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環境溫度對肉豬之影響及對策

(一)

                                     夏良宙

屏東技術學院畜產系

 

摘 要

  本篇根據作者本人這二十年來在此一主題下之研究結果做一綜合性之報告,報告中包括:高環境溫度對豬隻影響之嚴重性、本省環境溫度、高環境溫度對本省豬隻影響之報告、高環境溫度下之基本生理現象、高環境溫度對肉豬之影響及改善高環境溫度下豬隻生產之外在方法。

一、緒 言

  高環境溫度對豬之影響相當大,Hsia ( 1983 ) 在其綜論報告中有相當詳細的說明且均有正式之試驗報告證明這些影響,僅將這些影響女豬 — 母豬 — 小豬 — 大豬之秩序條列於下。

  (1)女豬發身延遲。

  (2)女豬和母豬發情不明顯或寂靜發情。

  (3)斷乳母豬到再發情之間距加長。

  (4)縮短母豬發情期間。

  (5)公豬精液性狀變壞嚴重影響受精率。

  (6)公豬性慾減低。

  (7)母豬胚胎在著床前死亡。

  (8)很有可能使得著床之胚胎死亡 ( 未經證實 )。

  (9)母豬胎兒死亡。

  (10)母豬分娩時間拉長以致死胎數增加。

  (11)很有可能和牛一樣導致高頻率的繁殖障礙。

  (12)很有可能和乳牛一樣導致母豬產乳銳減以致影響初生小豬之生長和健康。

  (13)母豬哺乳期攝食量銳減影響母豬產乳,導致母豬哺乳期失重增加以致斷乳後發情間距之增加。

  (14)母豬死亡率增加。

  (15)母豬初乳中之球蛋白低下導致仔豬抵抗疾病之能力低下。

  (16)可能由於抵抗疾病之能力低下及畜舍內高溫、高濕之不易管理導致哺乳仔豬和保育豬之高死亡率。

  (17)肉豬攝食量低下,增重嚴重受損。

  由以上看來高環境溫度確實嚴重影響到豬場之效率和利益。

二、高環境溫度對本省豬影響之報告

  前已討論過高環境溫度造成對豬隻不利影響之項目,這些項目中在本省有報告的包括:

  (1)高環境溫度導致任食及限食肉豬成績和屠體影響之報告,這項將詳細討論於後。

  (2)高環境溫度導致公豬精液性狀低下 ( 鄭和翁,1974 )。

  (3)高環境溫度導致母豬死亡率增加 ( 夏,1989 ) 如圖 2,目前尚未有其他報告說明此現象。

wpe8A.jpg (12787 bytes)

  (4)熱季酸種之母豬受胎率減低 ( 夏,1989 );如圖 3。

 wpe8B.jpg (12178 bytes)

  (5)熱季下離乳前吮乳仔豬存活率顯著減低 ( 夏,1989 );如圖 4。

wpe8C.jpg (11980 bytes)

  (6)黃、甘、夏和許 ( 夏 1989 ) 指出熱季導致總產仔豬之低下和總活仔數之低下。

  高環境溫度既然對豬有那麼大之影響,因此成為我們研究室長期研究及擬解決之重要問題之一。在研究之過程中我們分三方面來研究“它”,第一方面為高環境溫度下之基本生理現象,第二方面是如何以內在的方法 ( 攝取的食物 ) 來改善高環境溫度所造成之不利影響,第三方面則是如何改善豬隻外在環境以增進豬之成績。以下僅就我們過去做之研究分此三方面來討論。

三、高環境溫度下之基本生理現象

 (1)高環境溫度下體溫之變化

  這裡所指的體溫包括深體溫 ( 直腸溫或膀胱溫 )、背部皮膚溫、耳皮膚溫、公豬陰囊皮膚溫。探測之目的有四項:

  1.測定豬是否有食餘熱。如果有,是否可由皮膚溫測出?因此需測定豬攝食後 ( 2 小時內 ) 和攝食前 ( 2 小時內 ) 皮膚是否有差別。若有差別,在高溫下和低溫下這種差別是否一樣存在。

  2.皮膚溫可否約略顯示豬隻是否在熱緊迫下,因此測定耳部皮膚溫是否隨著環境溫度昇高之餘,是否會超過隨著環境溫度昇高之背部皮膚溫。

  3.公豬陰囊皮膚溫會隨著環境溫度之升高而升高嗎?

  4.餵豬高含量粗纖維之粗糠和脂肪會導致豬隻攝食前後體溫差異之不同嗎?亦即此二項食物在豬食用後之食餘熱是否不同?

  圖 5 為一攝食前後皮膚溫度變化之特例,而表 1 中顯示出絕大部分情況下攝食後之體溫減去攝食前之體溫為“正數”,亦即攝食後體溫昇高,這清楚的顯示攝食導致食餘熱之發生而且使得體溫昇高,但表中也很明顯的看出分別在外界環境溫度 30℃ 和 50℃下,攝食前後耳朵皮膚溫和背部皮膚溫度相差減小。這是否說明在高環境溫度下豬隻產熱量已到如再增加食餘熱亦不易使皮膚溫增高,這是否亦說明此時豬隻散熱功能已達到某一程度,而如果再增加產熱就會使得豬隻在原體溫以外部份之身體溫度因排散熱之速度遞減導致此部份之體溫增加,而進入熱緊迫,可能也說明高溫下食餘熱會增加熱緊迫。表 1 中也可以看出豬隻攝取含高量粗糠之飼料其體溫在攝食後較攝取高量脂肪之飼料增加之體溫為多,這間接說明脂肪之食餘熱低於粗糠 ( 或粗纖維 )。表 2 中顯示高環境溫度導致陰囊皮膚溫度之增高,因此可見高環境溫度下導致公豬精液性狀不良,睪丸溫度昇高可能扮演重要之影響因子。在同一試驗中我們也量測公豬 ( 包括陰囊在內 ) 睪丸在不同環境溫度下最長和最寬部位之變化,表 2 中顯示隨著溫度之昇高睪丸之長度和寬度有增加之現象,這很有可能和睪丸血管擴張以達到散熱之目的有關,相信這種擴張也一定有其限度,如到達某一限度,除非血流速度增加否則不易再增加散熱之效果,因此有可能使得睪丸溫度增加而影響到精子之存活。睪丸長和寬在本試驗高環境溫度下可各增加到 3 公分左右,此乃相當大輻度的增加。圖 6 中亦顯示豬隻無法承受熱緊迫時其體溫急速上昇而導致死亡。

wpe8D.jpg (15152 bytes)

表  1   攝食後和攝食前豬隻體溫之差異

室溫 ( ℃ )

15 20 25 30 顯著水準
  深體溫

  6% 稻殼粉

  6% 脂肪

  耳皮膚溫

  6% 稻殼粉

  6% 脂肪

  背部皮膚溫

  6% 稻殼粉

  6% 脂肪

 

0.08

-0.56

 

3.75

1.87

 

1.82

0.90

 

0.25

0

 

5.38

3.84

 

2.79

1.85

 

0.04

0.10

 

2.13

1.44

 

0.47

-0.17

 

0.28

0.19

 

0.27

0.10

 

1.02

0.23

 

NS ( P>0.05 )

 

 

*( P<0.05 )

 

 

*( P<0.05 )

   Hsia ( 1987b )

 

表  2    環境溫度對公豬睪丸溫度、長度及寬度之影響

環境溫度 17.5℃ 20℃ 22.5℃ 25℃ 27.5℃ 30℃ 32.5℃
睪丸長度

睪丸寬度

睪丸溫度

23.31

11.81

27.90

23.50

12.00

28.97

23.81

12.13

30.57

25.00

13.00

30.39

25.31

14.45

31.40

24.88

14.35

33.05

26.31

15.00

33.49

     夏和盧 ( 尚未發表之結果 )。

wpe8F.jpg (10229 bytes)

 

 (2)高環境溫度下血液中游離脂肪酸量

  表 3 中顯示攝取相同量食物的豬隻在高環境溫度下,血中之游離脂肪酸含量顯著的較適溫下的為高,這項發現或許和豬隻在高環境溫度緊迫下脂肪之代謝及內泌素密切之關係。在夏等未發表之報告中顯示高環境溫度下對某些豬隻會導致腎上腺皮質素之分泌增加,但對某些豬而言,此種腎上腺皮質素並未有上昇之趨勢,這是因為採樣上之誤差還是因為豬隻本身之差異,有待更進一步之研究。Hsia ( 1974 ) 中以熱量計熱器測定失熱量時指出豬飼養於高環境溫度下二個月後對高環境溫度有適應的現象,但這適應的豬隻並沒有回復到他在適溫下原來之水準。

 

表  3    環境溫度及每日攝食量對血漿中游離脂肪酸 ( PFFA ) 之影響

  環境溫度 ( ℃ )

           32℃                      20℃

  每日攝食量

  PFFA 毫克/公升 ( 克/公斤 0.73 )

60

23.6

100

29.9

60

170

100

19.3

SED

2.24

P

< 0.01

         Hsia ( 1974 )

 

  以上基本生理現象說明了下列在現場上可供參考及研究上有趣之問題。

  1.當環境溫度昇到某一溫度而此時食餘熱對體溫之影響不顯著時,該環境溫度可能為豬隻熱緊迫之開始點。

  2.當環境溫度昇到某一溫度而此時耳部皮膚溫昇到和背部皮膚溫度相同時,該環境溫度可能為豬隻熱緊迫之開始點。

  3.較適合的環境溫度下,可測得各食物或營養份食餘熱之差異,未來應可由此相對值配合食餘熱之實測值估計出各種飼料之食餘熱。

  4.陰囊溫度變化及睪丸大小和精液性狀之關係可建立起預測精液之性狀之指標。同時也可探測出造成公豬精液性狀個體差異之原因。

  5.高環境溫度下血漿中游離脂肪酸含量增高和豬隻緊迫、屠體脂肪分佈及其他代謝之關係亦是一項在現場和理論上相當有趣的問題。

 

中國畜牧雜誌第五十五冊合訂本

1996年一月號至1996年六月號

第 28 卷 (96) 第 6 期 ( 51 ~ 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