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營養之研究

許振忠

 

以特殊處理烘焙大豆提供餵飼苜蓿青貯的快速生長公牛之過瘤胃蛋白的需要量

  以 56 日之生長試驗,評估 63 頭餵飼苜蓿青貯飼糧之夏洛萊 ( Charolais ) 雜交公犢牛之生長成績及血漿胺基酸 ( AA ) 之反應。基礎飼糧補充高水分玉米 ( 對照組 ),烘焙、壓片,水浸泡 ( 1 小時 ) 大豆或補充 60:40 ( 乾基 ) 之玉米麩質和血粉 ( CG–BU )。所有飼糧之淨能均相等而水浸泡大豆與 CG–BU 飼糧之瘤胃未降解蛋白質 ( RUP ) 相等。所有飼糧處理組採食糧相似 ( 體重之 2.39% )。公牛飼予補充 CG–BU ( 12.6% ) 與大豆 ( 6.9% ) 之飼糧,處理組較對照組為高 ( P<0.01 )。烘焙、水浸泡大豆對中洗與酸洗纖維之消化率並無不良之影響。公牛飼予補充在大豆與 CG–BU 飼糧與對照組比較,血漿葡萄糖較低 ( P<0.05 ),而血漿尿素較高 ( P<0.05 )。補充水浸泡大豆或 CG–BU 會提高 ( P<0.001 ),血漿總必需胺基酸、支鏈胺基酸 ( BCAA ) 與 BCAA/甘胺酸比,並降低總非必需胺基酸 ( NEAA ) 對必需胺基酸 ( EAA ) 之比率。血漿胺基酸直接與蛋白質補充物在瘤胃未降解率呈相關。低的血漿 NEAA/EAA 比顯示改善蛋白質之營養,這些結果顯示在飼予苜蓿青貯之快速生長公牛,烘焙、水浸大豆補充飼糧,可將所需之蛋白質運送至小腸。

 

穀物幾何平均直徑以 0.97 至 1.27 mm 飼養肉雞成績最佳

  玉米、小麥或高梁以鎚碎機粉碎並篩成粗、中及細顆粒成分調配飼糧。研究不同顆粒大小對童子雞 ( 肉雞 ) 自孵化至 7 日齡及 7 日齡至 21 日齡生長成績之影響。顆粒大小對胃腸道器官大小與 pH 值之影響亦加以測定。每一種穀物之三種結構,以幾何平均直徑 ( GMD ) 及幾何標準偏差 ( GSD ) 加以均一化。穀物與三種結構間之交公效應不顯著。任何穀物來源,最佳成績為由中等顆粒調配之飼糧。這些飼糧穀物之 GMD 為介於 1.13 至 1.23 mm 及GSD 介於 1.19 至 1.35。細的部分 ( GMD 0.75 至 0.67 mm ) 成績最差,而粗的部分 ( GMD 2.01 至 2.10 mm ) 其次。在 7 與 21 日齡筋胃重量及內容物與顆粒度大小呈正相關。21 日齡十二指腸重量及內容物,以飼予細顆粒飼糧之雞隻最高。筋胃內容物之 pH 值隨著顆粒度之增加而降低,而小腸內容物之 pH 值則隨之增加。某些穀物亦會影響胃腸道。筋胃重量以飼予玉米之雞隻最大。飼予小麥飼糧雞隻有較重之腸道與內容物。經隔夜絕食後,7 日齡雞隻在恢復給食之最初二小時採食量與顆粒大小呈相關,中與粗顆粒穀物採食量較大。

 

肉雞脫毛時皮膚撕裂及肌肉損傷,以飼養於高溫下之母雞較高

  經三年 500 雞群地區性與控制下之屠宰研究,測定脫毛時皮膚撕裂與肌肉損傷。在地區性之研究,評估性別與氣候對這些性狀之影響。在控制下之研究,測定生長之溫度與雞隻在屠宰前所置之溫度對皮膚撕裂之影響。皮膚撕裂與造成肌肉損傷之問題主要發現於母雞但較少發現於公雞。肌肉損傷之差異與一年中之季節有關。在屠宰場隨著皮膚撕裂後之肌肉損傷程度,隨著雞群生長期環境溫度高於 33℃之時間增加而提高。此結果與控制下研究生長期溫度對皮膚撕裂之影響結果相似。反之,屠宰當日所置之溫度,對皮膚撕裂與肌肉碎裂率無影響。體重、上市日齡與飼糧物理型式 ( 粒狀與粉狀 ) 對脫毛時肌肉損傷無影響。

 

小母雞飼糧蛋白質含量對初產之適當體重與蛋重具重要性

  白色來航雞由孵化至 16 週齡飼予玉米–大豆粕飼糧分別含 20、17、14 與 11%蛋白質,各組含相似之能量。小母雞 16 週齡之體重,飼予 20% 與 17%蛋白質飼糧者相似,但飼予 14% 與 11%蛋白質飼糧者與 20%蛋白質飼糧比較分別降低 11 與 27%。在 16 週齡所有雞隻改換給予一般 17%蛋白質之產蛋飼糧。小母雞飼予 14 與 11%蛋白質飼糧,稍延遲進入產蛋,但 28 週齡之產蛋率,四組生長期不同處理之雞隻相似,且維持至試驗結束。平均蛋白,於生長期飼予二種較高含量蛋白質之小母雞相似,但飼予 11%蛋白質生長飼糧者,除 28 與 32 週齡外均顯著較低。小母雞飼予 14%蛋白質生長飼糧,自 40 至 58 週齡之平均蛋重顯著較飼予高蛋白質飼糧者低。雖然這些結果可解釋顯示較高蛋白質之生長飼糧,導致體蛋白質蓄積而使蛋重增大,更可能是小母雞飼予較低蛋白質飼糧,其體重較小因而產較小蛋。

 

單基磷較雙基磷產較多酸而傷害蛋殼品質

  一連串試驗測定飼糧氯、磷與硫之相對產酸性及其對蛋殼品質之影響。這些陰離子之鈣鹽添加於玉米–大豆粕飼糧,每公斤飼糧添加 150 ~ 450 毫克當量氯、150 ~ 600 毫克當量單基磷酸鹽、150 ~ 1,200 毫克當量雙基磷酸鹽、150 ~ 1,200 毫克當量硫酸鹽。結果顯示,產蛋母雞可安全地忍受添加之氯量高達 200 毫克當量 ( 飼糧中總氯含量 0.95% ),添加之硫酸鹽量高達 450 ~ 600 毫克當量 ( 添加硫酸鹽 2.16 ~ 2.88% )。較對蛋殼品質及血液酸鹽平衡改變不良影響之量為高。當添加單基或雙基磷酸鹽時,產蛋雞對其中磷之反應完全不同。每公斤飼糧添加 900 ~ 1,200 毫克當量雙基磷酸鹽 ( 總磷 1.95 ~ 2.41% ) 對生產成績無不良影響,每公斤飼糧添加量高達 450 毫克當量 ( 總磷 1.25% ) 不影響蛋殼品質。反之,每公斤飼糧添加單基磷酸鹽 150 毫克當量 ( 飼糧中含 1.02%總磷 ) 嚴重損害生產成績。結果進一步顯示,單基磷酸鹽 ( 非雙基 ) 形式為一種強的產酸陰離子,且此種對生產與蛋殼品質不良之影響,可以重碳酸鈉或鉀改善大部分。這些酸性陰離鈣鹽之相對產酸性如下:磷酸鹽 ( 單基 ) > 氯 > 磷酸鹽 ( 雙基 )。

 

當豬有胃潰瘍之問題時應考慮添加飼糧緩衝劑

  以二個試驗探討在細粉碎飼糧中添加緩衝劑之影響。試驗一、128 頭豬 ( 平均初體重 123 磅 ) 飼予玉米–大豆粕基礎飼糧 ( 玉米顆粒度平均為 488 um ) 66 天。處理組分為對照組與添加重碳酸鈉 ( NaHCO3 ) 1、2 或 3%組。當飼糧中重碳酸鈉含量增加時,平均日增重、屠宰率與血漿尿氮濃度降低。但平均日增重減少,僅發生於 2 與 3%添加組。飼料採食量、飼料/增重、背脂厚度、胃潰瘍積分、胃角質化積分及血液氣體 ( pH 與 HCO3- ) 並不受處理之影響。試驗二、120 頭豬 ( 平均初體重 121 磅 ) 在生長測定之 64 天,飼予粒狀之小麥–大豆粕基礎飼糧 ( 小麥顆粒度平均為 355 um )。處理組分為:1)對照組;2)添加 1%重碳酸鈉組;及 3)添加 1%重碳酸鉀組 ( KHCO3 )。平均日增重、飼料採食量、飼料/增重、背脂厚度、胃潰瘍積分、血漿尿素氮濃度及乾物質與氮消化率並不受處理之影響。但添加重碳酸鈉與重碳酸鉀,有減少潰瘍之發生與提高總能消化率之趨勢。這些資料顯示,添加 1%之重碳酸鈉或重碳酸鉀可有助於減輕肥育豬胃潰瘍之嚴重性,且對生長成績或營養分消化率無不良之影響。

 

懷孕與泌乳期高飼糧能量使母豬生產性能達最大

  一合作試驗包括 7 個不同國家研究機構 999 窩,評估女豬與母豬在懷孕期與泌乳期 ( 21 天 ) 飼予含不同能量飼糧連續三個產次之繁殖性能。處理包括二個懷孕 (G) 與二個泌乳 (L) 飼糧組成 2×2 之因子排列。懷孕期處理為飼予正常 ( 5.9 大卡/日,NG ) 或高 ( 7.4 大卡/日,HG ) 之能量採食量;泌乳期處理為飼糧含 0 ( NL ) 或添加油脂 9% ( HL )。在泌乳期每豬採任食。在懷孕期飼予較高能量水準提高仔豬出生體重 ( P<0.01 ) 與至離乳時之仔豬增重 ( P<0.01 )。母豬在懷孕期飼予較高能量處理組 ( HG ),在泌乳期之飼料採食量較少 ( P<0.01 ) 與失重較大 ( P<0.01 )。飼糧添加脂肪提高泌乳期能量採食量,導致仔豬至 21 日齡之增重較大 ( P<0.01 )。母豬飼予 HG–NL 之混合飼養方式,在仔豬 21 日齡時之仔豬較少於其他處理組 ( G×L;P<0.01 )。在離乳後至發情之日數,呈 G×L×產次之交感效應 ( P<0.05 )。母雞第一產次在 NG–HL 或 HG–NL 處理增加離乳至發情之日數 ( P<0.05 ),而在第二與第三產次則以 NG–NL 處理增加至發情之日數 ( P<0.05 )。在三個產次之研究中,以 HG–HL 處理之離乳後至發情之日數最短。這些資料顯示,在母豬不同繁殖階段給與不同量之能量,對繁殖性能具有相互作用。

 

仔豬腳膿瘍多發於泌乳母豬生病、窩數大、經產母豬、仔豬交叉哺乳及仔豬腳外撇

  以 3,322 頭仔豬飼養於鐵絲網地板 ( 鐵絲直徑 0.5 公分;孔徑為 1×3.8 公分 ) 上,評估與腳膿瘍之相關因素。以雙變數分析,腳膿瘍顯著地 ( P<0.05 ) 與產後母豬疾病、出生活仔豬數、與產次相關,但與出生體重 ( P=0.31 ) 或在鐵絲網地板上 ( P=0.89 ) 之時間無關。在出生時以羥四環素處理 ( 100 mg,1M ) 或出生時處理一次,5 至 7 天再處理第二次,則此種症狀減少一半。以多變量分析顯示,仔豬來自大窩數 ( 出生時大於 10 頭 ) 且母豬產後生病者與仔豬來自小窩數且母豬健康者比較,發生腳膿瘍之危險性增加 ( 相對危險性〔RR〕,3.77 )。來自母豬產後未生病而大窩數之仔豬與小窩數之仔豬比較,稍微提高發生腳膿瘍之危險性 ( RR,1.32 )。經產母豬所生產之仔豬較初產母豬所生產之仔豬發生腳膿瘍之危險性高 ( RR,1.69 )。當以邏輯的回歸模式包括出生排序作為一固定效應,及當胎次在邏輯二次回歸為一逢機效應計算時,均獲得相似之危險性。

 

泌乳母豬營養需要量高於目前 NRC 推薦量

  以一個試驗 289 頭生產母豬 2 年時間測定增加飼糧營養濃度、電解質平衡、及季節對泌乳性能之影響。試驗飼糧為玉米–大豆粕基礎飼糧。基礎飼糧營養分調配符合或高於 NRC 需要量,高營養飼糧為調酸含高於基礎飼糧約 20%之營養分,並調整或不調整電解質平衡 ( Na+K–Cl ) 至 250 毫克當量/公斤。試驗飼糧於一年中之溫暖 ( 5 月至 10 月 ) 與寒冷 ( 11月至 4 月 ) 季節飼養,組成 2×2×2 之因子設計。在任何性狀測定,季節與處理間無交感作用。在泌乳之最初 21 天,母豬在寒冷季節生產較在溫暖季節生產者之飼料消耗較多 ( P<0.001 ),仔豬較重 ( P<0.001 ) 及窩增重較大。提高營養濃度由 NRC 需要量之 100 ~ 120%,導致每日飼料消耗量降低 ( P<0.05 ),但提高每日粗蛋白質與總能採食量 ( P<0.001 ),21 日齡仔豬重量,及窩增重。調整飼糧電解質平衡由正常 ( 130 毫克當量/公斤 ) 至 250 毫克當量/公斤,有提高 ( P<0.07 ) 21 日齡仔豬體重,但對其他性狀無影響。這些資料顯示在此試驗之環境與管理的條件之下,泌乳母豬之營養需要量高於目前 NRC 之標準。

 

中國畜牧雜誌第五十三冊合訂本

1995年一月號至1995年六月號

第 27 卷 (95) 第 4 期 ( 96 ~ 100 )

Copyright © 1998 茂群峪畜牧網. 本網站圖文係屬茂群峪有限公司,內文之版權為該雜誌社所有,非經本公司
及該雜誌社正式書面同意,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轉載於任何形式媒體   ※ 最佳解析度 800x600
Copyright © 1998 Miobuffer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copying and reproduction is prohibited. All trademarks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holders.