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政令

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

                                                                                                                                       中華民國 87 年 7 月 15 日

行政農委會 87 農企字第 87010209 號

令修正發布

 

        政府對於農產品受進口損害,影響農民之權益極為重視,於七十八年公布實施「主要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八十四年配合國內外貿易環境之改變,擴大救助範圍,放寬進口損害認定標準,修正為「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八十七年為協助產業改善體質,提升產業競爭力,再修訂完成「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其主要修正要點包括增列救助辦法之適用範圍、規定先期產業結構調整措施之申請與審查程序及放寬進口損害之虞認定標準。

        為讓各界瞭解「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辦法,茲將全文刊登於後:

        第一條     為對國產農產品因進口,或因與外國或國際組織協議將降低關稅稅率或開放進口,而遭受損害或有損害之虞,實施先期產業結構調整措施或提供救助,特訂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主管機關,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第三條     主管機關為審議救助案件,應設農產品救助審議委員會 ( 以下簡稱審議委員會 ),由主管機關、有關機關代表、學者、專家組成之,並由主管機關代表為召集人。必要時得邀請相關農民團體、產業團體或地方政府代表列席陳述意見。

        第四條     經主管機關認定國產農產品因與外國或國際組織協議,將降低關稅稅率或開放進口,有損害之虞者,得研提計畫專案報行政院核定後,實施先期產業結構調整措施。

        第五條     經審議委員會認定國產農產品有因進口而遭受損害或有損害之虞者,主管機關得依本辦法規定,擇其適當之方式提供救助。

        審議委員會認有嚴重損害或有嚴重損害之虞時,得由主管機關洽請其他機關提供救助措施。

        第六條    國產農產品有無受進口損害之認定,應綜合考慮該案件農產品在特定期間內之進口數量、進口增加之絕對數量及與國內生產量或消費量比較之相對數量,並考量與該項農產品有關之下列因素:

        一、生產量。

        二、庫存量。

        三、產地價格。

        四、生產成本。

        五、市場占有率。

        六、農民收益。

        七、其他相關因素。

        國產農產品有無受進口損害之虞之認定,除考慮前項因素之變動趨勢外,應同時考慮進口是否會繼續增加而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同時衡量該項農產品生產者是否將因不提供救助措施而受損害。

        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四款資料,由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或糧食處負責調查,供審議委員會參考。

        第七條     救助措施除得由農會、漁會、農業合作社等農民團體或地方政府向主管機關提出申請外,主管機關並得主動辦理。

        前項申請,應填具申請書,載明受害農產品名稱、受害原因、損害區域、損害程度及第六條第一項各款所列因素之說明,並檢附相關資料。

        第八條    本辦法所稱先期產業結構調整措施及救助包括:

        一、有關國產農產品之分級、包裝、收購、加工、運輸、儲存、銷售、廢棄或銷燬。

        二、調節生產及輔導生產者轉作、轉業或職業訓練。

        三、建設相關之國產農產品產銷公共設施。

        四、依世界貿易組織農業協定所規範之直接給付錯施。

        五、依世界貿易組織可豁免之其他救助措施。

        六、其他產業結構調整措施及救助。

        前項先期產業結構調整措施及救助之執行,應符合世界貿易組織之相關規範。

       第九條    主管機關辦理本辦法之先期產業結構調整措施及救助,其所需經費,由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支應。

        第十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中國畜牧雜誌第30卷(98)第10期 ( 61 ~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