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蛋下降症之簡介與其防治
林德田、許天來
台灣家畜衛生試驗所
一、前言
產蛋下降症由 Van Eck ( 1996 ) 等首先在荷蘭發現蛋雞群感染會產下軟、粗或無殼等畸形蛋之疾病,並經 McFerran 和 Connor ( 1978 ) 二位學者證實本病是由家禽腺病毒所引起,始定名為產蛋下降症 ( Eggdrop Syndrome 1976;EDS — 76 )。隨後本病快速蔓延到全世界各地,造成產蛋重大損失。發生之國家諸如:澳大利亞 ( Firth et al.,1981 )、比利時 ( Meulemans et al., 1979 )、英國 ( Baxendale., 1978 )、日本 ( Yamaguchi et al., 1981 )、北愛爾蘭 ( McFerran et al., 1978 ) 及台灣 ( Lu et al., 1985 ),這些發生 EDS — 76 之國家相繼分離到病素。有些國家經血清抗體檢測證實可能有本病的感染:如巴西、丹麥、墨西哥、紐西蘭、奈及利亞等國家 ( Calnek et al., 1991 )。
雖然本病主要發生在蛋種雞群間,許多研究指出可能成為鴨、鵝或其他水禽類等自然感染宿主,因為抗體廣佈於鴨與鵝之間 ( Calnek., 1978;Malkinson and Weisman., 1980 )。Scholer ( 1979 ) 以血球凝集抑制試驗法做鴨和野生水禽類血清學抗體調查結果發現在水鴨有 50–70% 陽性率,Mallard 鴨有 3.7%,Canada 鵝有 14.7% 另外在美國大西洋岸的候鳥飛行所經之路線進行鳥類抗 EDS — 76 病毒抗體調查,結果發現在 Ruddy 鴨、Ring - necked 鴨、Wood 鴨、Buffle - head 鴨、Lesser Scaups、Mergansers Mallards 及 Gadwalls 等鳥類 ( Gulka et al., 1984 ) 亦有 EDS — 76 抗體的存在。再經 Malkinson and Weisman ( 1980 ) 等學者研究指出,在 Muscory 鴨和 Cattle egrets 亦有 EDS — 76 抗體存在。Bartha ( 1982 ) 等亦指出鴨、鵝及野生家禽類具有高抗體力價,其抗體陽性率分佈為鴨 60%、野鴨 59%、鵝 70% 及 Herring gulls 20%。由前述血清學研究指出,鴨、鵝及其他水禽類皆為本病之保毒宿主。
Das 和 Pradhan ( 1992 ) 指出在鵪鶉有 EDS — 76 爆發病例,可檢出 HI 抗體及在輸卵管子宮部 Iining epithelial 和 glanduiar cealls 的特異性螢光,並發現產蛋下降 ( 10% ~ 50.6% ) 情形及軟殼蛋的出現。因此,由以上研究結果確知鴨、鵝及野生水禽類皆為本病毒之保毒者。
本省於 1980 年以血清學方法調查雞群的 EDS — 76 HI 陽性率、結果顯現 7.3% 陽性率,另外在 1982 年又做了一次 EDS — 76 HI 調查,結果有 30.3% 陽性率,足見本省雞群有高陽性率的 EDS — 76 病毒感染 ( Lu et al., 1985 )。又於 1980 年針對本省鴨及鵝的 EDS — 76 HI 調查,結果顯現陽性率分別為 31.1% 及 11% ( Lu et al., 1985 ),因此台灣鴨和鵝群亦有高的陽性率之 EDS — 76 抗體存在。
二、致病機制
本病病毒致病機制 ( Pathogenesis ),依據 Smyth ( 1988 ) 等學者組織病理學和免疫化學方法研究指出:病毒在感染雞體之後,在感染後的第 2 ~ 5 天病毒會在淋巴組織器官及鼻腔上皮細胞增殖,並迅速即散佈全身。此時輸卵管之 Infundibulum 亦會受到侵襲,尤其在病毒感染後的第 8 天會在輸卵管的 Pouch shell gland 中增殖,在感染雞群的同時會生產不正常殼的蛋 ( Yamaguchi et al., 1981;Smyth et al., 1988 )。據研究指出其他家禽腺病毒會在腸黏膜上皮細胞增殖,但 EDS — 76 病毒則不會在腸黏膜上皮細胞增值,有時可在家禽糞便中分離到 EDS — 76 病毒,此乃由於輸卵管分泌物混於糞便所致 ( Smyth et al., 1988 )。Yamaguchi ( 1981 ) 為探討本病毒的致病機制,應用 EDS — 76 病毒對蛋種雞人工感染試驗研究,結果顯現出感染後第 10 天可以在糞便中分離到本病毒,另外在感染後第 3 ~ 7 天可以在許多臟器均可分離到該病毒,利用螢光抗體法以測試到病毒特異性螢光,更可在感染後的第 7 天測出血球凝集抑制抗體 ( Yamaguchi et al., 1981 )。
三、傳播途徑
本病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是介蛋傳播,尤其在蛋種雞群之發病期間所生產的蛋具有高度介蛋傳染機會。因此本病傳播途徑可分為下列三種方式:第一種為傳統型 ( Classical form ),此型主要是感染種雞群,再藉介蛋方式進行垂直傳播 ( Mcferran and Connor., 1978 ),雖然本型感染胚胎的可能性低,但是在病原散佈上仍然具有感染性 ( Baxendale et al., 1980 )。第二種為地方型 ( Endemic form ),本型是由前述傳統型衍生而來,此型病毒傳播主要經由共同集蛋場散佈到蛋種雞場,而且若將正常與不正常殼蛋置於同時間孵化,則此時的病毒可以在 Po uch shell gland 上增殖 ( Smyth and Adair., 1988 )。第三種為散發型 ( Sporadic form ),此型是經由野生或人工飼養的禽類污染飲水所造成之雞鴨群感染,亦可引發傳統型或地方型的傳播。
四、臨床症狀
產蛋下降症最初的臨床症狀可見褪色蛋、薄殼蛋、軟殼蛋或無殼蛋,其薄殼蛋的蛋殼表面是粗糙如砂紙狀或在蛋端會有顆粒狀的粗糙面。最後會有快速產蛋率下降現象並可延續一週以上,如果發病延續 4 週左右,則產蛋率可下降約 40%,倘若是雞群本身有此疾病之潛伏感染病毒再活化,則產蛋率可下降 50%。在某些自然感染的病例中會出現小蛋 ( McFerran et al., 1978 ),但有些人工感染試驗中本病毒並不會出現小蛋的現象 ( McCracken and McFerran., 1978 )。本省在 1982 年 4 ~ 10 月間陸續在台南、新竹、高雄及台中縣等養雞場均有出現感染 EDS — 76 病毒之臨床症狀,以產蛋下降 ( 6 ~ 25% ) 為主症,緊接著出現褪色、軟蛋、薄殼、粗殼蛋,發生之雞齡均在 24 ~ 41 週左右 ( Lu et al., 1985 )。Liu ( 1986 ) 研究本省鴨群如褐色菜鴨、中心改鴨、大改鴨、花改鴨、矮古種鴨、櫻桃肉種鴨及海格洛種鴨等 EDS — 76 感染之臨床症狀,以生產粗糙薄殼蛋為主,產蛋率亦急速下降 ( 10 ~ 30% )。
EDS — 76 之自然感染病例會阻礙卵泡發育及發生萎縮性的輸卵管病害,但這些病變不會持續存在的,在台灣雞群發生自然感染病例中,其輸卵管的 uterine 部位會出現水腫 ( Lu et al., 1985 )。本病在人工感染試驗中,Uterine folds 會出現水腫及 Pouch shell gland 亦出現 exudate 等病變,此症狀與病變大約是在感染 9 ~ 14 日間發生。在本省 Liu ( 1986 ) 對鴨自然感染的試驗中,在子宮可見充血、水腫、上皮脫落及出血現象,蛋殼表面嚴重粗糙,產蛋鴨的泄殖腔亦出現上皮破損及出血及肛門肉芽腫,另外在病程後期只是卵巢不活化及輸卵管萎縮等病變。筆者等於近一、二年在宜蘭縣、新竹縣、雲林縣等縣市發現蛋鴨經常出現生產出粗殼、薄殼及小蛋等畸型蛋,且亦出現急速產蛋下降之臨床症狀,但患鴨並無死亡之病例且 EDS — 76 血清抗體之陽性率均在 45 ~ 90% 之間。
五、組織病理變化
本病組織病理變化主要發生在輸卵管子宮部 Pouch shell gland 且病毒亦在子宮部表面上皮細胞核中增殖,因此在感染後第 7 天可發現核內包函體 ( Intranuclear inclusion bodies )。在許多感染病毒的細胞脫落塊會進入生殖道腔中引起嚴重的炎症反應如許多巨噬細胞,漿細胞淋巴球及異嗜球侵入生殖道的粘膜固有層和上皮細胞等組織病理變化。當不正常之臨床症狀出現後第三天觀察不到核內包函體,但檢測病毒抗原反應仍會持續 1 週 ( Calnek et al., 1991 )。Liu ( 1986 ) 對本省飼鴨粗糙薄殼蛋之病理學研究,其組織病理變化是以子宮為最顯著,在發病初其子宮粘膜上皮細胞就會有增生現象,粘膜面有滲出液、異嗜球浸潤粘膜層及粘膜下層有充血及水腫病變,且病程在經一週後可觀察到粘膜皺折極小管腺之萎縮,小管腺腔中偶見有分泌物及脫落壞死上皮細胞,此時以淋巴球及漿細胞浸潤為主。病變末期則部份複層柱狀上皮化生為單層立方形或單層長方形上皮細胞,粘膜部份已觀察不到炎症細胞浸潤,粘膜下層及肌肉層的血管周圍亦見到淋巴球聚集,漿膜層偶見小的壞死區域。
六、診斷
EDS 診斷上首言病毒分離與同定,在病毒分離方面主要採用鴨或鵝胚胎細胞及胚胎腎細胞,但鴨胚胎纖維芽細胞較不敏感。雖雞胚胎則無法使病毒增殖 ( Adair et al., 1979 ),但雞胚胎肝臟細胞可提供本病毒增殖之細胞。一般接種可疑病材分離病毒必須至少進行 2 次以上之盲目繼代測試是否有潛在性病毒之存在。當接種組織培養細胞出現細胞病變或鴨胚胎無論是否死亡,必須收集細胞感染液或尿囊液進行血球凝集試驗,通常採用 0.8% 雞紅血球懸浮液,另外可再配合免疫螢光染色法或電子顯微鏡檢查加以確認本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之負染色法觀察,通常腺病毒大約 80 nm 大小,有 12 個突出點及 20 個三角面,其中破碎或變形之腺病毒顆粒會變成環狀構造 ( Kraft , et al., 1979 ; Wigand , et al., 1982 ),此時亦需再配合血球凝集試驗方能確診。當電子顯微鏡技術或免疫螢光抗體染色法皆無法檢測時,則可將已接種感染的細胞使用 Hematoxylin 和 Eosin 染色以確知核內包函體,在病毒早期感染時其包涵體的染色和大小變異大,但所有的家禽腺病毒在感染後的末期均會形成大的包涵體 ( Adair et al., 1979 )。
其次關於 EDS 病理學診斷,可以由臨床症狀進行初步診斷,如雞或鴨生產薄殼、軟殼及無殼蛋,糞便稍帶些綠色及由子宮排出黏稠或帶有些微血絲液。若進一步檢視,則在子宮可觀察到嚴重之炎症反應,即子宮黏膜充血、水腫,而且在不正常蛋出現同時亦會併發產蛋下降的情況。在組織病理學檢查上則可觀察到子宮變性之上皮細胞內含有核內包涵體、上皮細胞增生、管狀腺萎縮,及粘膜固有層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巨噬細胞及少數異嗜球等炎症細胞的浸潤 ( McFerran , et al., 1978 ; Lu et al., 1985 ; Liu , 1986 )。
再其次是關於血清學方面的診斷,依據 Adair ( 1986 ) 等研究指出血球凝集抑制試驗 ( 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 HI )、瓊膠免疫擴散法 ( Agar gel immunodiffusion test , AGI )、血清中和試驗 ( Setumneutralization test , SN )、酵素免疫吸附法 ( Enzyme - linkes immunsorbent assay , ELISA ) 及螢光抗體染色法 ( Fluorescent antibody staining , FA ) 均可用來檢測本病的抗體,其中以 HI 方法較佳。又指出在人工感染後第 5 天,使用 HI,ELISA,SN 及 FA 即可檢測出,但 AGI 則於感染後第 7 天才能檢出,又經學者證實 ELISA,FA,AGI 無法區別 EDS — 76 病毒與其他家禽腺病毒的感染,因此在診斷是否感染 EDS — 76 病毒時,其一般均以 HI 試驗診斷,但筆者等在 EDS — 76 對蛋雞人工感染試驗中證實在病毒感染後第 5 天可用 HI 試驗檢測出抗體反應,及在感染後第 8 天可用 AGI 檢測出抗體反應。
七、免疫
EDS 在免疫接種若採用以油性佐劑不活化疫苗即可達到良好的保護效果,種蛋雞群建議之免疫接種日齡為 14 至 16 週齡。若免疫接種無感染的禽類群則可達到 256 倍的 HI 力價,若雞群暴露在 EDS — 76 病毒感染下,則抗體力價可超過 256 倍 HI 抗體力價。一般在疫苗接種後第 7 天則可測到抗體的反應,其抗體力價可持續 2–5 週,免疫效力至少維持 1 年左右 ( Baxendale , et al., 1980 ; Cook and Darbyshire; 1981 )。EDS 免疫接種計畫若在良好情況進行則可達到抵抗本病的侵襲,反之若免疫接種計畫進行不佳或不全,則產生 HI 抗體力價不高 ( Cook , 1983 )。Smyth 和 Adair ( 1988 ) 亦利用 EDS — 76 不活化疫苗以肌肉注射來免疫雞隻,結果發現 EDS — 76 之 HI 抗體對雞隻僅有些微保護力 ( Smyth and Adair,1988 ):因此良好的免疫接種計畫及接種方式對本病防疫是重要的。
本省由呂等 ( 1985 ) 對雞產蛋下降症之不活化疫苗開發指出,由臺灣分離之 TN 株研製鋁膠及油質不活化疫苗,經實驗室及野外田間試驗顯示不活化疫苗具有良好安全性及免疫抗體之產生,以油質為佐劑不活化疫苗較佳,四週齡雞接種二週後,其 HI 抗體力價可達 20 倍左右,因此防禦效果甚佳。林與鍾 ( 1995 ) 進行 EDS — 76 死毒疫苗對雞免疫之抗體反應調查,其中選用數批不同市售之 EDS — 76 死毒疫苗進行 5 週齡蛋雞之免疫接種試驗,結果發現各種來源不同廠牌 EDS — 76 死毒疫苗產生之抗體力價優劣差異甚大,所以研究者指出慎選優良品質之 EDS 死毒疫苗對該病的防疫甚為重要。本省蛋鴨群對 EDS 之抗體陽性率均在 40% 以上,由目前抗體力價呈現不均勻分佈情形,足見本省蛋鴨群普遍有本病之感染。目前 EDS 疫苗僅使用於蛋雞群防疫,並無標示可用於種蛋鴨群,因此在鴨群 EDS — 76 病毒之分離在防疫上是相當重要,尤其必須研發專使用於種蛋鴨之 EDS 疫苗提供防疫之需,使得種蛋鴨群能得到良好的免疫並達到控制本病之目的。
八、預防與控制
本病在種蛋雞群之防疫上首先是加強種蛋雞場之衛生管理以防止本病毒水平感染,尤其在集中孵化場孵化時應將感染 EDS — 76 種雞群所生產之種蛋與正常健康之種蛋分開孵化,另加強種雞場抗體之監測及油質死毒疫苗之注射,其免疫計畫可分二次疫苗注射,以 60–80 日齡雞隻先初次免疫接種,120–140 日齡雞隻再經第二次免疫接種,並定期抗體檢測。禁止種蛋鴨與種蛋雞群混合飼養,以減少相互間的感染。
種蛋鴨群對 EDS 之防疫上目前並沒有針對鴨群使用的疫苗,且所有種蛋鴨群亦沒有注射 EDS 疫苗來控制本病。因此鴨群對於本病之防治主要是對本病之定期監測,尤其陽性抗體高的鴨群必須隔離飼養或淘汰,並建立無感染 EDS 之鴨群為防疫首要工作。另外鴨群之水禽類善於在池塘中戲水,此時若有部份感染 EDS — 76 鴨群會將含病毒之糞便排入水池中而污染池水並傳染給其他健康鴨群,因此隨時注意池水或其他飲水設施之情潔,尤其蛋鴨群之戲水池能分區隔離,避免將感染區之水池置於上游,防止傳染給其他正常鴨群。EDS 感染鴨群之池水或飲水設施亦可適宜使用消毒水以殺滅病毒,達到清淨水質與阻止病毒藉水傳染給其他正常鴨群。
九、結論
產蛋下降症對種蛋雞群之生產蛋上的影響是一重要性疾病,尤其由造成產蛋急速下降及生產無殼、粗殼、薄殼及小蛋等異常蛋之病害而言是不可漠視之疾病,因此種蛋雞群必須定期做好免疫接種防疫計畫及定期檢測種蛋雞群 EDS 抗體以提供本病防疫之依據,另外亦必須建立無感染 EDS — 76 種蛋雞群。
種蛋鴨群在最近一、二年中時有生產出粗殼、薄殼、小蛋之異常蛋與產蛋急速下降之病害,造成蛋農極度的困擾及束手無策,僅能待其病狀出現後 1 ~ 4 過後才能逐漸恢復正常的產蛋,因此目前在鴨群並無使用 EDS — 76 疫苗防疫情形下,必須加強周圍環境之衛生管理,尤其水質清潔之監測如:檢測水質是否有重金屬之污染,另外亦定期檢測鴨群 EDS 抗體分佈與淘汰不產蛋鴨群以清除帶毒鴨群。
( 農情專訊 NO.188 )
中國畜牧雜誌第30卷(98)第11期 ( 16 ~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