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年度重要牛病診斷與防治研討會
牛副結核病(Paratuberculosis)
蔡向榮 呂榮修
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
一、前言
副結核病 ( Paratuberculosis ) 係由副結核桿菌 ( 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 ) 所引起牛及羊等反芻獸的一種慢性肉芽腫性腸炎,以間歇性下痢、漸進性消瘦、腸管粘膜增厚和產生皺褶為特徵。本病又稱強尼氏病 ( Johne's disease ),因最初是由 Johne 及 Forthingham 在 1895 年首先在下痢牛的腸管粘膜發現本病病原菌之故。
二、牛副結核病在世界上的發生情形
本病在歐洲、美國、加拿大、中國大陸、澳洲及日本等國家造成重大之經濟損失。例如在擁有 450 萬頭牛的美國威斯康辛州,本病的感染率為 10.8%,生產率因而降低 8%,每年約損失 5,200 萬美金。在伊利諾州,20 個牛群中即有 7 個感染本病 ( Merkal 1984 ),在澳洲自 1982 年將本病列入法定傳染病,在十年中撲殺 3,700 頭牛,補償金高達 100 萬美金。由於這些經濟損牛,因此有些國家如日本、澳洲、冰島及美國部分州把本病列入法定傳染病。
三、牛副結核病在台灣的發生情形
本省早在 1976 年即由呂榮修等對進口肉牛 2,907 頭進行補體結合 ( Complement fixation;CF ) 試驗測試 CF 抗體,結果發現有 156 頭 ( 5.4% ) 為陽性,呂榮修等在 1987 年再以酵素結合免疫吸附法 ( Enzyme -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 調查 8 個縣市 1,003 頭牛,結果發現 35 頭 ( 3.5% ) 為 ELISA 抗體陽性。為探討台灣牛隻副結核桿菌感染情形,呂榮修及筆者等自 1986 年起陸續採取 120 頭結核菌素反應陽性牛隻之腸繫膜淋巴結供為細菌分離,結果在 1987 年及 1991 年分別分離到 1 株副結核桿菌,為台灣首次之牛副結核菌分離報告。
四、病 因
副結核桿菌為抗酸性染色陽性,經接種於添加分枝桿菌素 ( Mycobactin J ) 的賀氏蛋黃培養基 ( Herrold's egg yolk medium ) 才能發育,而且發育時間超過 8 ~ 12 週以上,形成直徑為 1 ~ 2 mm 的白色菌落。如果是在無添加分枝桿菌素的賀氏蛋黃培養基或其它一般培養基則並不會發育。在顯微鏡下副結核桿菌呈為無鞭毛、無莢膜之桿菌。
五、臨床症狀及病變
典型的副結核病病牛在臨床上會有頑固性間歇性下痢及漸進性消瘦,剖檢時在腸管可見粘膜增厚及產生皺褶為特徵。在台灣雖然早就證明有抗體存在,並且最近亦分離到病菌,但目前為止並未見有臨床病例報告,在 2 頭分離到副結核菌之牛隻也並未見有副結核病的病變。由於本病係一種慢性、漸進性疾病,牛隻感染本病潛伏期可長達兩年,而典型病變亦須至末期才會呈現。另外感染牛隻在臨床上並不一定會有症狀產生,據 Yokomizo ( 1985 ) 指出在 20 頭感染牛隻中大約只有 1 頭會產生明顯的臨床症狀,因此我們分離到副結核桿菌之兩頭牛隻,可能尚在潛伏期間或為不顯性感染牛隻。本省雖尚無臨床病例報告,但是牛隻不顯性感染副結核病仍可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據 Buergelt ( 1978 ) 調查不顯性感染牛隻,發現其產乳量低於未感染牛隻達 8 ~ 9%,這些不顯性感染牛隻的乳房炎及不妊的問題亦較未感染牛隻高出 4 ~ 5 倍,因此有顯著的高淘汰率,因而在潛在的育種價值的損失十分鉅大,甚至認為不顯性感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比可見之臨床病例還嚴重。所以本省雖尚未見有臨床病例,對本病之防疫仍需加以重視。
六、感染源及傳播方式
副結核桿菌的抗原性與鳥結核桿菌 ( M. avium ) 相似,二者之間有許多共同抗原,如副結核桿菌主要係感染牛、水牛、綿羊、山羊及鹿等反芻獸,其它如馬、豬、猴亦可人工感染,其中豬、綿羊、鹿並被認為是本菌可能之中間宿主。傳播途徑是經由直接與糞便接觸或因食入被病畜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或飲水。在冰島曾證實副結核桿菌在綿羊與牛之間的傳播,但本病主要是在牛與牛之間的傳播。副結核桿菌曾被自公牛的精液分離到,但尚未能證實可經由此感染母牛。歐洲常在珠頸斑鳩 ( wood pigeons ) 分離到一種類似之細菌,此菌,在人工感染牛隻亦會引起類似副結核病的疾病,但是此菌與副結核桿菌有不同的藥劑敏感性,本省養鴿風氣頗盛,且鴿子自由飛翔於各牧場之間,如會感染並排出副結核桿菌則對本病的傳播十分重要,因此對於此點應加以究明。
七、診斷
副結核桿菌之發育非常緩慢,往往需時數個月之久。雖然可由糞或腸粘膜等直接作塗抹片及抗酸性染色檢查菌體,但是此法之檢出率及特異性並不佳。據 Carter ( 1986 ) 報告直腸塗抹片平均只能檢出 25%的感染牛隻,而在牛糞便中常有許多腐生性 ( Saprophytic ) 抗酸菌形態無法與副結核桿菌區分。血清學診斷方法如免疫酵素吸附法、補體結合試驗、瓊脂免疫擴散法 ( Agar gel immunodiffusion;AGID )、螢光抗體法、血球凝集試驗、血球凝集溶解試驗 ( Haemagglutination - lysistest ) 等,及副結核菌素皮內試驗等,這些診斷試驗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但是由於偽陽性反應及偽陰性反應的存在,仍需靠副結核桿菌的分離來確診。而副結核桿菌的鑑定,由於其生化活性差,因此往往以培養特性 ( 生長緩慢,Mycobactin 依賴性 ) 及形態 ( 短小抗酸性染色桿菌 ) 來鑑定。展望將來可發展聚合鋂連鎖反應 (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 等方法來迅速檢出副結核桿菌。
八、防治
本病並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抗生素中只有 Amikacin 可減少患畜糞便中的菌體數,每天二次,每次 250 mg,須給予一個月之久,另外如鏈黴素及抗結核藥 ( INAH,Rifampin ) 等可改善臨床症狀但無法治癒,由於藥劑療法價錢昂貴並不實用。而牛隻如接種菌苗對結核菌素或副結核菌素的接種會呈陽性反應,而混淆對該等疾病之診斷,而且牛隻即使接種過菌苗亦可能會感染副結核菌而經由排菌感染其它牛隻,因此一般並不鼓勵使用菌苗。何況在台灣因感染率不是很高,菌苗免疫也不實際。因此對本病的預防應以良好的衛生管理為主。而在污染有本病的牛群對本病的預防方法則有下列幾項:
1.初生小牛應立即與母牛隔離,並畜養在乾淨隔離的場所。
2.小牛應餵與低溫消毒過的牛奶 ( 60℃ 30 分鐘或 65℃ 5 分鐘 ) 或代牛奶。
3.小牛至少須一歲以上才能與牛群養在一起。
4.所有成牛每六個月應檢查一次糞便,排菌牛應予屠宰淘汰。
5.用含正苯酚 ( ortho - phenylphenol ) 的消毒液徹底的對污染地區消毒。四價銨型的消毒劑對副結核桿菌無效。
6.污染的土壤應犁過並覆蓋六吋厚以上的新鮮土壤。
7.只有在上述方法無法控制本病時才考慮菌苗免疫。菌苗免疫應在小牛初生一個月內實施。
中國畜牧雜誌第五十四冊合訂本
1995年七月號至1995年十二月號
第 27 卷 (95) 第 11 期 ( 91 ~ 96 )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有,非經本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