生活史及漁場環境之調查研究。

雙殼貝資源、生活史及漁場環境之調查研究。

蝦類資源、生活史及漁場環境之調查研究。

鯛類栽培漁業體系及運作之建立。

台灣沿岸海藻資源及其人工栽培之研究。

五、檢討與建議

栽培漁業不是空洞的口號,而必須實實在在,循秩漸進方可能水到渠成。當我們對長期生態資料的搜集愈完整,對環境的掌握愈確實,實施栽培漁業的成效也才愈顯著。尤其栽培漁業是利用公共水域來增加資源,其公共投資至為龐大,在錯綜複雜的生態系中,針對某些種類,從事種苗人工放流以期增大其資源量,猶如在雜草叢生的田圃栽培我們所希望的作物,並非輕而易舉的事。如果無任何基礎資料作依據,不論是從事人工魚礁的投放或是種苗的放流,公共投資之浪費幾無可避免。

發展栽培漁業實為對我國漁業科技實力之一項考驗。過去幾年來我國漁業發展迅速,無論是在養殖漁業或海洋漁業之發展均有豐碩的成果與表現,但是在發達的產業背後,我們不免要自問是否有深厚的科技水準與踏實的基本調查研究來支持產業的發展?是否有能力將我們傳統的「捕撈型」漁業轉型為兼顧資源維護與栽培的「資源管理型」漁業經營型態。日本早在廿五年前即開始展開栽培漁業之先驅工作。目前在「日本栽培漁業協會」之下計有國營栽培漁業中心十四所,縣營栽培漁業中心卅七所,遍佈於全國各地。結合有關的大學、國立水產研究所、縣立水產試驗所、地方政府以及民間團體,在政府之經費大力支援下,積極推動全國沿岸海域之栽培漁業。目前在日本所實施人工繁殖放流種苗已達八十種之多,其中最重要者有帆立貝、斑節蝦、砂蝦、𦴩仔、鮑魚、嘉臘魚、海膽類、比目魚與血蛤等。近年來日本沿岸漁業經實施栽培漁業己漸漸復甦,多年努力之心血,逐漸開花結果,但其背後之努力與執著都是我們在讚嘆之餘應深切瞭解與體會的。

栽培漁業祇是一種觀念,依各種主客觀之條件而有不同層次的作法。由於栽培漁業之運作體系至為複雜,若非有周詳的規劃調查與評估改進,實不容易見到其成效。栽培漁業已列為我國漁業發展之重要方向之一,今後政府並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配合栽培漁業之發展。台灣有那些海域適宜發展栽培漁業?應以那些種類為對象?宜以何種大小、多少數量放流?從那裡獲得種苗?如何輸送?如何中間育成?何時放流?如何執行漁業管理?如何進行放流效果追蹤調查?針對這些問題加以妥善規劃後,才能積極展開放流工作。因此在目前階段似不宜急於仿效日本栽培漁業之各項措施,而應學習其精神與內涵,按步就班踏踏實實做好下列工作,以奠定將來全面實施栽培漁業之基礎。

(一)為確實客觀評估種苗放流及其經濟效益,應建立長期完整的漁獲統計資料與系統。

(二)政策性鼓勵有關重要經濟魚蝦貝類生活史及台灣沿岸海域漁場環境調查之基礎研究,以落實栽培漁業之實施。

(三)河口與內灣水域為多種水產動物之哺育場,因此保護河口與內灣水域之生態環境為培育漁業資源不容忽視的工作,應針對有關的河口與內灣設置漁業資源保育區並嚴格防止污染並確實執行漁業管理與保育措施。
飼料營養雜誌(106~110)

88年.第7期─謝大文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
有,非經本公司及該雜誌社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
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