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獨霸南台灣.虱目魚傳奇褪色

養殖草蝦高利得.好光景及時把握

編輯部

當你到夜市或餐館,叫碗熱騰騰虱目魚粥,大快朵頤之時,或許不知道,獨霸南台灣鹹水魚塭兩、三百年之久之虱目魚已逐漸沒落了,落日餘暉下網捕虱目魚北運的特殊景色,將不再是魚塭區裡的唯一特寫鏡頭;也就是說,霸主的地位已有被蝦兵取代的趨勢。

說起虱目魚的生平,可說與很多魚類大不相同,牠是在海水裡孵育,由漁民撈捕魚苗,改養在摻雜有淡水的鹹水魚塭成長,這兩年更是高明,在純淡水的魚塭裡,牠也同樣飛躍、成長,成了典型的鹹、淡水「兩棲魚類」。其實,牠不僅有鹼、淡通吃的特性,傳統的虱目魚養殖,更是與一般魚類相異,每當寒冬來臨,還不能上桌的魚苗,被趕到以茅草、蔗葉覆蓋的越冬溝度過冬天,等到春暖花開才回到魚塭,而在越冬期間,魚塭的水放光曝晒,培養苔類作為虱目魚來年的食物。

為什麼叫牠虱目魚呢?雖然經過多方考證,仍是眾說紛紜。比較可靠的說法,應是以「莫說無名得大名,中流絕島紀延平;細鱗亦有英雄氣,抵死星星眼尚明。」一詩詠誦虱目魚的詩人蔡漁笙的「解釋」。他說,虱目魚原名「麻虱目」,乃是「莫說無」的訛諧音,據老輩說,鄭成功復台之時,軍人苦無鮮魚可食,延平郡王乃指海而說:「莫說無!此間撒網可得魚也。」軍人遂撒網而捕,滿載而歸,所以又稱為「國姓魚」,讓此魚的名稱來自和\鄭成功扯上關係,平添幾許傳奇。

根據農漁機關的統計,74年底還是虱目魚的鼎盛時期,自雲嘉而高屏地區,全省計有1萬3千餘公頃的虱目魚塭,每年供應全台風味鮮美的虱目魚,其中台南縣就佔了5、6千公頃,而包括草蝦在內的各種蝦類養殖面積,才不過4千餘公頃;只不過兩年的時間,鹼水魚塭養殖虱目魚和草蝦的消長幅度很大,據非正式估計,虱目魚養殖面積已減到1萬公頃以下,而草蝦魚塭含新闢建的在內,預料已突破1萬公頃大關,彼此至少已是「勢均力敵」的局面了,以台南縣為例,兩年前草蝦魚塭是1千1百公頃,而今約在3千公頃,成長的幅度驚人。省水產試驗所台南分所所長丁雲源估計,兩三年內鹼水魚塭更將大部分成為蝦兵蝦將的天下。

丁雲源所長指出,虱目魚養殖業逐漸沒落,主要是市場的導向問題,近幾年來,養虱目魚1公頃賺個兩、三萬元,已是很高明的了,但絕大多數塭主都虧得叫苦連天,因為虱目魚的價格太低了。反觀草蝦,每公頃賺個二三十萬元實是稀鬆平常,特別是去年韋恩、艾貝颱風來襲,將雲林縣大面積的草蝦魚塭一掃而光,更使台南縣及高雄、屏東的漁民大賺特賺,存活率高的魚塭一公頃獲利高達五、六十萬元,難怪漁民趨之若鶩,紛紛棄虱目魚而養草蝦了。

有人分析,虱目魚不再吃香,除了蝦類等高級魚貝類的競爭之外,本身刺多的致命傷也不無關係,有些老饕很愛虱目魚的鮮美,可是為了刺多卻不得不割愛。當然,淡水魚塭養虱目魚不必越冬,大量深入養殖的供應量大,可惜魚肉稍有臭土味,消費者自然產生虱目魚不若從前好吃的印象。

台南縣政府農業局長李國堂說,草蝦聲勢漸大而「排擠」了虱目魚,關鍵在於日本、美國草蝦市場的打開,歐洲市場也在開拓,而人工繁殖蝦苗的技術突破更助長其氣勢。不過丁雲源所長認為,台灣草蝦養殖應該還有幾年「好光景」,但是面對泰國、菲律賓、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甚至中南美洲國家也都積極進行養殖事業的挑戰來看,如不努力在生產成本方面尋求降低,更注意養殖衛生環境的勿被污染,維持蝦品的品質,那生產過剩或蝦品衛生有問題而賣不出去的困境,也並非不可能出現。

(摘自聯合報)

飼料營養雜誌第二冊合訂本

1987年一月號至1987年十二月號

飼料營養:1987年第五期 (78)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
有,非經本公司及該雜誌社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
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