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之蹄病

                                    吳永惠

國立屏東技術學院獸醫系

 

一、前 言

  肢、蹄是牛隻運動和負重之器官。以跛行、負重障礙和運動功能不全為主徵之運動器官疾病,主要涉及肌肉、骨骼、關節、腱、韌帶、神經和蹄部,另外全身性疾病亦會影響到運動機能和代謝障礙 ( 酮病、乳熱、倒臥母牛徵候群等 )、營養障礙 ( 維他命和礦物質缺乏 )、中毒 ( 氟、鉬、硒、有毒植物、硝酸鹽中毒等  )、傳染性疾病 ( 襞衣體病、牛流行熱、壞疽性乳房炎、破傷風等 )、重症全身性疾病 ( 瘤胃酸中毒、日射病等 )。在此僅就主要之蹄部疾病加以敘述。

二、趾間疾病

 (一)趾間皮膚炎和趾部皮膚炎

  趾間或趾部皮膚在潮濕不潔環境下,易引起充血、滲出、偽膜、痂皮和肥厚等病變,稱趾間皮膚炎 Interdigital  dermatitis ( 趾間濕疹 Interdigital  eczema )、趾部皮膚炎 Digital  dermatitis。病變部常可分離到繼發性黴菌、螺旋體和壞死桿菌之感染。輕症者跛行不明顯,清潔患部即可。重症者可於清洗後用 3 ~ 4%硫酸銅液噴霧、3 ~ 5%福馬林液蹄浴、( 10 公分深,一小時/天、數週,蹄浴後保持乾燥 30 ~ 60 分鐘 )、磺胺劑粉灑敷。

 (二)趾間壞死桿菌病、趾間腐爛

  趾間或蹄冠部皮膚因潮濕而軟化和膨化、因乾燥而龜裂、因石頭和異物而創傷、因糞便污泥覆蓋而助長厭氣菌發育增殖,因過長蹄或變形蹄而負重時龜裂、因遺傳性寬趾間隙等,然後以壞死桿菌 ( F. necrophorum ) 和產黑色素類桿菌 ( B. melaninogenicus ) 為主,加上結節狀類桿菌 ( B.  nodosus )、A.  pyogenesd、其他化膿性細菌和雜菌之感染,引起壞死、潰瘍、膿腫、蜂窩織炎、壞疽或疣狀物等病狀,有時波及腱鞘和蹄關節等深部,嚴重者除蹄部紅、腫、熱、痛、惡臭和跛行外,體溫上升、食慾減退、體重和乳量顯著減少,甚至敗血症而亡。

  通常行局部療法,先以 0.1%高錳酸鉀液或 2% Lysol 液等徹底清洗蹄部,去除壞死組織或排膿,然後以雙氧水,cresol 等消毒,再以廣效抗生素、青黴素、磺胺劑粉、3 ~ 5%硫酸銅液、優碘、3 ~ 5%福馬林液等塗敷,最後行蹄繃帶包紮。若病變波及深部尤其有全身症狀時,應併用廣效性抗生素、磺胺劑 ( 如 Sulfamethazine、Sulfamerazine ) 和支持療法等行全身療法。患畜應留置於乾燥室內。

 (三)疣狀皮膚炎 Verrucose  dermatitis

  趾間裂之蹄冠部或蹄腫部之皮膚有花椰菜狀增生物,直徑常達數公分。病因未明,皮膚異常增殖或角化症、乳頭瘤、病原感染都曾被懷疑過。

  療法為保持趾間清潔,鎮痛後行外科切除或燒烙,然後塗上抗生物質包紮。

 (四)趾間 ( 皮膚 ) 增生症 Interdigital ( skin ) hyperplasia

  趾間皮膚之表皮和真皮之異常增生,又稱趾間纖維瘤。可能與遺傳有關,但是蹄變形尤其開蹄向外過度開張、趾間十字韌帶發育不良、不潔環境之長期刺激蹄部、腐蹄以及鋅、鎂、鉬等微量元素缺乏亦被認為有關。

  若嚴重跛行則行外科徹底切除。較輕度者可行藥物腐蝕法,先以 0.1%過錳酸鉀液清洗,再撒佈硫酸銅粉、高錳酸鉀粉或硫磺粉,然後包紮蹄部,每 2 ~ 3 天換藥一次直至病變消失為止。

三、蹄壁和蹄底之疾病

 (一)裂蹄病 Sandcrack

  蹄壁因乾燥環境使角質變脆、營養不平衡使角質易裂傷、慢性蹄葉炎使蹄壁異常生長、水泥地面或地面不平使蹄壁異常生長、水泥地面或地面不平使蹄冠部外傷、遺傳等原因,發生長度和深淺不一之縱裂傷。治療可先清除化膿組織或異物,再塗布木餾油或化學療法劑,然後壓迫繃帶包紮。

 (二)無菌性挫傷性蹄真皮炎 Aseptic  traumatic   pododermatitis

  蹄變形或不良姿勢致蹄負重異常、硬地上長時間站立或步行、石礫或異物陷入蹄底等原因,使蹄發生挫傷引起蹄真皮炎。急性者多發於蹄尖至蹄底,慢性者多發於蹄踵。

  療法為洗淨蹄部,削去多餘角質,去除異物或變色部,化學療法劑塗布,包紮。

 (三)慢性壞死性蹄真皮炎 ( 慢性腐蹄病 )

  潮濕不潔的環境、過長蹄或蹄變形等因素下,蹄底後半部和蹄球之角質發生糜爛、壞死和崩壞等病變,常可檢出壞死桿菌。療法如其他項。

 (四)蹄底潰瘍 ( 限局性蹄真皮炎 )

  蹄底或蹄底與蹄踵交接處先是真皮之瘀血、出血、角質缺損,然後壞死桿菌和化膿性細菌感染引起化膿性蹄葉炎。公牛易發於前足內蹄,母牛易發於後足外蹄。原因未明,可能為長期繫留致蹄過長和蹄真皮瘀血、過重體重負擔、遺傳、後肢過直、削蹄過度或不足、異物創傷等。療法參考他項。通常需數週或數月才能恢復,治療期間應限制牛運動。

 (五)膿毒性蹄真皮炎

  原因如其他項。但病變部因細菌侵入而引起壞死、化膿,且常波及骨膜、腱、韌帶和關節囊。療法如他項,有蜂窩織炎或敗血症者應行全身療法,必要時可行斷趾術。

 (六)白線病

  因蹄過長、畸形蹄、潮濕或過份乾燥而蹄質脆弱、慢性蹄葉炎、地面太硬、老齡角質不良、創傷等原因,蹄底與蹄壁間之白線部角質損壞、腐爛、分離或膿瘍。療法參考他項。

四、蹄變形

  因精料過多、粗料不足、鈣或磷不足或比例不當、不定期削蹄、過重體重、原發性蹄病等,使蹄發生過長蹄 ( 延蹄、長嘴蹄、長刀蹄、拖鞋蹄 ) 或變形蹄 ( 低蹄、高蹄、平蹄、山羊蹄、豬蹄、蟹蹄、長蹄等等 )。療法僅能依蹄形漸進性修整。

五、蹄葉炎

  蹄壁與蹄骨間之蹄真皮層和角葉層發生瀰漫性滲出性炎症,引起蹄部劇痛、運動障礙或慢性蹄變形。原因可分為食因性、產褥性、負重性和過敏性。但以食因性佔大多數,此係長期給予高碳水化合物精料致瘤胃過酸症而大量瘤胃內細菌死亡。菌體毒素刺激肥胖細胞產生大量組織胺使蹄真皮層發炎、充血和水腫。

  治療應先去除病因,再行對症療法,即注射抗組織胺,給予重曹校正酸中毒、注射副腎皮質荷爾蒙對抗毒血症、注射維他命 B1 等。

六、蹄部保健

  1.平衡日糧:正確的粗、精料比以及鈣、磷含量和比例。

  2.不要給予黴敗飼料。

  3.牛舍不要過乾燥或太陰暗潮濕,並保持衛生,定期消毒。

  4.勿長時間圈養牛隻於水泥地面,應給予衛生和乾燥之運動場,或給予蹄鞋、軟塑膠墊來緩和蹄部壓迫。

  5.定期修蹄,每年至少兩次。

  6.以 3 ~ 5%硫酸銅液或福馬林液蹄浴或噴蹄,每週 1 ~ 2 次。

  7.保持運動場和牛舍平坦、無異物或小石頭;牛床設計應適當。

  8.注意選種和每日觀察牛蹄之健康情形。

  ( 八十五年飼料新知研討會 )

 

中國畜牧雜誌第五十五冊合訂本

1996年一月號至1996年六月號

第 28 卷 (96) 第 1 期 ( 115 ~ 120 )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有,非經本公司
及該雜誌社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