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原蟲與寄生蟲性疾病(1)
(Protozoal & Parasitic diseases of sheep & goat )
(一)球蟲病 ( Coccidiosis )
病因:
寄生於羊之球蟲有下列各品種:Eimeria ahasata、Eimeria arkhari、Eimeria arloingi、Eimeria christenseni、Eimeria crandallis、Eimeria faurei、Eimeria gilruthi、Eimeria granulosa、Eimeria hawkinsi、Eimeria gonzalezi、Eimeria intricata、Eimeria ninakohlyakimovae、Eimeria ovina、Eimeria pallida、Eimeria parva、Eimeria punctata、Isospora sp.( 見圖 1 ) ( 見圖 2 )。
圖 2. 山羊之 Eimeria 屬球蟲 ( Kaufman, J., 1996 )
症狀:
球蟲病多發生於 1 ~ 3 個月齡的仔羊,尤其是剛離乳之仔羊,成羊很少發生球蟲病,初期感染之仔羊可能會發熱,感染末期則體溫下降;於嚴重感染時可見劇烈下痢,下痢便中含有灰白色至黃褐色的黏液,有的則摻雜有血液,病羊食慾減退或廢絕、貧血,持續下痢 3 ~ 5 天後死亡。
剖檢:
罹病羊隻明顯消瘦,小腸漿膜層可見廣泛性散佈米粒樣大小之白色斑點,黏膜面則可見直徑約 0.5 ~ 2mm大小之黃白色結節突出物,而且腸腔內蓄積多量褐色液體。
防治:
羊舍及運動場充份消毒,本病多發時,將羊糞便焚燒或掩埋於土中或混於堆肥中使其發酵。治療藥物可採用 Sulfaguanidine、Sulfamerazine、Sulfamethazine 等。
(二)錐蟲病 ( Trypanosomiasis )
病因:
錐蟲通常寄生於脊椎動物之血液內,其發育可分為四期:利什曼型期 ( Leishmania stage )、無膜鞭毛型期 ( Leptomonad stage )、短膜鞭毛型期 ( Crithidial stage )、錐體型期 ( Trypanosome stage ),大部份的錐蟲,只有錐體型是寄生於脊椎動物,見圖 3。感染羊隻的錐蟲有以下幾種:
圖 3. 錐蟲類原蟲在生活史中之四種型態蟲體,並非四型蟲體均在寄生的同一宿主體內。( Georgi, J. R&Georgi. M.N., 1992 )
Trypanosoma rucei、Trypanosoma vivax、Trypanosoma equinam、Trypanosoma hippicum、Trypanosoma melophagium。
症狀:
潛伏期之長短是由侵入蟲數之多少而定,隨著血液中錐蟲的出現,病羊體溫 40 ~ 41℃之第一次發熱可持續 1 ~ 3 天,接著退熱後再經 1 ~ 3 天又發熱,隨著發熱與退熱,蟲體在體內血流中反覆的出現與消失。病羊呈現消瘦、貧血、顏面、四肢末端、下腹部及外生殖器官浮腫、眼鼻流出水樣分泌物、淋巴結腫脹、黃疸、體力衰弱、心臟衰弱、後驅無力起立不能、昏睡而死亡。
剖檢:
病羊脾臟及淋巴結髓樣腫大、心外膜水腫、心肌混濁腫脹等。於切片下可見脾臟充血、脾臟細胞增殖,而且在脾臟、肝臟和淋巴節有多量血鐵素沈著,有些病例可見後軀肌肉萎縮與炎症細胞之浸潤和水腫;若侵害到生殖器官,則可見陰囊水腫、睪丸炎、尿道炎、及泌尿道之黏膜發炎或潰瘍。
防治:
預防錐蟲病要禁止感染源與媒介昆蟲接觸,並且使用殺蟲劑殺除媒介昆蟲,已感染之病羊必須隔離治療,治療藥物包括有:吐酒石 ( Tartaremetic )、銻劑:( Atimosan、Naganol、Antrycide 等 )。
(三)焦蟲病 ( Babesiosis )
病因:
焦蟲寄生於宿主的紅血球內以無性分裂生殖形成二個、四個或更多的滋養體 ( Trophozoites ),該滋養體從被寄生紅血球釋出,再侵入其他紅血球繼續繁殖,很容易由一宿主經璧蝨媒介以機械方法傳播至另一宿主;寄生於山羊及綿羊之焦蟲共有四種:Babesia motasi、Babesia ovis、Babesia foliata、Babesia taylori。
症狀:
病羊體溫上升、黃疸、貧血及血紅素尿。
剖檢:
肝臟腫大、肝實質細胞變性、脾臟充血腫大、腎臟有紅血球栓塞而腫大、細尿管上皮細胞變性。
防治:
以驅蟲藥驅除環境中及羊隻身上的媒介璧蝨。治療藥物包括有 Acaprin、Berenil、Trypan blue 等注射治療病羊。
(四)捻轉胃蟲病 ( Haemonchosis; Stomack worm disease; Wireworm disease )
病因:
捻轉胃蟲是反芻動物最主要胃蟲症寄生蟲,也是山羊及綿羊的代表性寄生蟲,以 Haemonchus contoutus 為其主要病原,本蟲之雌蟲以其白色的生殖器官圍繞吸有血液的腸管週圍,所以有捻轉胃蟲之名,雄蟲的尾端由於有交尾囊存在而擴大成別針狀。宿主的感染是經口攝取感染性仔蟲,蟲體在第四胃發育,嚴重寄生時也會波及蜂巢胃、重瓣胃及小腸,於感染第 18 天後達到成熟期,且開始有蟲卵由糞便排出,生活史見圖 4。
圖 4. 捻轉胃蟲 ( Haemonchus contortus ) 之生活史
1.羊隻經口將幼蟲與飼料合併吃食進入體內。
2.在芻胃發育為成蟲。
3.蟲卵經糞便排出體外。
4.蟲卵孵化並發展成為感染性幼蟲。
△剪刀處:表示在此階段切斷生活史,而達到驅蟲目的。
症狀:
由於蟲體寄生於羊隻胃黏膜面吸取血液,造成羊隻缺血性貧血及營養障礙,活動力減退,精神差,被毛粗剛,粘膜蒼白,病羊多為便秘,較少下痢。
剖檢:
皮膚、粘膜、內臟因貧血而呈現蒼白,血液稀薄,心囊液及腹腔液體增加,脂肪膠樣變性,脂肪肝,第四胃可見多數蟲體,及胃內容物呈帶血液之紅色。
防治:
口服硫代二苯胺 ( Phenothiazine ) 0.3 ~ 0.5/kg,不必事先絕食及給瀉下劑。皮下注射可用 Tetramisole 15mg/kg。嚴重感染羊隻由於身體虛弱,於驅蟲前需要先予以對症治療較為安全。
( 黃旭田 屏東縣家畜疾病防治所 )
中國畜牧雜誌第30卷(98)第 6 期 ( 136 ~ 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