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豬生產力的影響因素與提昇途徑
阮喜文
中興大學畜產學研究所
一、前 言
根據民國八十四年版臺灣農業年報資料顯示,目前臺灣地區養豬戶共有 27,324 戶,種公豬 63,565 頭,種母豬 1,270,667 頭,候補母豬 135,902 頭,年生產豬隻頭數 15,596,885 頭,年死亡豬隻頭數 1,475,983 頭,全年供應屠宰頭數達 13,860,000 頭;本省畜牧年產值 124,558,720 千元,佔農業生產總值之 33.3%,並佔農畜產品之 43.73%,其中豬隻生產總值為 75,279,426 千元,佔有 26.43%,由此可知養豬事業在本省農村經濟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本省土地面積有限,可用之勞動人力缺乏,另隨著環保意識的高漲,養豬事業也有必要類似工商業一樣講求所謂的效率問題,亦即必需重視養豬的生產效率,才能使得養豬事業成為一種永續事業。
養豬的生產效率可以就種公豬、種母豬、仔豬、肉豬等方面加以探討,其中又以如何改善種母豬生產力最被業者所重視。如就上述之年生產豬隻頭數、年屠宰豬隻頭數、以及種母豬數加以探討,每頭種母豬之年生產豬隻頭數與屠宰頭數分別為 12.3 頭與 10.9 頭,可見提昇母豬生產力之空間仍然很大。本題目擬就影響母豬生產力的因素,母豬之管理目標、以及如何提昇母豬之生產力等方面加以探討。
二、母豬之飼養管理及目標
從女豬開始,母豬的繁殖週期包括懷孕期、哺乳期及離乳至受胎期間,各階段都有不同的管理及目標。
(一)懷孕期母豬之飼養管理
此期著重防止流產與死胎之發生。
1.懷孕前期
(1)給與足夠維持體重的飼料量,並避免缺乏鈣,導致母體健康損害與胎兒發育之不良。
(2)應避免懷孕母豬之群飼與擁擠,以防止流產與死胎之發生。
(3)懷孕 90 天時應驅除內外寄生蟲。
(4)隔離治療食慾不振、體溫上升及其他臨床異狀之母豬。
2.懷孕後期
(1)減少熱緊迫之影響,避免增加每胎死仔豬頭數和減少出生活仔豬數。
(2)適當的增重 25 ~ 30 kg,使出生仔豬體重達 1.3 ~ 1.5 kg 之目標,避免導致離乳後發情之延遲、生理失調與恢復困難。
(3)預定分娩前 5 ~ 7 天趕入分娩欄待產。
(二)分娩之飼養管理
母豬呈現不安並有乳汁可從乳房擠出時為將分娩的徵候,此期著重於如何減少分娩過程仔豬之死亡率及注意營養衛生管理。
1.供給母豬適當之飼料與充分之飲水,分娩前後 1 ~ 2 日可視需要不餵料或僅給少量飼料,然後逐漸增加飼料,另需預防發生便秘。
2.一般母豬分娩一窩仔豬約需 2 ~ 3小時,如有難產 ( 二頭仔豬產下之間隔超過 30 分鐘者 ) 或分娩時間過長之母豬,則應加以協助。
3.避免干擾分娩時之母豬,因不必要之干擾將導致腎上腺皮部素分泌的增加,會中斷催乳素的分泌,以致干擾子宮收縮,導致延遲分娩,增加死胎之機會。當母豬呈現焦慮不安時,應即將生下之仔豬移走或放於保溫箱中直至分娩結束,以免造成損失。
4.母豬之胎盤約經一小時後排出,注意應立即拿掉,並進行產道之清洗消毒工作。
5.分娩後仔豬的處理
(1)先以乾布擦乾仔豬外表,然後放置保溫箱內。
(2)行仔豬之剪齒,剪齒前後均需消毒,剪齒後須以棉花棒沾有機碘或龍膽紫消毒仔豬的牙齦部位。而剪耳號、剪肚臍、剪尾後用濃碘酊或龍膽紫消毒仔豬被剪部位,可避免仔豬的扁桃腺腫大、腦膜炎、關節腫大之發生。
(三)泌乳期之飼養管理
此期著重母乳之分泌量、母豬之合理失重、仔豬之正常發育與育成率。
1.泌乳期母豬應維持適當的背脂厚度,使母豬有一個較長的使用年限和良好的繁殖性能。一般背脂厚度之變化受胎次、產仔數、飼料、環境所影響。
2.母豬分娩後第二天應注意按摩檢查乳房,若母豬食慾差,應測量體溫,檢查是否罹患產褥熱或乳房炎,以便適時的治療。
3.適量提高泌乳期飼料有增加仔豬育成率及每胎仔豬增重之趨勢。
4.母豬之泌乳量一般於分娩後三週達最高峰,而後乳量逐漸不夠所需。此時應注意教槽飼料之供應或實施分段早期離乳,以減輕母豬之哺乳負擔。
5.泌乳期母豬之失重主要視窩仔數大小、母豬泌乳能力、以及飼料養分攝取量而定。窩仔數大泌乳能力佳之母豬可提早離乳,以避免過度延長再發情時間。由於母豬需要時間與飼料來補充其生理上所損失的體組成,因此應特別注意瘦肉型母豬和夏季飼養時重視飼料內油脂之添加。
(四)離乳母豬之飼養管理
1.離乳日齡應和發情配種日期相配合。
2.防止乳房炎之發生。若需減料,可在離乳前一天下午飼料減半,當天上午停飼。
3.適量提高泌乳期飼料有增加仔豬育成率及每胎仔豬增重之趨勢。
4.延長母豬泌乳期有提高受胎率之趨勢。而泌乳期少於 21 天,會導致子宮長度減少、窩仔數減少、發情間距略為增加。
三、影響母豬生產力的因素
影響母豬生產力的因素有遺傳育種、營養、環境及管理等。遺傳育種方面包括品種、配種方式、選拔方式與準確性等,營養方面包含各項養分提供之質與量,環境指的是畜舍溫度、地板型式及是否群飼,管理則包含畜舍規劃、疾病防疫、配種管理等,此一關係如圖一所示。母豬的年生產力受離乳窩仔豬數與分娩間距之影響很大,此二方面又分別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響,詳如圖二及圖三所述。母豬的年生產力主要決定於母豬每年所能生產的離乳仔豬數,因其直接關係以後之肉豬生產,因此,改善母豬之生產力首先必需重視母豬每年所能生產的離乳仔豬數。
四、提昇母豬生產力的途徑
既然遺傳育種、營養、環境及管理等因素會影響母豬的生產力,而母豬的年生產力受離乳窩仔豬數與分娩間距之影響,離乳窩仔豬數同時受到出生活仔豬數與仔豬離乳前死亡率之影響,因此可以就這些方面來加以探討如何提昇母豬生產力。
(一)提高出生活仔豬數
從排卵至離乳,通常只能保有 50%不到的窩仔豬,而這些損失中,哺乳期間的損失約 15 ~ 20%,其餘的 80 ~ 85%發生出生前,而未受精的損失只有 0 ~ 10%,因此有 70 ~ 75%是在懷孕期間損失,其中懷孕前 25 天 ( 胚階段 ) 的損失佔 80 ~ 90%,只有 10 ~ 20%係發生胎兒階段。因此提高出生活仔豬數可由下列各項影響因素加以探討:
1.排卵率:
窩仔數之上限決定於排卵的數目,母豬的排卵數遠超過其可孕育的胚胎數,因此增加排卵率也是提高出生活仔豬數的方式之一。而母豬之排卵率主要受到品種、年齡 ( 胎次 )、營養等因素之影響,因此可藉由直接選拔排卵數多的品種、淘汰八胎以後的母豬、給予母豬適當的營養、以及控制疾病之發生來提高排卵率。由實際觀點而言,營養對排卵率有很大的影響,催情即為一例;新女豬在配種前二星期及離乳母豬給與較多的飼料量可以增加排卵數 2 ~ 3 個,同時亦有較高的發情率及受胎率,因而可提高出生活仔豬數。
2.受精率:
通常受精率的高低可決定母豬排卵後胚胎的數目,雖受精率一般高達 90 ~ 100%,但仍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提高受胎率可由以下各項著手。
(1)正確判斷母豬之發情
母豬的發情期約有二天半至三天,發情母豬最主要的徵候為陰戶紅腫有黏液流出、活動量增加並駕乘或接受駕乘,接受駕乘時豎耳不動,且有食慾減退之現象。但因有些母豬發情現象不明顯,因此離乳母豬及女豬最好採用群飼,並以公豬進行試情來協助發情之判斷,如此可提高發情強度及有助發情觀察與時間之確定,並可提高受胎率與管理效率。
(2)掌握適當的配種時間
母豬最佳的配種時間在排卵前 8 ~ 16 小時,而母豬的排卵時間在母豬容許公豬駕乘後 38 ~ 24 小時。而豬為多產性動物,每個卵排出的間隔約為 15 分,平均約需 4 個小時,因此最佳的配種時間在容許公豬駕乘後 20 至 36 小時。但因很難確知母豬何時開始發情,且母豬之發情一般大多發生在下午 6 時至上午 8 時,因此一般都以母豬容許駕乘後 12 小時為配種時間,而因女豬發情期較短,所以配種時間宜提早約 10 小時配種,亦即在發情後的 10 ~ 26 小時。一般公豬精液在生殖道可維持受精能力為 24 小時,而母豬排卵後可維持受精能力僅為 8 小時,因此掌握適當的配種時間對於受胎率影響很大。
(3)採用復次配種與適當的配種間隔
母豬採用複次配種較單次配種可提高受胎率達 15 ~ 20%,提高產仔數 0.3 頭,最佳的配種間隔時間為 12 ~ 16小時,每次間隔時間最好不少於 8 小時。
(4)預防高溫與疾病
高溫會縮短母豬的發情時間,減弱發情強度,增加寂靜發情率,同時使公豬的性慾變差,生精作用受到抑制並使畸型率增加,同時亦使精液量、精子數及活力降低而影響到受胎率,並使分娩間距拉長,因此必需特別注意預防。疾病也會影響受精率,尤其是生殖道疾病及熱性疾病影響最大。
3.胚損失:
正常懷孕期間產前的損失通常是 25 ~ 45%,其中的 80 ~ 90%的死亡率發生在 0 ~ 25 天的受精到著床階段,胚的損失佔所有的損失中的最大部份,其時間分別為 8 ~ 12 天的囊胚期及 18 ~ 24 天的著床期為二大損失高峰,此階段有 20 ~ 50%的損失是因為先天性的缺陷所致,無法藉由營養或管理來改善。凡嚴重的微量營養素 ( 例如葉酸、生物素及β–胡蘿蔔 ) 缺乏、高溫、粗暴的動作、混欄及疾病也會對胚胎的存活與窩仔數產生不利影響。此階段受精卵所需的營養非常有限,因此配種後應立即把餵飼量降至 1.8kg/天,以免使食餘熱提高,增加母豬子宮溫度,造成胚胎死亡。
4.胎損失:
胎兒階段在懷孕期的損失佔 10 ~ 20%,其主要的原因為子宮過度擁擠、高溫導致之熱緊迫、疾病、與營養之缺乏等。此階段之餵飼量應為 1.8 ~ 2.2kg/天,而懷孕後期應提高至 2.5 ~ 3.5kg/天,以利胎兒之發育,在分娩前 3 ~ 5天上分娩欄,並減料至分娩當天停止餵料。充分供應飲水及保持地板乾燥,以防止母豬滑倒而造成流產,並應給與適度運動來減少難產及縮短分娩時間,以減少胎兒損失。
(二)降低仔豬離乳前死亡率
仔豬離乳前損失達 15 ~ 16%,其死亡原因與各原因之損失率列如表一,這些原因中有些是可以避免的。另由表二可知壓死、弱小及飢餓主要發生在出生體重小於 1.0kg 以下的仔豬,因此分娩時的看護與提高出生仔豬重量為降低仔豬離乳前死亡率最可行的方法。此外,多餘仔豬之寄養、弱小仔豬之淘汰、採行較大仔豬先行離乳之分段離乳方式、給與母豬與仔豬適當的飼養與管理、採用防壓設施等皆可有效降低仔豬離乳前死亡率。
表一、離乳前仔豬死亡的原因
原 因 |
佔總損失% | 佔出生豬隻% |
分娩前死產 分娩時死產 飢餓/弱小 外 傷 胃腸疾病 肺 炎 細菌性疾病 畸 型 關 節 炎 其他類疾病 不明死因 離乳前總死亡率 出生活仔豬離乳前死亡率 |
7.2 20.2 15.7 18.0 9.0 2.8 4.0 4.9 4.9 10.8 2.2 22.3
|
1.6 4.5 3.5 4.0 2.0 0.6 0.9 1.1 1.1 2.4 0.5
16.2 |
表二、仔豬的出生體重與其致死因子之關係
體重(kg) | 壓死 | 弱小 | 飢餓 | 下痢 | 先天缺陷 | 其他因素 | 合計 |
低於 0.8 0.8 ~ 1.0 1.0 ~ 1.25 1.25 ~ 1.50 1.50 ~ 1.80 1.80 以上 全部豬隻 |
9.0 13.4 9.9 6.4 3.7 2.4 6.2 |
56.5 6.4 0.1 - - - 3.5 |
2.8 7.5 4.9 1.8 1.1 0.3 2.4 |
0.8 0.4 0.5 0.1 0.2 0.1 0.3 |
- 0.6 1.1 0.3 0.6 0.2 0.5 |
1.5 3.4 2.0 1.6 1.4 0.9 1.7 |
- - - - - - 14.6 |
(三)縮短分娩間距
分娩間距直接關係母豬的年產胎數,繁殖能力強的母豬甚至可達年產 2.5 胎,而一般養豬場之分娩胎數為 2.0 ~ 2.3 胎/年,圖三為影響分娩間距的因素,茲分述如下:
1.妊娠長短:豬的懷孕天數為 110 ~ 117 天,平均為 114 天,妊娠天數一般差異不大,但窩仔數多與初產者有較短的趨勢。
2.哺乳期長短:哺乳期長短不僅影響離乳後再發情的天數,同時亦影響到下胎的窩仔數大小,母豬泌乳天數少於 20 天並不能縮短離乳至發情的天數,同時不利於下胎之窩仔數,亦不利於離乳仔豬之存活。母豬泌乳高峰約在三週左右,往後則下降,延長哺乳期雖可縮短離乳後再發情的天數,但亦會影響到仔豬的發育,使母豬的營養狀況變差,分娩間距拉長,因此最好的哺乳期為 21 ~ 28天之間,不僅可使母豬有較好的營養狀況,同時仔豬之存活率高,並可達到縮短發情天數及提高下胎窩仔數的效果。
3.分娩率:分娩率 ( 每頭母豬每年分娩胎次 ) 是決定母豬生產力的一個重要經濟參數。一般使母豬無法分娩的原因包括流產、懷孕診斷錯誤、以及胚早期死亡等,為了避免上述原因發生,在懷孕期應避免粗暴的管理與併欄,同時淘汰習慣性流產母豬,並避免於懷孕前 30 天內實施預防注射,另注意母豬的飼養與充分供應飲水,不可使過肥,以免降低受胎與增加難產機會。
4.離乳至有效配種間距:母豬離乳後一般在 4 ~ 18 天內再度發情,如營養狀況良好可望在 8 天內順利配種完畢。離乳母豬的發情主要受到母豬哺乳期長短、母豬的營養狀況及飼養環境的影響,因此離乳後的母豬應維持群飼狀態,並利用公豬來刺激其發情,餵料量除離乳當天停餵外,應維持 2.5 ~ 3.5kg的水準,並應掌握受胎率與排卵數最高的第一次離乳後之發情期適時予以配種。
(四)適當的使用公豬
豬群中的公豬雖屬少數,卻負有一半的遺傳因子及繁殖責任,因此不可忽視公豬的管理與適當的使用,其中包括每 4 ~ 6 個月定期驅蟲一次、個飼並給與至少 2.3 平方公尺的欄面積、滿六個月齡之公豬始訓練配種及採精等。公豬配種期給與 2.5 ~ 3.0kg 的飼料,休息期則給與 2.0 ~ 2.5kg 的飼料,並配合綠餌供給。同時豬場應有適當的公母比例,最佳的公母比例在 1:20 ~ 30 之間,不應使公豬負擔太重。定期檢查精液品質及避免熱緊迫導致之性慾減退、陰囊積水、精液量、精子數及精子活力降低,生精作用受到抑制,畸型精子數增加等現象發生。
(五)適當的更新母豬
由經濟觀點而言,母豬至少應有四胎次的經產,然而各種因素的關係,例如繁殖能力不佳、肢蹄不良、營養狀況及繁殖障礙、疾病及其他因素等,往往促使母豬提早被淘汰,豬群之淘汰率一般在 10 ~ 40%之間。要使豬群之平均產仔數提高,就應控制 1:3 胎的母豬數在 40 ~ 50%以下,因為新母豬所生的仔豬數較少,出生重與母豬的免疫力較低,導致仔豬對疾病的抵抗力亦較弱,而影響到育成率與離乳體重。
(六)豬場管理電腦化
應用電腦資訊管理技術,可以大大提昇飼養管理之經濟效益,使畜產不致面臨國外產品進口衝擊,並且能增進農民收益,安定農村人民生活,進而增強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之競爭,保持畜產業的經濟成長。從豬隻生理回顧豬的生理變化,豬出生至成長經各階段飼養管理,即由出生至性成熟之改變,可以利用圖四至圖六加以說明。針對此不同階段飼養管理之特性,可以利用電腦具有大量儲存資料,以及快速檢索、統計、分析之能力,達到淘汰不良母豬、提昇生產效率之目的。
(七)模擬模式的應用
畜牧生產之主要目的在獲取最大利潤,然而畜牧生產事業之利潤並不只是決定於動物所採食之飼料量與營養組成,並且決定於飼養策略、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年生產頭數、動物品種與性別、畜舍之環境狀況、屠體重量與屠體評價系統等。近年來畜牧生產系統模式 ( Modeling of Animal Production Systems ) 之研究與應用已有很顯著的增加,有四個原因可用來解釋此種現象:其一,模式迫使科學家去結晶化其構想與假設,由實證來組織其資訊,以邏輯概念方式來數量化其知識;其二為模式能用來鑑定新的研究領域與科學技術,亦即它能指出何處缺乏或不足資訊,並指出科學研究之所需;其三為模式可作為決策輔助工具,它可用來引導生產業者採取正確的生產決策;最後為模式可用來預測試驗之結果或估計其他方法所不能估計之參數值。
隨著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之發展,畜牧生產管理的電腦自動化系統亦逐漸受到大眾的普遍採用。而一種能夠透過電腦的輸入各種飼養條件因子,經由飼養策略、飼料品質、遺傳因子、畜牧環境等設定,早期預測禽畜之生長性能與繁殖成績,藉以提供決策者調整各項飼養管理策略之參考的模擬模式亦同時引起學界的興趣與重視。
肉豬生長之電腦模擬模式已經成功地被發展與應用在畜牧生產上,而母豬繁殖系統模擬模式所要考慮的因素與相關之理論架構也已被提出,中興大學正引用此一架構發展一套種母豬利用營養之演繹式模式,以建立一個完整的電腦模擬模式,期望能夠由母豬之最初資料 ( 性能、多產性、受胎率、體重與第一次受胎時之背脂厚度 )、日糧組成、飼養策略、畜舍狀況等相關資料,以每日為基礎,預測出母豬在不同胎次之懷孕、泌乳期、離乳至受胎各階段之採食量、體重變化、維持所需之熱能與蛋白質量、禦寒所需之熱能、蛋白質與脂肪之蓄積量,體組成與背脂厚度之變化等資訊。並期望此模式也能同時預測出子宮與乳腺所需之熱能與蛋白質、泌乳量、母豬乳所需之熱能與理想蛋白質、仔豬存活率和離乳時體重等相關資訊,並能產生一份財務報表供生產業者之參考。經由此一全方位之考量,以作為經營者的決策輔助工具,亦即根據客觀的基礎,作出正確的經營決策,以提昇母豬之繁殖效率。
五、結 論
由上述可知,很多因素皆會影響母豬的生產力,如能選擇優良繁殖性能之母畜,餵與適當質與量養分之飼料,處於適合母豬之飼養環境下,並注重疾病防疫與配種管理,適當的使用與選擇用優良公豬,同時加強女豬的飼養與管理,培育優異的更新母豬,並加強分娩看護與制度化的哺乳豬管理,以及善用種公豬來協助發情的觀察,以提高出生活仔豬數、降低仔豬離乳前死亡率、縮短分娩間距為目標,將來如能再配合電腦豬場管理與模擬模式的使用,必然可以大大提昇母豬之生產力。
中國畜牧雜誌第五十五冊合訂本
1996年一月號至1996年六月號
第 28 卷 (96) 第 1 期 ( 9 ~ 20 )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有,非經本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