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隻穿孔疥癬病

(一)

 

簡    介

        豬穿孔疥癬蟲 ( Sarcoptes   scabieivar. suis ) 是引起全世界豬群感染疥癬病的疥蟲。疥蟲的廣泛流行和對生產率造成的不良影響,疥癬病成為豬隻的最重要皮膚病。這種外寄生蟲對全球養豬業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估計好幾億元。

        疥癬蟲多數時間寄生在宿主身上。它是一種微小、圓型的寄生蟲,放置於深色背景處,僅可見到灰白色的斑點。疥癬蟲在宿主身上寄生時多數時間耗於慣穿表皮,以受其廣泛挖掘所破壞的皮膚細胞質為食物。受感染的豬隻呈現搔癢,紅斑和形成外皮疙瘩。有效的預防須視正確的診斷、殺疥蟲劑的正確治療、以及減少動物接觸疥癬蟲的管理方法而定。

疥癬蟲的生物學

        豬穿孔疥癬蟲於 1857 年,在 Gerlach 提出的報告中首次被列為豬隻的害蟲,其世界性的分佈也被證實。豬穿孔疥癬蟲是惟一被確認感染家豬的亞種疥癬蟲。感染不同動物的幾種亞種疥癬蟲不容易加以鑑別,因為只有少數呈現型態上的差異。對不同宿主的疥癬蟲進行交叉感染的臨床和實驗皆失敗,這表示不同宿主之間的疥癬蟲其型態上有所分別。豬穿孔疥癬蟲不會感染人類。宿主之間受疥癬蟲感染程度呈現的差異也有好幾個可能的解釋。毫無疑問的宿主的免疫反應或特殊疥癬蟲的免疫調節分子可能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而且也包括特殊的物理因素,如宿主的皮膚種類、宿主所在的環境、以及干擾疥癬蟲感染宿主的生物化學情況。

型    態

        生活期中常見的豬穿孔疥癬蟲是成熟的雌疥癬蟲,長度大約 0.4 mm。小球狀、半透明白色。此疥癬成蟲有 4 對腳。前方 2 對腳有吮吸管的細短莖狀部,後方 2 對腳未稍處有鬃毛、但沒有吮吸管。新鮮的疥癬蟲樣品在顯微鏡下觀察時,常會看到雌疥癬蟲體腔內的卵。雄雌疥癬蟲容易加以鑑別,雄疥癬蟲體型較小 ( 大約雌疥癬蟲體型的 60% ),第 4 對腳有吮吸管的細短莖狀部,但沒有鬃毛。

生活史

        一般認為雌疥癬蟲一生中只配種一次。通常在靠近宿主皮膚處或在宿主皮膚上進行交易後,雌疥癬蟲開始在表皮上挖掘穿孔,挖掘速度為每天 0.5 至 5.0 mm,同時在往前挖掘時產卵。在 20 至 30 天生活史中,成熟雌疥癬蟲每天生產 2 至 4 粒卵。從這些蟲卵而來的幼蟲,平均低於 10%發育為成蟲。雖然孵化時間有異,一般上蟲卵在 3 至 4 天孵化。從皮膚或病變處撥取的蟲卵,在實驗室的情況下,可延遲至 10 天才孵化。對疥癬蟲擬定控制和管理計畫時,蟲卵的不同孵化時間是一項重要的考慮因素。從蟲卵孵化出來的幼蟲與成蟲有別,它只有 3 對腳,而體型較小,大約是雌成蟲體型的 50%。在 3 至 4 天內,幼蟲蛻皮成為蛹,擁有 4 對腳。未成熟的疥癬蟲繼續在宿主表皮裡擴充挖掘穿孔的範圍,引起搔癢。3 至 5 天內,蛹蛻皮成為成蟲。一般上,整個生活史平均需時 12 至 15 天,但是也可介於 8 至 25 天。

分佈和傳播

        疥癬蟲可在宿主的整個身上找到,但是多數集中在可見到的痂疤處。痂疤處常在頭部、腳部之間發現。據估計,超過 80%的疥癬蟲是在受感染動物的頭部發現,最多集中在耳朵的聽道和耳翼處。

        疥癬蟲主要是借助接觸感染動物而傳播。在許多豬群中,公豬常是傳播疥癬病的禍首,因為在配種時,牠必須接觸多頭母豬。

        有報告顯示疥癬蟲可在宿主體外長時間生存。然而,在現代化及水泥豬舍裡,除了豬與患豬的接觸外,其他的傳播方法,微不足道。疥癬蟲在宿主體外生存時間的長短、須視溫度和濕度而定。中等溫度 ( 低過 25℃ ) 及高濕度有利於疥癬蟲的生存。

疥癬的病理生理學

        一般上,雌疥癬蟲在靠近皮膚表面處或在表皮上交配後,多數寄生在皮膚上皮層,進行挖掘穿孔。疥癬蟲以機械性的破損挖掘,及使用唾液溶解細胞。首先疥癬蟲貫穿角質層的角質化細胞,然後進行挖掘進入顆粒層 ( 顆粒狀細胞 ) 和棘細胞層 ( 基層細胞的子細胞 )。這種破壞的過程使豬隻暴露於疥癬蟲的唾液分泌物、蟲卵、皮屑和糞便,這些物質都被視為是抗原。豬隻感染疥癬蟲和接觸抗原所產生的反應是呈現高度敏感或過度角質化型的疥癬病。高度敏感型是最流行的疥癬病,而且也是幼畜和生長中動物最常見到的病型。過度角質化型是“慢性”型的疥癬病,通常在 6 月齡或更老年的動物發現。

 

中國畜牧雜誌第五十六冊合訂本

1996年七月號至1996年十二月號

第 28 卷 (96) 第 12 期 ( 89 ~ 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