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中國大陸

胡澤鈴

 

        大陸人民對中國而言怎可能同時既是資產,又是負債?中國擁有現成一流且價廉的人工,使她在世界經貿市場上具備雄厚的競爭力,然而必須填飽大陸近十三億人口的肚子,也是她目前最嚴格的挑戰,中國大陸必須面臨一項抉擇:所生產的穀物應該供給人民自食,還是移作飼養經濟動物之用?為了此一問題,中國當局進行鼓勵飼養高飼料效率的動物如家禽、水產、反芻動物的政策。而減少屬於低飼料效率的豬隻生產,對全世界豬肉消費量最多的中國人而言,不啻為一大改變。

一、轉變的時代

        大陸市場雖與美洲者大不相同,但未來終究會反映美國市場的需要,目前大陸禽肉的消費習慣仍是與大多數亞洲市場相同,主要以暗色部位肉 ( 腿部 ) 為主,而認為胸肉淡而無味,不過,他們不也喜歡雞翅和雞爪嗎?也許隨著中國經濟好轉,西式消費習慣將逐漸被接受,肯德基炸雞 ( Kentucky  Fried  Chicken ) 就是中美合資的一個成功典範。

        中國大陸未來的禽肉工業發展方向也許可以美國過去的發展過程為借鏡;過去美國的禽肉工業由三○、四○ 年代間飼養兼用、低產能的肉雞品種,發展到五○ 年代育成高飼料效率及高產量的肉雞雜交品系,並且成功將整合型禽肉工業所獲得的利潤轉投資於發展消費者導向市場,也形成今日世界肉雞市場源出一系的新局面。未來中國將以合資或是獨資的整合型企業攻佔全球市場,只有靠時間和經驗方能驗證這個關鍵性的問題,或許由現有的資訊也能略窺一二。

二、今日的中國大陸家禽事業

        現在的大陸禽肉工業以北、東、南部省分為主,多半是結合了美國三○、四○ 年代之純肉禽生產與新式整合型的企業,山東省在 1995 年肉雞產量達 12 億隻,居全國之冠,廣東居次,產量超過 7 億 7 千 5 百萬隻,沿海的江蘇則有 5 億 5 千萬,位居第三;整體而言大陸的肉雞生產由 1993 年的 39 億隻增加到 95 年的 65 億隻。

        國際性企業則早已介入此一龐大市場,在大陸 27 個省分中的 130 家企業裡,卜蜂集團 ( CP  Group ) 是其中最大的外資企業,其 95 年收入 55 億中近百分之六十來自中國大陸,卜蜂更在 1996 年投入 4 千萬美元的資金;另外,大昌企業 ( Tyson  Foods. Inc. ) 也宣佈近期內將參資大陸的肉雞生產市場。

        大陸國內市場對西方企業而言,最需要適應,也是最大阻礙的便是中國人對黃腳雞的喜好遠遠超過高產能的白肉雞,傳統的雄性黃腳雞可在 56 日齡,雌性則在 110 日齡上市,然限制於較小的胸肉,降低了每隻雞的產能。肉的風味是影響白肉雞在國內市場消費的主因,在中國高出豬肉許多的雞價則不是問題所在,原因在於中國人喜好傳統雞肉的獨特風味,年長一輩的人甚至不輕易接受淡而無味的雞胸肉,使得大部分的白肉雞都出口至日本了。

        不僅如此,中國人大多習慣在傳統市場購買活雞或現宰雞隻,再加上一般人相信烏骨雞 ( Silky  or  blackskinned  chicken ) 有食補的功效,為中國專門開發一個高產能的烏骨雞生產市場似乎是美國育種公司可考量的新方向,以目前先進的育種技術亦顯然不成問題;針對喜好深色部位肉的中國人而言,未來在亞洲生產深色部位肉的市場前景可期。

        1970 年以前,中國仍使用傳統的育種方法,直到七○ 年代後期,政府給予農業部數百萬元外匯作為補助,並放鬆多項家禽育種政策之限制,八○ 年代初期,中國已建立良好育種與孵化的基礎:先就“父母代 ( breeding  parents )”進行改良,而後針對“祖代 ( grandparents )”進行育種改良,至 1982 年中國便建立了完整的“曾祖代 ( great - grandparents )”育種系統。在這段期間,中央每年均給予飼料補助並獎勵雞場的機械化,許多現代家禽生產企業也在地方政府訂定的政策下快速發展起來。

        而現代的禽肉工業觀念與技術則在八○年代中期引入中國,政府利用各種方式鼓勵技術轉移並支持大規模的飼養活動,例如放寬銀行貸款以鼓勵合資計畫。中國禽肉工業的發展模式和其他國家相似,未來都將以整合型契約飼養為主,擁有自己的種雞場、孵化場、契約飼養戶與應運而生的飼料廠、屠宰場甚至零售市場。

三、經濟結構

        綜觀中國禽肉工業,已由傳統家庭式小規模飼養兼用種雞隻,發展到現今契約飼養戶使用專門的禽舍飼養肉用種雞隻。傳統的母雞總是以生產為主,公雞長大了則宰為肉用,當母雞停產,則成為熬湯的肉架子,牠們和全世界的本地雞種一樣都源自亞洲叢林野生種,但這群耐力極強的生蛋雞,卻已非現代高產能的肉雞的競爭對手了。

        從傳統到現代,中國的禽業結構發生這急遽的改變,部分要歸因於雄、雌肉種雞品系的成功育種技術,外國的主要育種公司如 Arbor  Acres; Peterson  Farms,  Inc.;  Avian  Farms   International,Inc.;  Indian  River  International;  Hubbard   Farms,  Inc.;  Cobb  Vantress,  Inc.;  Euribrid   B.V.;  Poultry  Breeder  Union,  Inc.;  Tegel  PTY   Limited; 與 ISA 則是八○年代中期引入祖代雞群的功巨。

四、進口品種雞隻扮演的角色

        有了現代育種和生產技術與外資的引進,中國大陸的禽肉工業在十年間 ( 1985–95 ) 以每年二位數字的速度成長,藉著中國市場開放,如今禽肉生產量已增加六倍之多。然而,家禽育種技術的引進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高產能、肉用型雞隻對目前禽肉生產固然重要,由一級育種公司 ( primary  breeder ) 帶來的生產技術也功不可沒:疫苗施行計畫、孵化、種禽的管理對中國禽肉工業的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貢獻。大陸在 1993 年進口了 26.9 萬批祖代雞 ( 包括雄、雌品系 ),37.7 萬批父母代雞,祖代雞數量約較 92 年所進口者增加 14%,父母代雞則約增加 21%,國內的北京家禽育種股份有限公司 ( Beijing  Avian  Poultry   Breeding  Co.  Ltd. ) 也有育成祖代和父母代雞群的能力,他們在 96 年生產了 11 萬批祖代雞以及 220 萬批父母代雞。

        表 1. 說明了目前中國大陸一級育種公司的市場佔有情形,目前大陸每年的需求量約為 45 萬批祖代雞,公母比例通常是 1:10,但雄禽往往被偷偷地給藥以增進其繁殖力。山東、上海、濟南、北京與廣東是種雞群主要的分布點:山東、上海及多數北方省分都以白色種雞為多,廣東、廣西和大部分南方省分則以生產有色種雞為主;山東省所有的祖代雞都是進口而來,而愛拔益加與 Avian  Farm 公司則佔有該地種雞 95% 的市場,北京家禽育種公司已可供應全中國共 24 個祖代雞場的雞源,山東省也擁有 15 個祖代雞群、600 個父母代雞群生產近一千萬隻種雞,成為目前中國最龐大的家禽事業生產地區,僅在 1996 一年便生產了 9 億 3 千萬隻肉雞。

 

表 1.   中國大陸一級育種公司的市場佔有情形
公     司     名 佔     有    率
愛拔益加 44.3
北京家禽農莊公司 38.8
Avian  Farms 4.0
Tegel 3.4
Peterson 2.7

 

五、經濟單位與飼料的生產

        中國大陸對特定生產戶 ( Specialized   household ) 的經營規模並無嚴格規定,一般而言,家庭式雞場會飼養 1 千至 2 千隻雞,一年可出雞五次,每年可生產 5 千到 1 萬隻;雖然如此,生產戶規模大小如何並不比擁有來的重要;換句話說,他們才是生產獲利或者損失的基本經濟單位;地方政府經常助以貸款或給予技術上的協助,地方飼料廠無論公辦、合資或私人者,都會與生產戶訂定契約提供他們雛雞、飼料或技術服務,最終還可選個日子約好卡車將雞隻送往屠宰廠。1994 年全中國有 5,133,000 專門飼養禽畜的特定生產戶,所提供的產量佔全部肉類出口的 14%,其中有 1,750,000 個生產戶專門生產家禽。對中國而言,飼料工業在農業部門算是一項新興事業,禽肉工業也不過在八○年代中期起飛,卻都在隨著肉的需求量每年以 18% 迅速的成長,飼料工業產量已由 1982 年的 5 百萬噸 ( 中國經貿年鑑 ) 增加為 1995 年的 5 千萬噸。

        家禽生產事業急速的成長仰賴大量混合飼料,光在 95 年便消耗近飼料生產量的一半,禽肉工業佔去 24%,蛋雞事業則佔了 26%,43% 的飼料輸出,6.5% 則作為水產飼料。依據每千個飼料工廠每年多生產 1 萬噸以上的增加速度估計,目前飼料工業的產能最高可以由 91 年的 5 千萬公噸達到 9 千萬公噸,農業部並估計現有超過 10 萬個以上的飼料廠每小時可以生產 1 公噸以上的飼料。

        年近二倍速度成長的肉品產量 ( 1990 年的 2730 萬噸到 97 年的 5320 萬噸 ) 更進一步刺激了混合飼料的生產量,由 1990 年的 3 千 1 百萬噸增加到 95 年的 5 千萬噸,農業部官方研究顯示由於生產效率增加,到西元 2000 年前飼料產量可望增加到 7 千 5 百萬公噸。雖然農業部與外貿部都負責管理飼料工業,這項事業的大幅成長原因主要仍來自私有的飼料廠。

        中國大陸現今政策放在私人企業的發展而減少外國投資,外資被鼓勵投資於飼料添加物與機械方面,以增加生產效率而非生產的規模,希望公司 ( Hope  Group ) 是國內目前最大的私有飼料集團,而卜蜂實際上是中泰合資。根據農業部報告有 65% 的飼料工廠屬於公家,20% 屬合資企業,私人企業者則佔 15%。政府也要求飼料工業的新技術持續引進,以免企業間的惡性競爭降低了企業增資或外資參與的意願。外商投資者可不願把錢砸入經常為了員工退休問題困擾又不賺錢的公有飼料廠,所幸目前飼料添加物工業在中國正方興未艾。

六、前進!中國大陸

        無論中國還是其家禽工業都正在經歷巨大的改變,端看何時禽肉工業跨出最具競爭性的一步。正常國際貿易在此時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國大陸的禽肉工業可能在未來藉此佔有一席之地。此刻許多重要的影響因素包括商業不再單純只有錢或財務方面的問題,而已轉變成誰握有資訊誰便掌權的局面,對中國企業和溝通架構而言將是一個嚴苛的考驗。在現今企業的演變過程中,尤其可能衝擊中國的是過去的資金導向,現在已成為消費導向。中國廉價的勞工往往被企業用在產品的二次加工來迎合客戶需求,若是中國管理組織結構能學著更有彈性地適應,直接生產更符合消費者要求與值得信賴的產品,勞工的價值將大為提升。

        更吸引中國的潛在因子是未來全球市場將再由完全公開的市場交易,轉為較封閉、協商的交易方式,隨著亞洲市場在世界貿易逐漸展露頭角,中國即將占盡地利與人和之便,在此同時,西方和東方將在一場混戰中由獨資和互不相干的企業模式再度攜手投資。

        作者 Andrew  R.  Rhorer 是美國農部 APHIS 國家家禽改善計畫的資深協調員,Rhorer 將在未來的文章繼續針對中國大陸的家禽事業包括屠宰設備、低溫諸藏與管理、運輸、國內外市場交易、消費、價格、生產技術、疾病、飼料換肉率以及政府農業與經貿政策進行深入探討。

        ( 國際家禽市場簡訊 )

 

中國畜牧雜誌第30卷(98)第 6 期 ( 108 ~ 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